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仑印像----小浃江探源(三)

(2016-10-02 13:02:17)

http://s16/mw690/0032ah70zy75iJrmHxB2f&690

小浃江水流经鄞镇江桥后(江桥头村),继续向东,至钟家桥村江底涨自然庄右弯向南前行。在下周隘村的南汇太平桥(上图)左弯,继续东行......!

http://s14/mw690/0032ah70zy75iJrrqxvbd&690

http://s12/mw690/0032ah70zy75iJrwRcveb&690

此处江面宽阔,河水清澈,粼粼碧波。站在江岸,微风徐来,顿觉心怡之感......!

http://s7/mw690/0032ah70zy75iJrBeke06&690

http://s13/mw690/0032ah70zy75iJsSkRCbc&690

http://s10/mw690/0032ah70zy75iJsXtxvd9&690

离开下周隘村,江水向东流淌,映入眼帘的是下邵村的安乐桥,俗称“七眼桥”。

据94版《镇海县志》记载:七眼桥 位下邵集镇西侧小浃江上。原为东陵渡,因屡有覆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建此桥,名安乐。桥长61.5米,木桩基础条石干砌墩台,7孔,每孔石板梁3块,各长5.1米,宽2.4米,桥台高4米,墩高4.4米。1987年因拖拉机过桥致北岸石板梁坍落,墩台倾斜,经扶正墩台更换钢砼桥梁。属中型桥梁。

桥南约200米即为下邵老街,从1949年----1993年为下邵乡政府所在地。

下邵老街约有上百年历史,每月逢农历三、八集市,古有一、六江桥市,三、八下邵市之说。

http://s3/mw690/0032ah70zy75iJt2c8242&690

http://s14/mw690/0032ah70zy75iJt6kOx8d&690

http://s12/mw690/0032ah70zy75iJtcqzpcb&690

http://s15/mw690/0032ah70zy75iJtghNY0e&690

过七眼桥(安乐桥),(上图)右旁的村庄即为姚张村张家洋自然庄。

从七眼桥经张家洋至合兴村高俞自然庄,小浃江呈一个反的“N”形流向,继续奔腾前行。

下图为合兴村高俞自然庄。

http://s4/mw690/0032ah70zy75iJtkiHN73&690

http://s7/mw690/0032ah70zy75iJtrh3056&690

http://s5/mw690/0032ah70zy75iJtv3CIa4&690

http://s15/mw690/0032ah70zy75iJtzgHYfe&690

上面摄自湖芳村湖芳庙旁的小浃江。

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湖芳庙,始建年代不详,神祀宋刘挚,清光绪十七年(1891)里人李克英募捐重建。

现庙内存有清光绪“宋室名臣”和“捐钱助田记”木匾各一块。解放后曾办过小学与工厂,1995年重修。

http://s14/mw690/0032ah70zy75iJtCOfz8d&690

http://s16/mw690/0032ah70zy75iJtGywn3f&690

上图为姚张村姚家斗自然庄,是清代文学家、画家姚燮故里。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道光十四年(1834)乡试中举,十年内五次进京会试,皆名落孙山,便对仕途失去信心。回家发奋著述,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红学、诗歌、书画。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等。

姚燮的好多画作现存于宁波天一阁,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他的作品。

http://s6/mw690/0032ah70zy75iJtKomx95&690

http://s3/mw690/0032ah70zy75iJtO8jU92&690

http://s11/mw690/0032ah70zy75iJtTWWu8a&690

朱家渡桥,俗称“五眼桥”,位于北仑区小港街道姚张村姚家斗自然村东北侧。南北向横跨小浃江,为五孔石梁桥。全长49.2米,其中引桥长18.7米,正桥长30.5米,宽2.25米,高3.5米。桥墩为木桩基础,条石叠砌,东西两头设分水尖,墩顶为二层伸臂石梁。桥面由3块石板梁并列铺砌,两旁设条石栏板,望柱同栏板齐平,用榫卯结合,通体不施雕饰,简朴而厚重。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始建,现存石桥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建。2002年11月,1块石板梁和2块条石栏板被拖拉机撞入河中,进行过一次维修。[1]

http://s15/mw690/0032ah70zy75iJvP35A1e&690

今年六月初,在北仑区中国港口博物馆从事区文保工作的陈一鸣老师对我说:朱家渡桥是否是小港李家岀资建造的?我当即回复说:这不太可能,从没听说是小港李家建桥的(李家与桥址相距至少10公里),94版的《镇海县志》2000版《小港镇志》以及立于桥脚处的文保碑,都没有片言只语的提及。如果李家岀资建桥,这么重大的事情,志书应该会记下一笔。

6月10日下午,为了搞清楚是否是小港李家建桥的,解开这个谜团。再一次来到朱家渡桥,骑坐在桥栏上,身子尽量往外挨,因桥栏石花严重,实在看不清桥额旁的两行小字。为不虚此行,遂去姚家斗借个小渔船。

在姚燮故居旁的河埠头向一村民借用船只,划桨上船,向朱家渡桥而去......!

20分钟后,小划船行至桥下,在阳光照耀下,桥额上的"朱家渡桥"四个字更显苍劲有力,两旁镌刻: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李诵清堂重建

此桥确是小港李家出资建造的,但我一直不明白的是,县志镇志为何没有记载呢?那怕是轻轻地一笔带过。

李诵清堂是小港李氏家族“坤房"的堂号,李云书于1914年在上海建造一条以"坤房"堂号命名的马路“李诵清堂路”即今陕西北路。

前开国上将,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是小港李家的女婿。

http://s4/mw690/0032ah70zy75iJvT2xlb3&690

http://s14/mw690/0032ah70zy75iJvXvKB3d&690

http://s15/mw690/0032ah70zy75iJw0Zlk7e&690

http://s11/mw690/0032ah70zy75iJw8CM25a&690

http://s3/mw690/0032ah70zy75iJwfcsO12&690

http://s15/mw690/0032ah70zy75iJww2eide&690

http://s11/mw690/0032ah70zy75iJwCF9U3a&690

http://s16/mw690/0032ah70zy75iJwLviLef&690

离开朱家渡桥后,一路迂回曲折,经鲍家洋、冯家斗诸村,进入了东岗碶村。

http://s16/mw690/0032ah70zy75iJwS7Bdcf&690

http://s10/mw690/0032ah70zy75iJx1z4t09&690

东岗碶,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建东岗老碶,5孔,灌溉农田1.3万余亩。万历年间,在东岗老碶西百步处,筑8孔东岗新碶。万历三十一年(1603),增筑新碶为13孔。《宁波府帖文节略》载:“东岗碶……横截江流,内蓄淡水,外阻咸潮,鄞定丰邑,田地全赖,蓄泄灌溉,为得甚溥。现存东岗碶系清康熙二年(1663)重筑,南北走向,跨小浃江。全长28米,13孔,每孔孔距2.1米,宽2.8米。以成排方石柱为墩,条石为梁,双重石门,上游方向砌左右翼墙。

http://s8/mw690/0032ah70zy75iJx72Wb57&690

http://s13/mw690/0032ah70zy75iJxaGyU3c&690

http://s14/mw690/0032ah70zy75iJxh1hP3d&690

http://s6/mw690/0032ah70zy75iJxoAF735&690

http://s11/mw690/0032ah70zy75iJyROpsca&690

http://s11/mw690/0032ah70zy75iJyYPcS8a&690

http://s2/mw690/0032ah70zy75iJz4x5T61&690

http://s13/mw690/0032ah70zy75iJz8jow8c&690

http://s16/mw690/0032ah70zy75iJzeh7V4f&690

据94版《镇海县志》大事记、记载: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知县宋继祖主建东冈碶,10月(十月)碶成。

在同版碶闸、堰坝篇记载:东冈碶,位枫林东冈碶村。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知县宋继祖始建东冈碶。碶以上为河,其下为江,灌溉农田1.3万余亩,且能防倭直入。万历间在老碶400步处筑新碶。万历三十一(1603)鄞令魏成忠増筑新碶为13孔。清康熙二年(1663)重修新碶,嘉庆十三年(1808)下游燕山碶完成后成为内碶。

在同一版的《镇海县志》上,东岗碶的始建年份竟是两个不同的版本,虽只是一年之误差,但志书不是讲聊天、说笑谈,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看来我们要严谨再严谨啊!

http://s12/mw690/0032ah70zy75iJzjRyj1b&690

过东岗碶,经顾家、施家斗、堰头等村庄后,燕山碶已赫然在目。

94版《镇海县志》记载:燕山(蝘山)碶 位小港长山村。嘉庆十二年(1807)七月,里人徐起南、起达攻山凿岩为基,仿东冈碶式,建碶13孔,旁立小堰,北筑浃水塘十余丈,以固碶身。次年三月竣工,自东冈碶至燕山碶段10余里江道变为内江,两岸斥卤皆成沃土。道光九年(1829)下游义成碶建成后,燕山碶亦成为内碶。

http://s4/mw690/0032ah70zy75iJznuXFc3&690

http://s13/mw690/0032ah70zy75iJzrjZOfc&690

http://s4/mw690/0032ah70zy75iJzyK8r43&690

在燕山碶的文保碑、《镇海县志》、以及各类报刊上,在介绍该碶时均有这句“......攻山凿岩为基......"的解释。以我之愚钝的理解,“桥底有岩石,建碶时在岩石上凿孔,将排柱石的桥墩竖插在孔内,从而提高碶桥的坚固作用”。

事实不是这样的,2011年的夏天,我走访燕山碶,恰巧遇上小浃江河道改造,碶桥两面各建了一道坝,抽干河水后的碶脚完全显露,两旁是深水坑,碶脚明显高岀许多,全部是用厚重的长条石与石板相互衔接而成,排柱石的桥墩竖插在石板孔內,榫卯结构。

这句“攻山凿岩为基”应该岀自《镇海县志》,未知光绪版、民国版这句话是否出现过?如有,则出处在哪里?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