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区原本是个县,2004年才撤县建区。历史可是因张九龄而闻世,张公别号曲江公。现今西安市还有个曲江新区。回到足下,世居韶州的人都知道,历来是先有曲江,后有韶关。要说起曲江的历史,只要一提这里的马坝人遗址,其久远的程度一时都不好算。有着禅宗曹溪本源的南华禅寺,更感人文积淀深厚。
区内通行客家语,韶关是个客家地区,除了老市区即浈江、武江区社交时用广府话外,其余的都是讲各有特点的客家话,原因很简单,各自的祖先不是一起迁徙而来,而是不同时期来此定居。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从中原来的。历史上这里名人如花团簇锦,各竞风流:东汉别驾的郭苍、孝廉出仕的张舫、岭南文魁的刘轲、名相恩师的谭昉、祖孙三进士王式、记录坛经的法海,等等。
郭 苍
字伯起,是曲江乃至韶州籍最早的官员。东汉末年时荆州别驾从事。别驾从事亦是别驾从事史。在汉朝中刺史的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讲起东汉末年,也就是群雄纷起,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那个时代。
其实,我们记得郭苍,主要是他的文采。他曾为时任桂阳太守周昕整治河道有功,撰写《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功勋之纪铭》,碑文全文如下:
“桂阳太守周府君者,徐州上邳人也……郡与南海接比,商旅所臻,自瀑亭至乎曲江,一由此水,其水其巅,分流离散,为十二川……千渠万浍,合聚溪涧,下迄安聂,六泷作难,泫潭潺溪,虽诗称百川沸腾,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盖莫若斯。天轨所经,恶得已改;其下注也,若奔车失辔,狂牛无縻,口勿荒忽,舻胿(kuì)不相知。及其上也,则群辈相随,檀柁(tuó)提口,唱号慷慨,沉深不前。其成败也,非徒衷宝玩,陨珍奇,潜珠贝,流象犀也,往古今来,变甚终矣。于是府君乃思夏后之遗训,口应龙之画,伤行旅之悲穷,哀舟人之困厄,感蜀守冰殄绝离堆,嘉夫昧渊,永用夷易。乃命良吏,将帅壮夫,排颓盘石,投之寥口,除高填下,凿载回曲,弼水之邪性,顺导其经脉,弱阳侯之汹湧。而是小蹊乃平直,大道允通利,抱布贸丝,交易而至,升涉周旋,功万于前。乾坤剖兮建两仪,刚柔分兮有险夷,咨中岳兮穆崔嵬,叹衡林兮独倾亏,增峻峭兮甚崎岖,鲧(gn)莫涉兮禹不规,仰王禽兮又垂危,俯泷渊兮恒以悲,岸参天兮无路蹊,石纵横兮流洄洄,波隆隆兮声若雷。或抱货兮以从利,或追恩兮有赴义,记舟楫兮有不避,口躬躯兮于玄池,委性命兮于甚编,惨寒栗兮不皇计,忽随流兮殆忘归……今称口兮耀流沙,功斐斐兮镜海裔……”
这篇碑文中,除了描写环境生动,行文洋洋洒洒,其中的“乾坤剖兮建两仪,刚柔分兮有险夷,咨中岳兮穆崔嵬,叹衡林兮独倾亏,增峻峭兮甚崎岖,鲧莫涉兮禹不规,仰王禽兮又垂危……”借景寓理,睹物神驰,大文章也。
张 舫(fng) 献鹿 孝廉身份为官,更名第一次
据《广东通志》载:“张鲂,字叔鱼,东晋曲江人。好学,广涉经传,善事父母,因恤贫穷,为邻里所称。东晋明帝太宁初年(公元323年)举孝廉,东晋成帝咸康初年(公元335年)为浛洭县令。节俭自持,蔚有政绩。刺史行部至褒美其政,征为尚书郎。”
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位精神文明先进人物。并以此成为了县长。这种程序与一般的科举制度不同。它是以“举孝廉”制度推荐出来的。孝廉,是指孝顺清廉博学人士。是从汉朝延续下来的推荐孝廉之士进入仕途的制度。张舫就是从这种渠道一跃成为浛洭县长的。浛洭县就是现在的清远市英德市浛洸县。
《粤大记》还记载:张鲂,字叔鱼,始兴郡人。涉猎经传,着事父母,遇旱疗,谷食荒贵,分赍(j)贫穷,乡闾(l)戴之明帝太守部,举孝廉,感康中,为浛洭县令。前令贪暴,节俭自持,视民如子,蔚有政绩。关口夜行无警,白鹿群游,取其一献之。因鲂师筑,城及城南有冈,皆以白鹿名焉……
古时,始兴郡下辖曲江。就像现在说,张舫即是曲江区人,也是韶关市人一样。最有意思的是,形象地介绍当年人们生活的情景——“关口夜行无警,白鹿群游”。也就是夜不闭户,并有成群的白鹿到城里散步。这是何等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景象。从这个角度也能评价张舫施政的水平。这事后来连皇帝都知道,当时的晋成帝司马衍下旨将浛洭城改为白鹿城,张舫县令提升为尚书郎。
刘 轲(k) (公元772——840年)生活在约唐朝文宗太和前后时期。字希仁,原籍徐州沛县,后因动乱随祖父落户曲江。其人生最大特点就是,先是削发为僧,而后才入仕为官。
刘轲幼年好学,因仰慕孟子,故自名刘轲。曾到曹溪落发为僧,僧名海纳。后隐居庐山,再进科举、入仕途。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8年)以韶州籍登进士。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等,后出任磁州刺史、洛州刺史等职。
刘轲一生研究古文,潜心史学,他所撰文章精湛古朴。被称赞为“文章与韩(愈)柳(宗元)齐名。”《广东新语》中有对刘轲之评价曰:“人谓曲江公(张九龄)之后,岭南复有君(轲)接无其人。”从这此评价中已显现刘轲在治学作文中很高的历史地位。可惜他有价值的巨著鸿篇、佳作妙文多已失传。现仅存的一首诗《玉声如乐》,诗曰:
玉振能旋止,人言与乐并。
繁音忽已阕(què),雅韵诎(q)然清。
佩想停仙步,泉疑咽夜声。
曲终无异韵,听罢有余情。
特达知难拟,玲珑岂易名。
昆山如可得,一片伫为荣。
幸好,约在康熙三十年间,清朝名士搜集到刘轲的遗作10多篇,将其汇集成册,题为《刘御史集》;嘉庆十三年的《金唐文》中,刘轲的文章也有10多篇被收录在内。
何 鼎
曲江人,生卒年无考。但史载“少聪悟,日记万言”,是一位记忆超常的习文少年。在唐大中时期(公元847—860年),连过乡试、会试和殿试,荣登进士。初仕授泷州司马。曾凭机智勇敢、不用一兵一卒平息军中判乱。为官清正,教子有方。
薛崇誉
生年月不详,无考。《十国春秋》载,韶州曲江人。五代南汉国(公元917—971年)期间为官,官至开府议同三司签书点校检司事。在朝清正廉洁,履职克尽职守。当南汉灭亡、国君归降时,薛崇誉誓死不屈,慷慨尽忠。为臣处世,名如其人,崇尚名誉,笑对生死。
何承裕
十八岁早登进士,实为才俊少年。言行时有异常之举,堪称黑色幽默。曾竞敢骑着水牛毛拜谒上司,笑道:骑着水牛,易近民众,且方便办理公事。有位官员晋为尚书,在府上大摆席筵,依制而去的何承裕竞然敢唱着挽歌登府入席。何公有一素好,公事完毕,喜小酌一杯,酒德素佳。且喜撰赋诗作。其中一首《宋诗纪事》。可在诗中了解何承裕的人品情愫,尤其是对酒和诗是如何地喜爱:
书札精奇已换鹅,仍闻依旧卧烟萝。
诗成万首犹嫌少,酒饮千钟不怕多。
乡寺夜开云梦月,石房寒锁洞庭波。
知师收拾南归去,为忆渔人唱楚歌。
谭
昉 字、号和生年均不详,逝世于宋神宗守熙无元年(公元1068年)年轻时中举人,因家贫无缘进京赴考,在家任教私塾。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王安石父亲王益任韶州知州。经举荐谭昉成了正值龆年的王安石的私塾教师。几年之后,因王父晋迁朝官,师生无奈作别。但师生关系愈久情深。后来谭在吏员工作得到朝廷赏识,赴任海丰知县,又转任英州司理、平乐知县、后在擢(zhuó)为虞部员外任上去世。对于这位名相恩师的一生,作为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特为谭昉写了一首《赠虞部员外郎谭公昉致仕》,以寄情怀:
清时望郎贵,白首故乡归。
有子纡(y)蓝缓,将孙著彩衣。
松齐新道院,鹤老旧渔矶。
知止自高德,宁为遁者肥。
作为谭昉的学生王安石的挽诗,以重忆往事表达哀思:
同时献赋久无人,握手悲欢迹已陈。
他日白衣雷汉志,暮年朱绂(fú)水云身。
虚看剑履今长夜,小隐山林衹(zh)旧春。
岂惜俚辞追往事,齿衰才尽独伤神。
谭昉的两个儿子,当年与王安石同窗。长子谭掞以贡生出身,累官至恩州知州,次子谭昂也是进士。声名俱佳。从他儿子的成长和处世,亦折射出一代名相恩师的教功和洁品。
王
式
也就是天圣二年韶州四人同中进士之一。《曲江县记》载:王式,(公元973年—1038年),字用之,曲江人。天圣二年,王式与余靖、黄正、梅鼎臣四名进士时,已50多岁了。从他五试科举的过程,个中的艰辛、遇挫、励志、执着,难能可贵。王式从司理参军做起,任大理寺丞、江西永新知县,当擢为梅州知州仅过三个月,不幸任上去世。余靖闻此噩耗写下铭文一篇,铭曰:
韶山之秀,发为俊茂。清识懿文,南州领袖。
人趋禄仕,不羞苟得。公独夷由,决于翰墨。
五试文昌,晚成之光。三椽(chuán)决曹,罔私毫芒。
归照隐诋,民不冤死。入奏天子,乃丞大理。
试政蒲芦,五柳双。锄强息弱,百里以苏。
期年成绩,部符岭。东茵未温,卧箦(zé)已易。
旌旐(zhào)西还,霜凄露溥。福不盈皆,俄归九原。
惟公之德,倜傥殊特。身虽云亡,留为轨则。
词学起家,义方教子。有诏旌元,文乡桂里。
胡为石彦,累世弗显。才不谁知,卒于遐远。
势薄地寒,不贵不年。廷尉高门,在于后昆。
王式不但是“南州领袖”,他还开启了“韶州王氏祖孙三进士”的文脉。
谭 掞 字文初,广东曲江县人。名相恩师谭昉长子、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幼年同窗。宋神宗元丰二年,举乡贡,历任授广南西路提举常平、连州军事推官、连州推官、迁户部员外郎、广文馆学士,擢迁广南西路转运副使,广南东西路宪司、知南恩州等职。谭掞是才情中人,高雅之儒。曾以《清椒堂》赋诗:
群峰合势曲江头,二水交流夹一州。
地有九嶷清淑气,人无五岭郁蒸愁。
值得一提的是,大文学家苏东坡与他颇有交情,亲自为他撰《金刚经跋尾》,文中称赞其“孝慈忠信,内行纯备……”
邓孝廉
字清臣,生卒年月不详,南宋曲江人。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中进士,重义好施。
史载其中事迹:有同僚卒于官,一女流落,孝廉为其择婿,并厚资遣之。其时岭南发生盗情,佐统制朝京平定。后擢升朝散郎迁邕州通判、摄郡事。发生饥荒时,开仓济民,不足部分,以自己俸薪补充,使很多人得以活命。迁任德庆知府时,将每年应上交租税数额,公之于民,杜绝领省边境官吏又来双重掠取之弊。因善政人祀名宦。孝廉卒后,中书舍人朱翌写其墓志铭说:“急人之急,倾箧(qiè)倒笥(sì);仁柔义刚,如汉名吏。”
邓
酢(cù)
字宾礼,曲江人。生卒年月不详。从小苦读勤思,通过乡试,精心撰写《五策十事》、《攻守三略》等,因此成为近臣。历任江西知虔化县、梅州知州、琼州知州。
周 昂
曲江人。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举人。周昂虽只为知县,但老百姓却要为他立生祠。《广东通志》中是这样记载的: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周昂知赣州府宁都县时,廉洁奉公,劝农兴家。当时邻县有邓茂七起义,郡邑震动,昂独修武备,抵抗义军,升本府通判,并掌县事。后政迁思恩府,即去。民为立生祠。
钟大宾
字体乾,生卒年月无考,曲江人。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参加广东乡试得中举人。中举后授为南直隶东流县知县。
黄 裳
(公元?—1449年)字元吉,曲江人。明正统三年(公元438年),参加乡荐。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登壬戎科进士。正统十四年,在土木堡之役殉职。
钟于乾 生卒无考。号旋一,曲江人。万历癸卯举人,授江西建昌府(府治在今江西省南城县)同知,转任知云南广南府改知浙江省严州府,为官勤勤恳恳,克尽职守,政有佳声。当他告老还乡,还将自己的家中积蓄救济乡亲。
曾积堂 生卒年月不详。曲江人。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通过癸酉科拔贡考试,被选入镶白旗官学任职。后任县令和府同知,病故任上。他为官清廉,以至无运灵柩还乡的费用。
张 瀚
出生年月不详,卒于1871年。字文澜,曲江人。《曲江县志》载:(张瀚)少知方略,有计谋。由行伍补佛冈营千总。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因战功升为守备,赏顶戴花翎。是地地道道从士兵到将军的典范。
以《韶关籍名人》内容为主的不完全统计,在韶关名人中,曲江籍名人最多,达45人。其中古代人物27名、近现代人物18名。在这些名人中,其中文官19人、武将11人、社会名人6人,而特别的是宗教名人多达9人,这也是韶州之最。全部均为禅宗名僧,这当与六祖惠能有关。自六祖惠能在南华驻锡弘法起,韶州就渐渐形成了禅宗文化培育和输出的区域,僧人云集,寺院星布,堪称“禅国”。故此,出现许多有成就的修行禅宗者,不足为奇。仅在曲江的名僧是:法
海、胡
海、曲江达岸、海琳禅师、慧朗、曲江如会、曲江实智、曲江悟新、洞山晓聪。在这些名僧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法海。
历史上并且同在唐朝曾有过二位僧人的法号均称法海,皆很有名。现在的人们极易混淆,甚至以为同一人。
我们现在将同是法号法海禅师基本情况进行比较:一位俗姓张,而另一位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姓裴名文德;一位籍贯曲江,另一位河南济源市人;一位生活年代(公元650—730年),另一位其父亲即裴休(唐朝宰相)在唐代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考中进士。二位禅师生活在不同年代,相距一百多年。尤其是神话故事《白蛇传》出现的法海,更是有张冠李戴之虔。
法 海
唐代中期睿宗至玄宗时代的一位高僧,是禅宗六祖惠能和尚众多弟子中颇有成就的一位。他曾在韶州河西大梵寺初见禅宗六祖惠能,问即心即佛义,言下顿悟。后听惠能讲佛理,记六祖法语及出世因缘,并把不识字的惠能讲说全部记录下来,加以整理成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后世简称《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师自己所著的唯一可以称为“佛经”的经典,并流传到海外。由于《六祖坛经》发扬大乘教义,把自性具足、不住生心、众生平等、无有高下、反对偶像和轻蔑言教的道理,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致影响了中唐、宋、元、明、清以来中国的文化思想。
据《广东通志》载:法海(公元650—730年)俗姓张,字文允,曲江县人。少本儒生,长习佛典,出家鹤林寺,为禅宗六祖惠能弟子。六祖授其法号“法海”。六祖圆寂后,撰述六祖生平及其理论,成为著名的法海本《坛经》。
法海从小聪明过人,对书籍有特别地爱好,乃至爱不释手,且过目不忘。十多岁时,法海无意间接触到佛学书籍,即与佛结缘。于是弃儒入佛,开始大量阅读佛学书籍,并萌生出家为佛的念头。法海青年时,因慕佛心切,便独自一人行至江苏镇江,到润州鹤林寺削发为僧。
殊不知待了一段时间后,该寺遭火灾,基本成为废墟。法海幸免于难,便又重返家乡曲江。法海一路奔波,以乞讨为生。有记载曰:“法海少孤,徙于江湖,栖于草莽,行乞于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路人怜之,每食之,或施之数币。然法海天资聪颖,与佛有缘,人逢法事,必谒之。《金刚经》听之即诵,不遗一字,时人奇之。”法海回到曲江之后的一天,他在市集上闲逛时,恰好六祖惠能到曲江传经于市,法海也去旁听。听了六祖讲经之后,法海对惠能的讲经说法大为惊叹,同时也喜不胜之,他想不到在这里遇到了真正的大师。于是,他一下子跪在惠能跟前,要拜惠能为师。惠能问法海为何要出家时,法海表现坚定,他诉说了他为求佛而去鹤林寺的经过,最后他说他会一心向佛,矢志不移。惠能打量了法海一番,见法海面目清秀,从他的身上及言谈中透出一股善良与灵气,这是从僧者必须的基本要求。直觉告诉惠能,这人与佛有缘。惠能心中不禁暗自欢喜,他想,面前这小子天赋异禀,乃佛学奇才,只要对其多加教导传授,将来必然会光大我宗。主意已定,惠能对法海说:“你能否试占一偈让我听听如何?”法海未加加思索就答应道,可以。随而马上就口占一偈云:“尘世百态,尽皆虚幻,万法皆空,本识归一。”惠能一听心中又大喜道,这小子头脑敏捷,随口所占之偈,却有如此之佛意。于是,惠能高兴地抚掌大笑说:“今天,我就收你为徒了。”从此,法海跟随在六祖身边,做了六祖的徒弟。(一说是长徒)六祖为其起了个法名曰“法海”。每日诵经念佛,大有长进。法海到了曹溪之后,受惠能指点,进步很快。一日,惠能开坛讲经,法海与诸弟子围坐其下。惠能见弟子已经到齐,便开口讲经。惠能曰:“佛乃本识,皆出于心,惟心惟定,惟定惟寂,惟寂惟灭,惟灭惟存,摒四恶,万法皆空,是以成佛。”惠能讲完,又指着法海说:“你曾经说过万法皆空,本识归一,一归何处?”这突然的问题,法海无以答应。惠能又说:“你只要到洗心崖去打坐入定,吸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思宇宙之玄奥,究天人之万化,只要等到你净心之日,即开悟之时也。”法海听了惠能之言后,便按照师傅之指点,去到洗心崖打坐入定。洗心崖离曹溪数里,崖边有峰,峰侧有一泉水破峰而出,泉水清澈,曰净泉,泉旁一块大石,曰心石。这块石头大一丈有余,上面有一稍平之处。法海则坐之在上,认真地进入了悟佛先练其身、练其志的阶段。法海在洗心崖的心石上一坐就是十年。有记载道:“法海正坐其上,万簌俱寂,心如蝉珠,浮沉随波,偶有飞虫,不为所动。暴风烈雨,心志愈坚,哪管寒暑,不论春秋,衣衫尽破,如槁木,面若死灰,恰似雨打秋霜叶,日晒夏日荷。如是十年,未闻一语。”一日,惠能前来探望法海。他向法海问道:“你在此入定十年,有没悟出真谛。”法海未知如何回答。惠能随手拾起一树叶,丢入水中。树叶在水中盘旋良久之后,逐流而去。惠能这一点破,法海蓦然大悟,他两眼放出光芒。“是沤(u)有沤,无可云沤,立无足境,方是干净。就象眼前这片树叶一样。”这十年苦思,因志坚而神明,神明而参道。从此之后,法海对佛之悟更为深也。这艰苦的十年,奠定了法海悟佛的基础,惠能对法海更为重视,常将法海带在身边,不离左右。一日,法海问惠能道:“师傅,‘即心即佛’我不太懂,望师傅教我。”惠能回答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如果要清楚完全回答你,要很长的时间,现我将几句偈语给你,你自己从中去领会。”说完后惠能便念偈语云:“即尽名慧,即佛仍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听完后心中大悟。他即刻用偈语赞之曰:“即心无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又修诸物。”惠能听后大悦。
古代的僧人,社会地位是很高的,特别是唐朝对僧人的礼遇更为高。惠能是曹溪的得道高僧,所以当时韶州刺史韦璩也常与惠能交淡,并邀请惠能到韶州城内大梵寺(今大鉴寺前身)去讲经说法。惠能将法海带在身边,服侍左右,将惠能讲经说法的内容,经过等记录下来。这也增长和丰富了法海的知识和见识。惠能主持南华寺在韶州及岭南各地弘扬佛法37年。法海总是随同在惠能身边,可见惠能对法海之器重。法海在惠能身边做记录的同时,他将惠能的论佛精髓记在心中。认真地领会惠能的“识心见性”、“顿悟成佛”以及其它深刻的禅学思想。取得了其中之真谛。特别是惠能对佛教理论的解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以及惠能再三强调的“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等等,法海更是牢记在心。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六祖圆寂。法海在料理完师傅后事之后便着手整理惠能的有关经典佛学理论。他有长期记录惠能讲经的资料,于是,他在其资料上加以精心整理,编撰成《六祖坛经》。坛经分为十品,经中讲述惠能的生平、拜师学禅、开示公案和临终嘱托等。十品即十个部份,分别是:行由、般若、疑问、定慧、生禅、忏悔、机缘、渐顿、宣诏、嘱托。其内容丰富,佛学道理深远,将中国佛教禅宗文化推向了一个高度。创立的禅宗思想理论基础,更确立了南禅宗在中国佛教界的历史地位。在惠能之前,中国佛教只有禅学,而没有禅
宗。而《六祖坛经》则是禅宗的宗经。《六祖坛经》也成为中国佛教书籍中唯一的一部经典作品。正是《六祖坛经》的问世,将中国禅宗思想、禅宗文化流传到海内外,直到
如今。就是国外,对六祖惠能也是相当之崇拜。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耸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大圣人”。惠能的禅宗思想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其中《六祖坛经》功不可没。
作为《六祖坛经》记录编著者法海,对于完成《六祖坛经》其功至伟。六祖惠能本不识字,这样更彰显出法海领悟理解六祖惠能思想精髓、禅宗文化宗义以及忠实记录六祖惠能口述原义和阐释的超凡能力和特殊贡献。据史料记载,法海籍贯是曲江人士,但具体情况至今不详。作为对《六祖坛经》做出特殊贡献的韶关籍人士,这是韶关人杰地灵的又一典例,我们应有本籍之责,以解千古悬念,发起寻找法海故居的系列活动,也是一项有着文化功德的工程。还有再找到离曹溪数里洗心崖的确切位置,使韶州籍的法海禅师形象更深入人心,启人般若。(申敏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