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游记2019:入川
 (2020-07-28 10:43:08)
	
			
					(2020-07-28 10:43:08)		| 标签: 金沙江印经院江达德格游记 | 分类: 旅游自驾 | 
来自澜沧江源区的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终于成了正果,汇成了澜沧江,而国道却在昌都面临着分道,214国道和317国道在类乌齐并道后一直同道,昌都之后214将继续向南往芒康而去,317则反向北再东进四川德格。众所周知,沿海地区开车去西藏无非滇藏线、川藏线、青藏线,其中川藏线有平行的317和318两条国道,都是东西向的;青藏线也有两条同向的214和109两条国道,都是南北向的。至今为止,这五条线路都已分别开车走过,只是这次已走的317是与214相重迭的,我想单走一次川藏线317,因此,下一步就是沿317国道出藏入川,更何况这个方向有更多的未知美景和陌生的乡镇在等着我呢。
告别昌都,沿扎曲的水流逆向前行,一个小时后,仍在昌都市区地域上,但路旁的河流已是扎曲的一个支流。此处风景特美,高山下弯弯的河流淌过一片农田和河滩,远处山脚下点缀着几座民房,不由地停车拍了下来。而向前开几百米后再看前面的大山,其山体中间如被硬生生砍了一斧似的,呈现一个狭窄的峡谷,道路和河水就从这斧口中穿过,前后几分钟的视觉感受反差真不小。
告别扎曲
溯流而上又行驶一个小时,看样子海拔也上了一个台阶,大山似乎矮了,山坡变缓了,溪流细了,树没了,草疏了,眼前赫然一幅高原草地的风光。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宗拉夷山垭口,海拔4481米。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整理路途资料时发现,这里也是澜沧江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一个分水岭,在约5公里的山上有源头相邻数百米的两条溪流分别流向垭口东西两侧,在垭口西侧的最终流入扎曲,东侧的则流入金沙江。另外,此处也是昌都市与江达县的分界。
宗拉夷山垭口
过了宗拉夷山垭口,还有个雪集拉山垭口,山口处有个地点标志碑,指示海拔4240米,石碑已很破旧,周围环境也有点脏乱,对此感到有点意外。在百度和高德地图上并没有找到雪集拉山的标注,网上有不少驴友提及的此处却是戈勒拉山,称其海拔为4352米。地图上倒是有个格勒拉山,我路上却并没看到有什么“格勒拉山”标志,难道是在此转昏了头的原因?这段路少说也有36拐呢,不过坡度倒不是很大。事后,带着疑问查了资料,并对照实拍照片,又在谷歌地球上路演了一遍,最终我认为,雪集拉山就是格勒拉山,海拔4352米应该是对的,“雪集拉山”则可能是当年建路时的称呼或当地昵称,标示海拔也可能是以前的老数据。对于走317国道进藏的来说,此山应该是现在进藏后遇到的第一个高海拔垭口。过了江达县城后还有个海拔近5000米的矮拉山,垭口海拔4245米(这是网上比较一致的说法,可能山上有个碑刻所示,然而在谷歌地球上测的是4453米),是老317国道必过的垭口,据说很不好走。2018年国庆节矮拉山隧道建成通车,全长4800米,海拔3960米(西口约3920米,东口约3990米),号称“藏东第一隧”,现在过矮拉山已是十分轻松快捷的了。
岗托镇是与四川相邻的乡镇,镇东有个新建的广场,醒目地立着一尊军人塑像,起初以为是某位烈士的雕像,当看清臂章上的“十八军”字样,才明白这应该是纪念十八军进藏的广场,在金沙江畔还有一个岗托十八路军渡江纪念馆。
道路在金沙江面前拐了最后一个弯,到了告别西藏的时刻了,金沙江大桥就在前方,只是这桥前最后一小段路却十分破烂,满是疮痍,桥头的最后一坑干脆轻吻了一下车子底盘,即便如此不改变我对西藏的喜爱。
雪集拉山垭口
溯源黄河三千里,追随澜沧江又千里,终于来到通天河下游的金沙江边,重新回到了长江流域,自此开始,我将喝着长江水回家去喽。此处金沙江里的水依旧还是那么浑浊,江上建有两座大桥连接川藏,其中拱形桥是老桥,现已不用,但是我觉得这老桥更有美感更有民族特色。
中国话就是有文化,到西藏去人们习惯说“进藏”,到四川去则说“入川”,个中差异各人体会,反正我现在是入川了。初入川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人感觉好像还是在西藏,看地看山仍是高原,看建筑仍是西藏风格,看人仍多是藏族同胞,德格城里也是这样一种情况。入住的酒店是当地人经营的,客房设施倒也中规中矩,海拔为3260米。
德格县隶属四川甘孜州,政府所在地为更庆镇,建在一条狭长的河谷内,中间一条河流穿过,土地资源稀缺,城中心街道两旁基本都是五~七层的楼房,市容整洁,大概是为了城中交通不受影响,在城西侧山体内打了一个隧道,进出口设在城的南北两端,供路过的车辆绕城通行。
德格最有名的景点是德格印经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镇子的东侧坡道旁。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其时印经院内部正在维修施工,只是有限开放,工作人员挺热心的,安排好我的参观,并交待了注意事项。起初以为印经院很大,先在外围绕印经院转了一圈,想从不同角度拍点外景照,其实主体也就一栋建筑,占地面积并不大,其风格为藏式传统建筑,与周围居民建筑和谐相融。绕到正门,房顶上正在施工,但不影响室内参观。进楼内便开始逐层转层游览,楼内光线不足,楼梯也十分古老,有的空间太小太陡,很不好上下,不得不抓紧扶把,这倒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德格印经院里象很多寺院一样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雕塑,弥足珍贵,而印经院最核心的还是经版库房和印经工场。经版库房占了多层若干个房间,都是一层一层的木架子,每层都插满了带手柄的经版,不计其数,听说有近30万块。印经工场即印刷车间,都是人工操作,此时只有一个工位有两三个工人在印经,相互配合默契,其它工位没有人工作。因室内有禁止拍摄的规定,内部的参观没有留下纪录,只留下了记忆。
印经院的东侧坡上正在施工,围挡圈了一大块好地,周围的房子很漂亮,都是藏式建筑。印经院出来往左有一条上坡的路,路边是一溜佛塔和经筒,旁边有一条小溪从山上淌下,继续往高处走便到了更庆寺。更庆寺是四川康区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为土司家庙,在藏区影响不小,原建筑的规模很大,东有主寺与僧房鳞次相间,西有印经院和汤甲经堂各自为阵,是个占地数百亩的大型建筑群,1967年被毁,现仅存印经院和汤甲经堂两部,1988年3月,重新规划设计的更庆寺大殿落成。由此方知印经院与更庆寺原本是一家,刚才上坡走过的那条路(巴宫街)旁边曾都是老更庆寺的天下。
德格印经院
前一篇:三江源游记2019:进藏
										后一篇:三江源游记2019:川西高原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