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吃六味地黄丸,治疗3种慢性炎症,警惕药监局通报的4类副作用

(2025-09-01 08:45:36)
常吃六味地黄丸,治疗3种慢性炎症,警惕药监局通报的4类副作用:

1、慢性肾炎:

本病属中医“水肿”、“虚劳”、“腰痛”、“血尿”等范畴,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肺主气, 司皮毛,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水,司二便,肺脾肾三脏均与水液代谢有关。本病多因肺脾肾三脏虚损,复加风寒湿毒等外邪侵袭,导致肺不能通调水道,脾不能运化水湿,肾不能封藏精微,血瘀水停而成本病。因此脏腑虚损是其发病基础,外邪侵袭是其发病诱因。慢性肾小球肾炎以肾虚为主,兼有肺脾两脏的不足,本虚以气虚及气阴两虚证多见,标实以湿、热、浊、瘀为多。

针对本病病机特点选用六味地黄丸益气养阴、健脾益肾活络、培元固本,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生地黄具有利尿、抗炎抗菌、止血、免疫调节等作用;茯苓具有利尿、调节免疫等作用;山药、泽泻、山萸肉健脾利水、益肾涩精,具有改善脂肪代谢和水液代谢的作用,其中山萸肉有消除尿蛋白的功能;瘀血既是肾脏疾病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一个致病因素。大量病理实验证明,毛细管内皮细胞增生、血小板聚集、微血栓生成、纤维蛋白渗出,最终新月体形成均与瘀血有关。丹皮具有抗炎抗菌、利尿、降压止痛、抗凝抗血栓、调节脂肪代谢、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诸药合用,标本兼顾,健脾益肾活络, 故能取得良效。以上诸药能够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变态反应性肾损害,改善肾脏血液微循环,提高肾小球的滤过率,改变血液的高凝状态,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有效抑制肾小球硬化和肾脏纤维化的发生,促进纤维组织的吸收,从而使肾损害逐渐得到恢复。

2、慢性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多发于中老年人,脾胃阴虚型占多数。病虽在胃而缘由肝木之克。脾胃均属中州,因受肝木横逆干扰而失运化,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脏腑失养,致使阴阳气血日衰。肾者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受损,必然导致先天受害。肾失脾之健运而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木得以妄行。因此用六味地黄汤滋肾阴、强脾胃而济后天,制约肝木之横逆。由于脾胃的运化赖元气推动,元气受伤,必致脾胃功能失调。脾之运化、胃之腐熟,既赖肾阳的温煦蒸腾,又赖肾阴的上滋濡润。脾气借肾阳之鼓舞而上升,胃气赖肾阴之濡润而下降。水谷精华靠脾胃升降化生,而源于肾阴肾阳。所以滋补先天是治疗萎缩性胃炎立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六味地黄丸具有滋肾化气,培补充实先天之精气,使脾胃之阴津、阳气温煦激化,根源濡润,而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果。方中山萸肉补益肝肾;生地黄养阴生津,滋补胃阴;山药平补脾胃,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用;茯苓健脾和胃;加白芍柔肝泄热,酸甘敛阴,缓急止痛;加香椽皮疏肝理气,养心阴解郁;加鸡内金助胃消食,且能补肾秘精;生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文献报道,六味地黄丸对正常小鼠可增加体质量,增强体力,还可降低N-亚硝基肌氨酸乙酯引起的胃鳞癌诱发率,并能增强巨噬细胞活性。因主要能调动机体的抗癌能力,对于合并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止其转化为胃癌有着积极的作用。

3、慢性牙周炎:

中医认为,肾气虚损是牙周病的基本表现。明代张景岳云:“肾虚而久病者,其病不在经而在脏,盖齿为骨之所终,而骨则主于肾也。故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至其为病,则凡齿脆不坚或易于动摇,或疏豁,或突而不实,凡不由齿不由火而齿痛者,必肾气不足。此则或由先天之禀亏或后天之龈丧,皆能致之,是当以专补肾为主。”

使用的中药古方六味地黄丸就有补益肝肾、滋阴清热的作用。实验研究显示其有提高T淋巴细胞数目及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对患者龈沟液及其中的IL-8的产生都有抑制作用,还能增加青少年牙周病患者中性多形核白细胞的趋化和吞噬功能。用暗视野显微镜监测牙周病的治疗,发现六味地黄丸成分有增强牙周健康菌群的稳定性,延缓致病菌丛增殖的作用。同时其对性激素有调节作用,女性牙周炎患者服用后唾液中孕酮含量明显下降,雌二醇含量明显上升。六味地黄丸还可调节牙周组织的代谢,进而改善宿主的免疫功能,能提高衰老大白鼠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水平,保护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能抑制破骨细胞,刺激造骨细胞,调节牙槽骨的代谢。用于其他领域的治疗研究也表明,有补肾功能的中药复方能起到调节性激素或受体水平,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

国家药监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六味地黄丸可引起以下4类副作用: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腹胀、胃肠不适、食欲不振、便秘等。
2、过敏反应:瘙痒、皮疹等。
3、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头晕等。
4、循环系统反应:心悸、心律失常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