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子女更易出心理问题?要放弃完美主义控制欲,给孩子自由成长空间

(2023-02-07 16:28:40)
分类: 施爱=学习=明智

我一度颇为“膜拜”做教师和医生的朋友,理由是他们往往富有耐心、教子有方。

前不久我还和家人感慨,家长是教师的孩子优秀率很高,因其在教育孩子方面善于抓住“点”。一位做教师的朋友就曾告诉我,孩子之所以能上“211”,就在于从小就培养了好的“学习习惯”。我对做医生的家长也有好印象:做事严谨,比较讲道理,孩子比较有教养。

我一直以为天下做老师和医生的父母都这样文明而细腻,但是微博主“李小呼噜”的一番讲述,却让我大吃一惊。她说,个人观察,母亲是医生或教师的家庭,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会高些。她的理由是,从事这两种职业的女性,容易产生一种性格共性:焦虑、控制、完美主义,但又非常在意个人形象,不容得任何人指出她们的焦虑和控制,所以不自觉表演出一种别扭做作的“关怀”与“民主”。

为增强说服力,她举了自己的例子:我妈就是教师,我从小跟她相处的感受是,她人中龙凤,她好有道理,她做得全对,那为什么我这么痛苦?难道真的都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妈的方式是,什么都征求你意见,然后再花一个小时告诉你为什么你的意见是错的,最后丢给你一句,“当然了妈妈还是尊重你,你自己决定”。最好别自己决定!因为按照自己的决定做下去,如果出现任何的问题和困境,都有一句“妈妈早就劝过你……”等在后面。

她带着又好气又无奈的语调“控诉”道:我妈对我的要求是:永无止境。你学习好说你没考第一,你考第一说你丢了一分,你满分说你这小学阶段都是小聪明,以后高考可比这难多了……你月薪三万,她说北京房子那么贵这点钱够干啥,再后来做生意赚更多,她说你有今天没明天的太不稳定……

这位微博主给我上了生动一课。看来我属于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的那一类人。一位网友也跟帖说,自己作为教师家庭子女表示,被控制了几十年已经变成不会飞的鹌鹑了,不会爱人也不会爱自己,长期焦虑缺乏安全感,感觉自己融不进社会。这样的感慨引来颇多人的共鸣。当目睹众多“体制内父母”对孩子长期进行严苛的精神塑型的事实时,我们自然很容易理解被打上相关家庭烙印的子女的愤懑,同时也很容易作出反思:为什么在看待相关问题时会出现如此反差,有的人以为教师的孩子特别幸福,而有的人却坚决反对?

我更倾向于相信个体发自内心的讲述。从贾父逼子考功名、动辄限制贾宝玉人身自由始,此类激烈的人性冲突便从未绝迹,之所以我们对此居然有一种“新奇感”,除了因为受到了“体制内父母”光环影响,乃至产生某种“家教迷信”之外,也因为我们对这一领域的纠葛,了解太少,与这一领域的孩子隔膜太深。我们有理由刷新认知,放下对于“别人家的父母”的美好滤镜和想象。

许多“别人家的父母”成为孩子的噩梦,或者说,执意表现出和社会观感、期待不一致的地方,和比较心理有关。以教师为例,他们在学校见惯了尖子学生,无形中会对自己的孩子抱有超高的期望值,稍不如意,就想强行“补考”。而职业的骄傲感、自尊心,又常常驱使这类父母拿不正常的尺子来衡量孩子,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作为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教师子女,可以说我过得太难了。因为成绩差,同学们没少背地里嘲笑我,我爸妈也怒其不争,总说他们的优良基因去哪了,怎么我一点都没继承到?”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面子”,而在我看来,这近于一种拿孩子代自己重温江湖高光的心理“病毒”。而所有打着爱与关切的幌子的假模假样,根子上还在于控制欲、强迫性、霸蛮性、虚伪性。于是,假“关怀”与假“尊重”的精髓不仅在于“常有理”,还在于哪怕已经气急败坏也绝不动手。不战而屈人之兵,乃至不露声色地控制,是其最高境界。

令人忧心忡忡的是,父母如此行事,后果很严重。

某种意义上,还知道调侃往事的李小呼噜是幸运的。因为在这种扭曲的家庭教育环境中,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安好如初。而微博主沈嘉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q同学被妈妈强烈要求,必须学习优秀,必须上名校,以后留学深造继续上外国名校。这个q妈,是老师。q始终不能令妈妈满意,已经心理出问题,要辅导了。q妈依然觉得孩子就是不听话跟她对抗。后来,q直接跳了长江。q死了。q妈痛不欲生,以泪洗面。可悲的是,q妈后来决定想办法再要个孩子,“重新练号”。她承认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但她压根没觉得是自己的教育思想有问题。这也愈加证实了一些孩子悲剧性、“宿命性”人生的根源。

谁也没权阻止这个孤傲的母亲,但无疑,没有比进行这种“实验”再糟糕的事了。

某大学一位教授对大学生自杀危机进行了小范围调查,结果,父母职业为教师、医护、公务员的,高居前三名。这个调查,引发不少网友的共鸣,有人在知乎答问时直言不讳,“双教师家庭,天天想怎么死。”想到更多的孩子虽然没有自杀,但在原生家庭中郁郁寡欢,甚至患上心理疾病,岂不令人扼腕。

一位网友说得好,“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都有一个心理扭曲的家长。他们不但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精神虐待,还要对外推卸责任,说自己对孩子太好,把他惯坏了。”我们今天如何做父母,一直是一个直指人心的诘问。其实,家长身份上的“特殊性”,并不是可以把孩子当成特殊材料的理由。唯有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支持孩子,才能建立健康的母子、父子关系,进而在一种融合的、宽松的环境中,各自实现自我价值。

我又要举我父亲的例子了。我父亲是医生,他影响我至深的是,他几乎没有横加干涉过我的爱好与选择,即便不赞同某件事,也不会强硬地剥夺我的权利。例如我上初中沉迷于篆刻,他只会偶尔提醒一句“学习要紧”,临了还会悄悄把乱糟糟的桌子给收拾好。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反而收敛了一些贪玩之心。这个故事可以与君共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50知天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