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小学低年级习作的教学策略

(2016-10-11 08:23:35)

浅谈小学低年级习作的教学策略

陈敦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谈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按照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在一年级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是降低了难度,把习作改成写话,实际就是习作的意思。只不过相对于中高年级来说在作文的字数和质量上降低了难度而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同时,“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习作(写话)教学中,通过观察和实践,针对学生作文现状,要有效提高学生在习作中的表达能力,教学策略和方法非常重要。如果教学策略方法得当,学生作文能力会有非常大的提高。

    首先,要让学生爱上习作。怎样才能让低年级学生爱上习作呢?培养兴趣很关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培养的不是专职作家,但是让孩子学会表达学会习作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最起码在学生的读书阶段,要学会写好作文吧?怎样培养学生说话写话或者习作的兴趣呢?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倾听他们的表达。张载锡教授在《牵着孩子向何方》一书中谈到:“当我们和孩子相处时,往往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童年——每天都在发现世界’,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是另一种样子。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的观察、感觉、体验和结论与大人有着惊人的差异。” 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说话或者写话时,千万不要套用成人的标准去评判他们,除非是有重要的是非错误需要纠正,否则我们不能否定学生的表达。我们要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让孩子想说想写敢说敢写。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兴趣说话写话进而自然而然的进入第二学段的习作。低年级小朋友的观察思维和表达往往非常直白简单,我们先就要顺势培养他们简单观察简单表达的兴趣和能力。对于一年级说话来说,无非是把汉字扩成词,再用这个词语来说一句话。我们可以先让他们说,等积累的汉字多了,再试着让他们把说过的话在作业本上写出来,这就是习作的开始。长此以往,循序渐进,何愁学生的习作(说话)能力不能提高呢?

    其次,观察什么写什么很重要。要培养孩子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着重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我们每天都在平凡的生活,平时也很少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对于孩子更是如此。那么,我们就要慢慢引导孩子在细微的生活里进行观察,让他们自己整理出自己认为有意思或者有意义的事情记下来,培养孩子敏感的心。天长日久,孩子就能对周围事物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从而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记下来写下来。这样学生绝对不会把习作写成千篇一律的流水账。现代应用写作丛书《基础写作新论》中说,写作“主题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主题的形成是一个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重要因素,即生活和作者。如果没有生活,作者无从发现和提炼主题,如果没有作者,生活里的各种材料,只能是原始的材料。”

    第三,要让孩子学会表达并且乐于表达,就要着眼于培养孩子习作的自信心,从培养孩子的语言美感上下手,逐步提高学生习作的质量。虽然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发现和表达。但也不是孩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表达都可以的。我们还是要让孩子按照现代汉语语言的语法习惯、社会准则来进行写话和习作。《美学原理》中总结到“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而被照亮,被唤醒,从而构成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美的世界)。意象世界是不能脱离审美活动而存在的。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中。这就是美与美感的统一。” 当然,我们在学生习作教学中的美感也不单是自然的美感,还包括语言的韵律韵味,修辞的正确使用以及文章思想的高度等,这就涉及到综合审美的问题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一年级新生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从第一节语文课开始,我们就要有大语文教学观,绝不是简单的完成每天的拼音、识字的教学任务。站在大语文的高度,放眼学生未来。把学生说话、写话和习作有机贯穿起来,学生每次的习作都会在一个崭新的高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