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灯下漫思】古诗中的“菜花”一词辨析

(2013-04-07 10:31:32)
标签:

文化

                                    古诗中“菜花”一词辨析

    春天来了,鸟语花香,外出赏花成为人们一大乐事。春天的花事甚多,此消彼长,接连不断,而油菜花恐怕是出现最早并且又是影响最大的一种花了。因为它特别普遍多见,一出现就决非那种零星小块的小家子气,往往便是漫山遍野,呈现出铺天盖地、摄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有朋友将油菜花形容为春天里的大背景之花,倒也确实不无道理。人们喜爱油菜花,访它,赏它;也撰文吟诗述它,赞它。在描写油菜花的诸多文章中,可常常看到作者引用古人所作的有关诗词,但笔者发现,古人诗词中所使用的“菜花”一词,未必就一定指的是油菜花,因此便不椯浅陋,想对此做一些简要的辨析。不过,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此举并不关乎什么做学问之事,而且就算是搞明白了,也不见得具有什么理论上或实际上的意义。仅仅是出于读书人爱追根究底的习惯,拔高一点来说,或可认为是出于认识上的求真态度及行事上的严谨要求。至少希望人们再引用时,应当慎重斟酌一下,避免以讹传讹。

    在我极其有限的识见与了解当中,很少看到古人在自己的诗词作品里直接明白地使用“油菜花”一词,记忆中好像就只知道一个宋人黄公绍,他的一首《望江南》词是这样写的:“思晴好,日影漏些儿。油菜花间蝴蝶舞,刺桐枝上鹁鸠啼。闲坐看春犁。”直截了当地称“油菜花”,表现出一种常人心态。但是清代风流皇上乾隆就不同了,他的一首诗为:“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一看便明白无误地知道咏的是油菜花。此诗风格清新,从实道来,对“资民用”的油菜花赞扬有加,夸它并非是闲花野草之流,体现了这位开明皇帝的民本主义情怀。可是诗的标题叫做《菜花》,就是不称呼为油菜花。或许因为皇帝一说便是金口玉言,应该与小民百姓的说法有所不同吧?不!绝对不是这样的。翻阅古人诗词曲赋,自秦汉以降,大多便是用的“菜花”称谓,乾隆不过是习惯性的承袭而已。此外,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也有使用“黄花”一词的。然而,“菜花”也好,“黄花”也罢,是否指的是油菜花,则值得商榷,须作仔细的分析探讨了。首先,关于“菜花”,自然完全可以作为油菜花的简称,无非是省去了头一个字,不太会让人听到后产生歧义;而且我们还可以认定,古人使用这个词语,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指称的是油菜花,这是毋容置疑的。不过,“菜花”指称的对象并非单一,在民间,人们常把凡是蔬菜类植物开的花统称为“菜花”,如在油菜花之前,就有萝卜菜花、白菜菜花,等等,及至暮春与入夏之后,直到秋冬,各种各样的菜花就更多了;也有人将野地里一些可供人食用的野菜,如荠菜、马齿苋、蒿、蕨、车前草、水芹菜之类开的花也叫菜花;更有一种干脆就名叫菜花的蔬菜,来自外国,实名花椰菜,又称为西兰花。不过它引进我国还才100年,不干古人的事,就不必考虑到本文的问题中来了,但若是晚清和民国期间的诗中说到菜花,指的是花椰菜也不是没有可能。其次,“黄花”一词亦存在类似的情况。油菜花呈黄色,称之为黄花也并非没有道理,所以古人常有这种用法。但古人又习惯于把菊花称为黄花,并使用得还相当普遍;同时,瓜菜类及野草中开黄色花的也不少,古人亦用“黄花”来指称;另外更有一种名金针菜的花类菜肴也被叫做黄花,这种花只能食用未开放过的花苞,还不能吃新鲜的,必须是干品,因其花是黄色的,晒成的干品更呈金黄色,故而常被称为黄花菜。由是观之,对于古人诗词中的“菜花”、“黄花”的用词,从来就不能一概而论,必须作过细的分析辨别,方能正确地知悉其真意,这是我们不可不注意的。就如唐代诗人司空图的《独望》一诗,写道:“绿树连村暗,黄花出陌稀。远陂春草绿,犹有水禽飞。”另有温庭筠的一首《宿沣曲僧舍》,写道:“东郊和气新,芳霭远如尘。客舍停疲马,僧墙画故人。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蘋。”两首诗显然都是描写春景,前诗用了“黄花”一词,后诗用了“菜花”一词。那么,两个词语中哪一个指称油菜花的可能性更大呢?先看前诗,描写的是诗人独自观望所看到的情景,前二句为近景,是什么呢?绿树笼罩下的村子,田地里一大片盛开的黄花,繁密茂盛,远远望去,这黄花只有在离开田间的小路(阡陌)越远时才显得越来越少(“稀”);后二句为远景,是什么呢?村子远处有一片水域(譬如很宽阔的池塘),长着茂密的绿草,时有水鸟飞起落下。一幅宁静清新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景貌便生动地耀现在读者眼前,而前二句当然是诗人想要表述的重点。那末,在春天,在村子旁边大片耕地上盛开着的黄花,肯定既不是菊花,也不是野花,只能是村民们辛勤培育的油菜花了,不仅显出一番悦目的美景,而且还孕育着丰收在望,这才是诗人刻意要赞美的。所以可以确定,本首诗中的黄花指称的是油菜花。再看后诗,描写的是诗人客居僧舍的事,一个“东郊”点明了僧舍位于荒郊野外,“和气新”则点明时值和风丽日的春暖季节。“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二句描述了诗人下马后看到的景象,既有村庄肥沃耕地上的桑林繁茂,又有原野上的鲜花盛开。进而联想到急速的水流,及被微风吹荡着的白蘋。诗人选用“平野”与“沃田”对应,可知所谓的“平野”必然是与“沃田”相区别的荒野,那它上面开放的花儿肯定是野花。所以此诗中的“菜花”绝对不可能是油菜花。这里的分析虽然不十分科学,但显然是很有道理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三首大家相当熟悉并经常引用到文章中的诗。一首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一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黄花无处寻。”一首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一:“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不妨分析一下,各诗中的“菜花”、“黄花”是否指油菜花。(一)、刘诗讲的是玄都观里的情况,偌大的一个庭院竟然有一半长着青苔,可见何其荒败,似乎长期无人打理,说明观的主人(道士)早已无心于庭院的刻意经营,即便种植点什么庄稼,也不会抱太大的追求和太高的目标。而依常识推测,通常道士们顶多在观内土地上种植瓜类叶类蔬菜供日常食用,决不可能种油菜,此其一也;桃树通常于农历三月开花,四月结束。如果桃花都已经“净尽”了,那油菜花的花期也绝对已过,进入结荚果并逐渐成熟时期,相反,此时,不少瓜菜倒是纷纷扬花了,虽然呈零星状,绝对不会连成一片,但“正在开”倒是铁的事实,此其二也。所以,此诗中的“菜花”极大可能不是油菜花,而是其他类菜花。不过世上的事很难说,也许这一年道士们偏偏种了油菜,而且还是迟熟品种呢?就有可能出现“油菜花开”的情况。总之,答案无论是与否,都不可绝对认定,并且还不能表示不容置疑。(二)、杨诗中的后两句饶有趣味,黄色的花盛开着,又是繁茂的一片,一只小小的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当然是无处可寻了。然则,哪一种黄色的春花才具有这种宏大的气势呢?自然只有油菜花了,任何开黄花的其他类菜花或野花都绝对不可能出现这一情况。所以,此诗中的“黄花”指称的确是油菜花,绝对无误。(三)、范成大的这首诗本来就注明为(夏日之一),诗中的描述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初夏时节的美景。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涨肥了的杏子水灵灵地綴满杏树;麦子也正在扬花灌浆,穗子上的一片雪白在微风中轻轻颤动…问题是后面的“菜花稀”该如何理解。有人认为,其意是指“油菜籽粒已经成熟,它的花朵逐渐变得稀疏”,因而应当指油菜花。这完全是一种不懂农事的望文生义!油菜花落后,结成荚果到成熟,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它从终花到籽粒成熟,还分成绿熟期、黄熟期和终熟期等几个阶段哩。等到它“籽粒已经成熟”,哪还有“逐渐变得稀疏的花朵”?梅子成熟是在农历的五月,而小麦开花在芒种到夏至之间,也正是这个时候。而这时的油菜则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因为确在这个初夏时分,将是收获油菜的季节,已经不存在还有(即便是“稀”)花的情况了。可是另一方面,又正是在这时,其他类菜花已经开始盛放,虽然看上去不成规模,甚至显得零零星星(“稀”也),但品种多,数量大,分布广泛,从整体看亦颇具气势,不可小觑,同样可以透现出一种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来。故而被诗人写进诗中,与梅子、杏子、麦花一起展现着乡村的初夏美景。所以,此诗中的“菜花”完全可以肯定不是指油菜花,而是指的其它菜花。

    对于自己能够搜集到的关于“菜花”(或“黄花”——明显吟咏菊花者除外)的诗歌(包括诗词曲),我很有兴趣做这样的辨识,尽管可能是意义不大之举。这样的古诗数量还并不少,有的表意较为明显,或有辨识之路可寻,较易做出结论;有的却很难识别,例如西晋文学家张翰的一首“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曾得到诗仙李白的高度评价,有“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的说法。但诗中的“黄花”是指油菜花还是指其它的黄色菜花或黄色野花?便很难做出判断。再如唐齐已《题梁贤巽公房》中的“吹苑野风桃叶碧,压畦春露菜花黄”与清人王文治《安宁道中即事》中的“日暮平原风过去,菜花香杂豆花香”,其中的“菜花”究竟指称何物亦很难判断。我还阅读到宋代诗人韩驹的一首《顺老寄菜花干》,诗曰:“道人禅余自锄菜,小摘黄花日中晒。峨嵋洒脯久不来,曲掺姜丝典刑在。封题寄我纸作囊,中有巴蜀斋厨香。起炊晓甑八月白,配此春盘一掬黄。”一看到此诗我就乐了,这寄的“菜花干”不就是黄花菜吗?黄花菜便是要趁花苞未开放前就采摘下来,在太阳光下晒干。所谓“小摘黄花日中晒”讲的岂不就是这么一回事?而且韩驹是四川人,又久在江西为官,还被誉为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生活在南方,当然对黄花菜这种地方特产很熟悉,何况黄花菜色美味佳,被世人赞为山珍,还曾作过献给皇帝的贡品,寄点黄花菜实在太顺理成章了!于是对别人认为诗中“菜花”是油菜花的观点便大不以为然。不过,看到诗的最后一句“配此春盘一掬黄”,有时又有一点疑惑,因为黄花菜可不是春天的花呀!而且据说韩驹其人非常严谨,主张做诗必须字字准确。他应当不会错的,难道竟是自己错了?可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将油菜花晒干当菜吃的事呀!后来,在网上浏览到一篇文章,才解开心中的疑团,原来还真有油菜花干的事哩。据说江浙一带就有将嫩芸苔(即油菜花)晒干储备起来当菜的习惯,并且还有一个很美的传说故事。可见,一个人不了解和不懂的事情毕竟太多太多了,千万不可自作聪明与自以为是!否则,就会犯错误,出洋相。

    其实,对古诗做出正确的解读,或正确求证出其中的某一个事实,必须具备非常充足而又正确无误的相关资料才行,如果能够知晓作者创作该诗的时代历史背景和具体写作时间与地点,就更好了。然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想要有这等求学条件确实很难做到。如若心中确有疑惑,又该怎么办呢?还是需要认真学习,并坚持谦虚谨慎的心态,或许也还应有一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勇气。要不,就像一句常言所说的那样,人家姑妄说之,你便姑妄听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