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每个隔周周三的上午是华人教会的妇女团契时间,可以带孩子一起去,提供午饭。在教会朋友的盛情邀请下,非基督徒的崇小六和丫丫也定期去掺和了。参加人员清一色是顶多有个兼职工作的家庭妇女们,绝大多数都至少有两个孩子。跟着来的小孩子们都在一个有各种玩具的小房间里玩耍,由一个教友志愿担任babysitter。妈妈们则在这个小房间外的大厅堂里围坐一圈,由资深教友带领进行学习。起初是学习圣经中关于女人的部分,听不懂。圣经的语言晦涩拗口,看不懂。与其如行尸走肉般坐在那里满脑子胡思乱想,还不如找个更有意义的去处。正寻思着退出这项活动时,学习主题变成了妈妈们都很感兴趣的育儿。
一位台湾来的虔诚基督徒妈妈在台湾给大家订购了教材,名为《如何教养孩子品德——教养子女的实用圣经原则》(Let the Children Come Along the Virtuous Way)。她没有孩子的时候就读过并非常喜欢,有了两个孩子后再读时更是受益匪浅,因此强烈推荐给各位妈妈。这本书由台湾翻译出版。市面上好像并不多见,淘宝上零星看到有卖,附带光盘单卖,英文原版Amazon上有。该书针对的是2-8岁的孩子,系列丛书中还有针对婴儿、1岁幼儿、8-12岁学龄儿童、青少年以及性教育的,后两者还未出版。本书“是根据圣经原则所发展出的实用教养方法”(第9页),这里育儿指的是行为品德方面,而非智力知识方面,因为是品德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而非知识。“家庭一直是基督教所重视的核心价值之一。。。父母的使命不仅是生,更是要教养儿女。而教养孩子的目标,便是使他们成为健康成熟的人。。。”(第7页)。“这样的孩子应当是恩慈、有信心、对人的需要敏锐、对父母顺服、令人尊敬、以生命为信仰作美好的见证”(封底)*。
基督教认为,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谓“原罪”。但这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触犯律法的罪,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罪。小孩子只关心如何去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而不会去在乎父母是否已经身心疲惫,玩伴的肉体和心灵是否会被伤害,在公共场所是否会影响到其他人。父母对孩子进行行为品德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解决满足自我和关心他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并学会自我控制*。 个人感觉西方人育儿时重视行为品德的程度确实远远胜于智力知识,严苛的道德戒律成就了他们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行为举止,而自由放纵的知识教育则造就了他们鲜明的个性和鲜为束缚的想象力创造力。国人的育儿方式似乎正好与此背道而驰,我们的孩子反倒倾向于行为上放纵,不拘小节;个性上平淡,众生一相;智力上矜持,画地为牢。当然,单凭父母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也承担着相当一大部分的职责。
由于基本出发点是圣经,教材中自然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原句,再加上是繁体字,让我看起来很是头疼,因此这部分大多草草掠过,只会细读那些具体的育儿方面的内容。即使是这样舍本求末的阅读方式,也让我受益良多。再加上团契时观看本书两夫妻作者进行现场讲解的光盘,以及之后妈妈们纷纷分享的观后感和相关育儿经验,让我对每两周才进行一次的妇女团契充满了期待。
虽然经年的无神论教育让我实在无法感受到神的存在也无法将自己的命运在祷告中托付于神,但我并不排斥加入基督教(当然要等到我真正对神心服口服的那一天),毕竟神的存在与否始终无法证明。对于丫丫这样在西方长大的孩子来说,对神的崇拜也许能够帮助以英语为母语的他们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拥有这样的信仰似乎也能够把生与死、富与贵、名与利看得更淡些,关注自身多于盲目攀比,不管多穷多卑微依旧能活得自我而潇洒,而且能更有家庭责任感。此外,基督徒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行为上一般都比较端正,由众多基督徒组成的整个社会也比较和谐。如果绝大多数国人能有这样的信仰,管理起如此一个泱泱大国应该也能容易得多吧。
*参考来源:Ezzo, G. & Ezzo, A. M. (2004) 如何教养孩子品德——教养子女的实用圣经原则(学员手册) (Let the Children Come Along the Virtuous Way);吴琇莹译。台北市:台北灵糧堂。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