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健康一生

标签:
养生 |
分类: 营养健康养生 |
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万物凋零的时节。此时,自然界的阳气日衰,阴寒日生;雨水减少,气候干燥;由热渐凉,昼热夜凉,寒热多变。人体的代谢也由盛转衰,渐入低潮,易受外来邪气的侵袭,身体一旦不适,便易伤风感冒,旧病也易复发,所以民间有“多事之秋”的说法。因此,秋季养生意义重大。
从中医角度来讲,秋属肺金,宜“养”宜“收”。因此,秋季里,饮食、起居、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并且要注意卫生保健。
一、饮食摄养,滋阴忌燥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非常明确的指出了秋季饮食应以润为主,佐以酸味,避免辛燥类食物。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而见口干、唇干、咽干、鼻干、皮肤干燥、干咳等燥性表现,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补充各类维生素,以养阴润燥、益胃生津。如蜂蜜、百合、银耳、山药、莲子、核桃、芝麻、梨、香蕉、话梅、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批把、菠萝、乳品等。此外,还应注意多饮水。
除此之外,对于确有阴伤之象,表现为口燥咽干、干咳痰少的人,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川贝等,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
秋天要避免过食辣椒、胡椒、羊肉、狗肉等辛燥之品。而且,秋季气温渐凉,脾胃对寒凉比较敏感,应避免凉食及冷饮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另外,秋季不应大补。因补药多为甘温之品,易助燥伤阴。
二、起居调养,早卧早起
秋季里,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敛藏,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有人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这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而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小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
初秋之季,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天气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衣着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而且,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特别是有婴幼儿的家庭。
三、精神养生,切忌悲秋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道出了人们容易在秋季产生悲伤的情绪。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人处其中易产生凄凉、垂暮之感,引起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
人们应该保持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正确面对利害得失,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保持心态平和,心胸开阔,以避免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真正做到使“秋日胜春朝”。
四、运动护养,宜缓宜晚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及协调脏腑功能,使人精神焕发;可以延缓衰老,预防各种加速衰老的中老年疾病。相反,如果不运动,过度安逸,会导致血液流通不畅,甚至形成血栓。
那么,运动护养需要注意什么呢?
1、因人而异。每个人需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选择散步、慢跑、蹬车、游泳、登山、武术、体操等运动方式。
2、忌剧忌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养收的季节,运动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更应循序渐进,避免汗出太过,伤阴助燥;量力而行,避免过量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3、不宜晨练。秋季早晚寒凉,冷空气容易导致血管收缩,甚至威胁心脑血管健康。因此,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宜在秋季晨练,最好在晚餐之后。如果是上午活动,也尽量晚一些,以减少心脑血管发病风险。
另外,秋天气候多变,天气渐冷,此时可逐步进行一些耐寒训练,以安然度秋,并顺利迎接冬季的到来。如用凉水洗脸、洗澡,适当少穿点衣服,并逐渐添加厚衣物。
五、保健防病,注意卫生
秋季是感冒、肠炎、痢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要做好预防工作。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对婴幼儿而言,还要按时接种各类疫苗,如肺炎疫苗、乙脑疫苗、秋季腹泻疫苗等。
温馨推荐——秋季健康养生功。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尖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意送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颚,用鼻吸气,意送丹田,再将气慢慢呼出。如此反复多次。秋季坚持做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手机:13520723073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