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教科书课文中精彩的开头与结尾归类集锦

(2015-08-24 19:12:04)
标签:

转载

分类: 初三、必修三备课资源

元人乔梦符说过,写文章需要“凤头”:小巧玲珑,短小精美;“猪肚” :内容丰富、健美、充实、容量大;“豹尾” :干脆利索、收束有力。

古人将文章的开头比作“凤头”,意在强调开篇之重要,能否灵活自如地、独特精当地写好作文开头往往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可是,反观我们的写作现状又如何呢?

学生通过对自己平时作文开头的分析,看到存在这样一些通病:

①拐弯抹角离题千里。②千篇一律格式固定。③追求花样弄巧成拙。(写得很好,表达思想感情不明白,不清楚,不真实。)④扣题不紧。 ⑤语言不精美。

而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简洁(点题)、新颖、优美。

我让学生先从学过的教科书课文中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开头,并说明理由,然后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较为常见的文章开头方式,归纳为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精彩片段】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赏析:文章开篇直接点题,记叙文直叙其事,单刀直入,不枝不蔓,开宗明义。

2、描写环境

【精彩片段】

那时福楼拜住在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散乱地铺着写满密密麻麻的字的稿纸。(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赏析:文章开头写住所的陈设,表明福楼拜生活的简朴,创作的勤奋。文章的开头从环境入手,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以此烘托人物,展开故事。

3、总领全篇,提示要点

【精彩片段】

我家养了好几只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郑振铎《猫》)

赏析:这一句提纲挈领,表示全文主要内容就是讲自己家养三只猫的经过。这种开头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看便知文章的要点。

4、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精彩片段】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宗璞《紫藤萝瀑布》)

赏析:开头简洁的设置悬念,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5、运用引用,突现中心

【精彩片段】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赏析:引用诗文妙语、名言警句等开头,既能激发读者兴趣,也能提高文章的品位。同时,也能揭示文章主要内容,突现人物、事件。

6、先声夺人

【精彩片段】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张之路《羚羊木雕》)
赏析:《羚羊木雕》一开头就用对话将矛盾抛出,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正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笑。

7、对比映衬,烘云托月

【精彩片段】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运用了对比,作者将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画面勾勒了出来。

8、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精彩片段】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

赏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

其实,作文的开头往往并不是某种单一的形式,有时它是几种形式的组合,如:朱自清《背影》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单刀直入;倒叙的手法;一个“最”字,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结尾如开头一样很重要。无怪会有“豹尾”一说, 意在强调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

一般说来,学生作文的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②空喊口号。③拖泥带水……为了让学生熟悉结尾的方式,我又拿课文做文章,和学生一起从中总结出以下几种结尾方式,供学生借鉴: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如《云南的歌会》的结尾“小时侯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是这样。”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背影》中的结尾是“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即呼应了课文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行道树》中开头是“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结尾是“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样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同时“忧愁”“快乐”又强调了行道树那种奉献者的品质。

3.卒章显志式(画龙点晴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

如:《我的第一本书》的结尾是“人不能忘本”;《荷叶 母亲》的结尾“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心中的雨点”却是无形的,除了母亲,还有谁能隐蔽?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地把母爱推向高潮。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如《谈生命》的结尾“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阿长与〈山海经〉》); 又如《雪》的结尾“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两个自然段同样是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试想,我们如果能从学生熟悉的文章入手,合理开发、充分利用教科书课文各方面的资源,我们就真正实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梦想,学生的阅读、写作等等能力自然会水到渠成的“摇醒”。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