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解老》译文及简评简注(五)
(2013-01-11 16:49:08)
标签: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杂谈 |
(9)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人有祸害,内心就恐惧;内心恐惧,行为就正直;行为正直,思虑就成熟;思虑成熟,就能得到事物的规律。行为正直,就没有祸害;没有祸害,就能尽享天年。得到事理,就一定能成就功业。尽享天年,就能全身而长寿,一定成就功业,就富有而显贵。全寿富贵叫做福。而福本源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所以《老子》说:“祸啊,是福所依存的地方。”即由此成就了人们的功业。]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人有福,富贵就来到;富贵来到,衣食就美好;衣食美好,骄心就产生;骄心产生,就会行为邪僻而举动悖理;行为邪僻,自身就会早死;举动悖理,就不会成就功业。内有早死的灾难而外无成功的名声,也就成了大祸。而祸根源于有福。余注:死于安乐]故曰:"福兮祸之所伏。"[所以《老子》说:“福啊,是祸所潜伏的地方。”]
简评:韩非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解读,后世学者评价很高。他“福本于有祸”、“祸本生于有福”的观点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关于祸福在一定条件下的转换这一点,应该说是许多国人理论上的共同认知,但引起高度警觉并时时戒惕者却并不多,故常常是 “富不过三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何尝不如此。今天,如果国人只自恋于“第二经济大国”的辉煌,而看不到它的危机,只耽于十年后成为全球老大的想象而有意无意忽略波诡云谲的世界风云中潜藏着的若干变数,是相当可悲的。即使有一天,我们真的成了全球老大,也应该保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危机意识和“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的搏击状态,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民族“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从而走向文明发达。
(10)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按照事物的法则办事的人,没有不成功的]无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势尊,而小易得卿相将军之赏禄。[没有不成功的,大功能成就天子的权势尊严,小功容易取得卿相将军的赏赐俸禄]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硃、卜祝(卜祝非人名。杨树达说:古时民智未启,民信卜祝,故易致富)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违背事物法则而轻举妄动的,即使上有天子诸侯的权势尊严,下有猗顿、陶朱以及卜祝的富有,还是会失去百姓而丧失财产的]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故谕人曰:"孰知其极。"(此变文而言,与“是以曰愚之首也”同例)[大家之所以轻易地违背事物法则而轻举妄动,是由于不懂得祸福转化的道理广阔深远得像这个样子,所以《老子》告诉人们说:“谁知道它的究竟?”]人莫不欲富贵全寿,而未有能免于贫贱死夭之祸也。心欲富贵全寿,而今贫贱死夭,是不能至于其所欲至也。[人们没有不想富贵全寿的,但没有谁能免于贫贱早死的灾祸。心里想富贵全寿,而现在却贫贱早死,这是没能达到他想达到的目的]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谓迷,迷则不能至于其所欲至矣。今众人之不能至于其所欲至,故曰:"迷。"[凡是离开他想走的路而乱走的,就叫做迷惑;迷惑就不能到达他想到达的地方了,现在众人不能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叫“迷’。]众人之所不能至于其所欲至也,自天地之剖判以至于今。故曰:"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众人不能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从开天辟地直到现在,都是这样,所以《老子》说:“人们陷入迷途,日子确是很长久了。”]
简评:韩非解老的特点、或者说亮点之一,是把“道”解读为一种规律,也就是说,韩非的道是规律性的道。韩非正确指出,如果按照规律行事,无不能成。如果违背规律胡乱出牌,无论富贵到何种程度的人,都只能是自取其败。然而从古至今,人们怀着富贵全寿的欲望努力去做,却往往“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所以其结果是反而不能实现自己的欲望。至于如何才能让欲望变为现实呢?韩非也没给出答案。
简评:韩非对有道之士的四个要求(或者说四个标准)中,“虽义端不党,不以去邪罪私”、“虽势尊衣美,不以夸贱欺贫”是最高的。因为义端不党之士,同时一定是疾恶如仇之人, 让他们不去嫌弃邪僻的人、责怪自私的人,做一个和稀泥的乡愿,是万万做不到的,因为那种“和谐”违背他们的理想。
事实上,“义端不党”的人,必然“去邪罪私”,“去邪罪私”的人,必然是追求“义端不党”的人。因此,韩非“虽义端不党,不以去邪罪私”的这个要求,无异融冰炭于一炉。当然,把它作为有术之士的某种权谋则另当别论。
“虽势尊衣美,不以夸贱欺贫”是一种美德,然而这种美德并非地位尊贵、衣着华美的大人先生都具备。更多的“成功人士”还是认同“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的理论, 君不见多少发于畎亩之间的小官僚、小商人,即使不能“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他们梦寐以求的也是“耀武扬威归故乡”的那种感觉。所以,韩非认为,“虽势尊衣美,不以夸贱欺贫”, 只有“有道之士”之士才能做到。同样,一些“方、廉、直”或自认为“方、廉、直”的人,总是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别人。而他们的指责往往不过是伪卫道士的陈词滥调,与“夸贱欺贫”一样令人讨厌,非真正“有道之士”所为。(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