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子明智 |
&nbs
标签: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
标签: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 |
(余注:以下阐解《老子》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按,他本多为“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标签:
慈故能勇 |
(余注:以下阐解《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爱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喜欢孩子的对孩子慈爱,重视生命的对身体爱惜,看重功业的对事务珍惜。
标签:
入军不备甲兵 |
是以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不爱精神不贵处静,此甚大于兕虎之害。(因此圣人爱惜精神而重视置身于虚静状态。不爱惜精神,不重视置身虚静,是要比野牛猛虎的危害还要大的)夫兕虎有域,动静有时。避其域,省其时,则免其兕虎之害矣。(野牛和猛虎有一定的活动区域,动和静有一定的时间。避开它们的活动区域,观察它们的活动时间,就可以免除野牛和老虎的危害了。)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不免于万物之害。(
标签: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出生入死 |
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人们很少能见到活象,却能得到死象的骨骼。依据死象骨骼的模样来想象活象的样子,所以人们据以想象的东西都叫做“象”。)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现在道虽然听不到看不见,圣人根据它所显现的功效来推得它的形状,所以《老子》说:“道是没有显露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事物的物象。”)
简评:韩非用依据死象骨骼的模样来想象活象的样子,喻指通过“道”的“状”和“象”来推得它的形状,解读'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似乎颇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认识论意识。但钱钟书认为,苏辙“状,其著也。象,其微也。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皆非无也”的注,“作者、注者皆工于语言,能形容似无如有之境(《管锥编》431页)。”钱说为是。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靡,散碎)、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作为概念的理,就是指万物的方圆、短长
标签:
祸莫大于可欲杂谈 |
(19)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人有欲望,计算就混乱,计算混乱,就更有欲望;更有欲望,邪心就占上风;邪心占上风,办事的准则就没有了;准则没有了,灾难就会发生)由是观之,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可欲之类,进则教良民为奸,退则令善人有祸。(由此看来,灾难产生于邪心,邪心产生于欲望。可引起欲望的那类东西,进一层说可以使好人为奸,退一层说也可以使善人遭祸)奸起,则上侵弱君;祸至,则民人多伤。然则可欲之类,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夫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者,大罪也。故曰:'祸莫大于可欲。'(奸起,向上就会侵害削弱君主而向下就会伤害百姓,向上侵害削弱君主而向下伤害百姓,是大罪。所以《老子》说:“祸患没有比可引起欲望的东西更大的了。”)是以圣人不引五色,不淫于声乐;明君贱玩好而去淫丽。(因此圣人不受五色的引诱,不沉溺于声乐;明君轻视珍贵的玩物,抛弃过分华丽的东西)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
标签: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杂谈 |
(9)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人有祸害,内心就恐惧;内心恐惧,行为就正直;行为正直,思虑就成熟;思虑成熟,就能得到事物的规律。行为正直,就没有祸害;没有祸害,就能尽享天年。得到事理,就一定能成就功业。尽享天年,就能全身而长寿,一定成就功业,就富有而显贵。全寿富贵叫做福。而福本源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所以《老子》说:“祸啊,是福所依存的地方。”即由此成就了人们的功业。]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人有福,富贵就来到;富贵来到,衣食就美好;衣食美好,骄心就产生;骄心产生,就会行为邪僻而举动悖理;行为邪僻,自身就会早死;举动悖理,就不会成就功业。内有早死的灾难而外无成功的名声,也就成了大祸。而祸根源于
标签:
资料楼宇烈老子注 |
王弼《道德经注》的总特点:高度抽象思辨。具体为:
1.崇本息末(王弼《老子指略》:“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所谓本,指世界万物的本体,亦即道或无;所谓末,则指世界万物。万物皆赖本体而存在,有本体之表象,唯有认识本体,才不会为表象所迷惑,凡治国修身,皆须崇本息末,执一御多,若舍本而攻末,则偏其反矣。”)
2.得意忘言(《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这可能是“得意忘言”的最早出处,意思是说得到了真意而忘掉了表达它的语言。)据熊铁基《中国老学史》
(A)“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晋书.王衍传》)。” 开物成务, 开:开通,了解;务:事务。通晓万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指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这道理行事而得到成功。《
标签:
资料老子指略王弼 |
【原文】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指道)。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主)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楼宇烈:不温不凉,不宫不商,意为道不是某一种具体事物,没有任何具体之属性,因此也没有任何局限性。);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楼宇烈注:“呈”通“程”,说文:“品也。”“无呈”,无可品尝。以下括弧内均为楼注)。故能为品物(“品物”即万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也。 【译文】自然万物得以产生的根由和社会事功得以成就的根据,必定产生并经由没有象状也没有称号的东西。而这无形无名的东西,就是所有事物的宗主。它既不温也不凉,既不是宫音也不是商调。用耳朵听它是听不到的,用眼睛看它是看不见的,用身体感知它是感知不到的,用舌头品尝它是品尝不出它的味道的。因此,它作为所谓的东西是混沌不分的,作为所谓的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