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二单元《冷热与温度》教案

(2014-09-10 11:13:31)
标签:

股票

分类: 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的概念;

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1、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知道温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建立温度的概念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

要求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共同的体验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

二、形成温度概念学生试着对观察的体验做出自己的解释。

全班交流,感受到: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讲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  

三、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同时思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交流: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1)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
2)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
3)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
4)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利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学生有使用温度计的经验,但缺乏科学性。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发现造成误差的原因,并判断哪些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板书设计:

1、冷热与温度

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过程:

一、预测水的温度变化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第一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是有规律的。
1)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2)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
3)温度均匀下降。
第二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二、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讨论: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
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哪些材料:

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
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
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各有分工,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角色)

三、小组研究,收集数据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
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1、选择一组记录表,讲述:记录表有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做曲线图。
2
、讲解曲线图的作法。
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教师示范作出曲线图。
①描点;②连线。
3
、学生作曲线图。
1
)学生根据各自的表格作出曲线2)分析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3
)讨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4
、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作下面的比较:
1
)刚开始的温度一样吗?最后的温度一样吗?
2
)从曲线变化,你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3
)各组的曲线的弯度一样吗?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5
、小结发现:
1
)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2
)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也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曲线图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曲线图的作用,如股市大盘的曲线图。
作业设计1、再次预测: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水温究竟下降到多少度?
2
、如果有杯凉水,测出凉水的温度,然后给凉水加热,那么温度升高有什么规律呢?两项作业可以选其一。

板书设计: 

1、          冷热与温度

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