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年级上学期美术《请跟我来》教学反思

(2013-11-05 11:01:29)
分类: 美术教学反思

《请跟我来》教学反思

懂得儿童心理,恰当运用儿童化语言,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感知,使教学目标更优化达成。

    我在教学《请跟我来》这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撕纸造型,很多学生怕撕不好而不敢撕,我给他们示范了撕纸方法后还是有部分学生仍然不敢动手,于是我故意说撕纸就像看动画片一样简单,不敢撕纸就好像不会看动画片一样,是很没面子的事。孩子们听后开始尝试撕纸。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三张纸片等着被你撕坏呢,所以大胆撕吧,不然纸片们会失望的。听到这样的话语,孩子们完全放开了。

    也有时教学语言的使用需要跟随儿童的认知。在指导绘画环节,我刚把演示图片打开,孩子们就大叫呀!魔鬼!魔鬼!”——其实那只是一个被夸张了手臂的人而已。我说:那不是魔鬼,是画的一个人。,孩子们还是坚持说魔鬼!魔鬼!而且相互之间因为这个魔鬼的刺激感到兴奋。这个时候如果我拿出老师的威严来把这片叫声硬压下去,表面是会平静下来,而孩子们内心里还会因为这个魔鬼波动不已,不利于下面关于绘画装饰特点的探讨,所以我接着孩子们的话继续:你们认为这个魔鬼将要动起来的会是哪里呢?孩子们异口同声胳膊!”“魔鬼的胳膊和我们平时画人时的胳膊有什么不一样?”“胳膊画的更长了,一直画到了纸的边那里。”“是的,这就是夸张的方法!我们在绘画装饰的时候就要把动起来的部分画得更夸张,这样可以使动的效果更明显。这样顺水开渠,使教学顺利延伸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