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 茂名南路57号
兰心大戏院
曾用名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1931年建成
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编号:113
↑
茂名南路 街景
从本篇博文起, 陆续介绍茂名南路的一些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
茂名南路是上海市黄浦区的一条道路,南北走向,北起延安中路(福煦路)接茂名北路,南至永嘉路(西爱咸斯路)。长1275米。在1919年至1943年之间名为迈尔西爱路(Route
Cardinal
Mercier)。1919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此路,以比利时主教名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改名桂林路。1946年改名茂名南路。沿路为住宅区和宾馆区。著名历史建筑有57号
兰心大戏院,58号的法国总会,63-125号的峻岭公寓,茂名公寓(1934年,今锦江宾馆中,西楼)等。
↑
兰心大戏院地址为上海黄浦区茂名南路57号。位于茂名南路与长乐路两条马路交汇的转角处
历史概况。驰名中外的老牌剧场上海兰心大戏院,最早由英侨集资创建。上海开埠至今历史最久的剧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欧洲式剧场。也是当时作为各国驻沪领事、各界名流的聚会场所,在上海滩独领风骚。
↑
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编号:113
历史沿革概况。
49年前。英侨于1867年在圆明园路口、1874年在虎丘路上,
先后两次创建兰心戏院,第三次是1930年迁建至现址(茂名南路57号)
。1942年7月被侵华日军封闭,后归伪中华电影公司管理,1945年抗战胜利后,9月复归英侨爱美剧社(简称A.D.C)。
49年后。1949年10月英侨剧社将戏院转售上海市剧影工作者协会。1952年归上海市文化局,更名上海艺术剧场,1953年划归上海人民艺术剧院。1958年9月交卢湾区管理,1959年5月复归市文化局。1985年归市演出公司管理,1989年归兰馨艺术经营公司,于1991年恢复兰心大戏院原名。
↑
兰心大戏院建筑巧妙地利用地块特点,将正门也就是建筑的主立面设计在茂名南路与长乐路两条马路交汇的转角处,使剧场能有宽广的室内空间
兰心大戏院建筑风格。兰心大戏院由美商哈沙德洋行委托戴维思和勃罗克设计,外貌与结构虽有仿美国近代建筑风格之处,但整体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式风貌。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2120平方米。
↑
兰心大戏院主立面中部,为三个半圆拱形落地式长窗,窗外有花瓶式栏杆的装饰性阳台。上部为挑阳台的三联窗,
尤为醒目。外墙使用褐色泰山拉毛面砖,转角处由齿形状假石 封边。
三次创建。兰心历史上先后共有三次创建, 三次的兰心也就有了先后三个地址。具体见下文所述。
↑
英侨(爱美剧社)集资,创建兰心戏院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第一次创建的兰心(存于时间为1867-1871年)地址:清同治六年(1867年)3月英侨爱美剧社,集资在诺门路(现香港路)圆明园路口创建上海公共演剧场所。
外侨们将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市一座名为Lyceum
Theatre的大剧院为其命名,思想家王韬将Lyceum音译成为兰心,由此诞生了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大戏院。兰心大戏院是上海乃至中国现代戏剧的起点。
剧院用木板修建,比较简陋,但它是中国出现的第一座西式剧场。时人称为“外侨不看戏,看戏去兰心”。1871年3月2日,木质剧场毁于一场大火。
附:现查找不到第一次创建的兰心建筑的老照片。
↑
1868年(第一次创建期间)第11场演出:“Maid And The
Magpie”(英译中:少女与喜鹊
)剧照
第一次创建的兰心演出情况:该期间,由西方侨民组成的上海西人爱美剧社(“爱美剧社”简称A.D.C)演出话剧。曾演出世界著名作品《阿依达》、《蝴蝶夫人》等。
↑
兰心大戏院售票处位于戏院的茂名南路一侧
第二次创建的兰心(存于时间为1874-1929年)地址:1872年,上海纳税西人会出面募集资金,在博物院路(今虎丘路)用耐火砖重建了新的剧院。经过约两年的施工,1874年1月27日,新剧院终于落成(见下图)。
↑
第二个兰心,1874年1月建成。当时媒介都称其为“西国戏院”或“大英戏院”
萧条出售。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电影放映业的兴起,戏剧业日渐萧条,再加上“兰心”这座建筑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显得破旧不堪,所以除偶尔演出外,很多时间只能空关。1929年,A.D.C.以17.5万两银子的价格,将历经半个世纪的第二个兰心出售。
拆除再建广学会大楼。1929年,第二个兰心卖给了一个中国人以后,辗转易主,1930年,第二个兰心因陈旧破败而被新业主拆除,1932年建造为广学会大楼(现址:虎丘路128号)
↑
1874年建造的第二个兰心大戏院内景
第二次创建的兰心演出情况:中国境内第一个话剧剧团春阳社,在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话剧《黑奴吁天录》。开演之前,剧团就在各报刊登大幅广告,并点出演出初衷“专为唤醒国民”。正式开演,这部剧的盛况空前是意料之中的。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走进西式剧院,也是第一次与话剧结缘。
↑
1931年2月建成和开幕的第三个兰心大戏院
第三次创建的兰心(存于时间为1931-至今)地址:民国19年(1930年)迁建现址茂名南路57号,1931年2月开幕,称兰心大戏院,观众厅二层,舞台下设有共舞剧和音乐剧演出时需要的乐池,设宽敞皮椅749座。另外两侧均设置有库房,布景更换和储存有专门的机械从库房中移动到舞台上,而舞台上方设有自动定位的吊杆共25道。剧院后台有小型化妆间8个,后台楼上则为排练室。
↑
1936年梅百器,指挥工部局乐队在兰心大戏院演奏
梅百器(生卒:1878~1946年,音乐家,乐队的指挥,意大利人,是傅雷之子钢琴家傅聪的师父)
第三次创建的兰心演出情况,该期间“兰心”除演戏剧、歌舞、音乐外,当年12月起还开始兼映电影,并获得了美国派拉蒙和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的专映权。当时上海的一些有影响的戏剧演出和音乐会,主要都选择在“兰心”举行,如俄国舞剧院访沪演出的芭蕾名剧《天鹅湖》《睡美人》。自1934起,工部局乐队定期在此举行音乐会。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复出的首场演出昆剧《刺虎》,高芝兰、蒋英、董光光、马思聪等人的独唱、独奏音乐会,以及工部局乐队每年夏季、冬季举行的音乐演奏会等等。1945-1946年,中国歌舞剧社三度进场演出音乐歌舞剧《孟姜女》,宋庆龄前来观看。
↑
1952年11月,A.D.C.最后一场(第309场)演出“One Wild Oat”
(《婚姻自主》)说明书封面
英商A.D.C.与上海的百年发展经历终成历史。1949年后,英商A.D.C.集团很快决定将兰心大戏院出让。同年10月,上海市剧影协会买下“兰心”,并成立管理委员会。但A.D.C.的一些忠实成员仍然留在上海,并坚持排练演出,当然规模、影响已不能和以前相比。这样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52年才逐渐结束。“兰心”和A.D.C.长达近乎百年伴随上海共同发展的不凡经历终于成为了历史。
请点击:“兰心”舞台上的英侨爱美剧社(简称A.D.C)(组图)
↑
兰心大戏院底层厅堂天花板上的吊灯
49年后的演出。这里是全市话剧演出主要场所,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在此首演,也常有音乐舞蹈演出。该场还承担接待中央领导和各国贵宾的重要演出任务。中国主要领导人和外国元首多次莅临剧场并欣赏演出,这里接待过的各国友人、海外华人不计其数。1983年开辟外事专场业务,接待外宾和港、澳、台同胞,演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戏曲杂技节目。各国中、小艺术团体亦常来此演出。
↑
1952年9月29日,兰心大戏院改名上海艺术剧场(见上图红框)
1952年归上海市文化局,更名上海艺术剧场,1953年划归上海人民艺术剧院。1958年9月交卢湾区管理,1959年5月复归市文化局。1985年归市演出公司管理,1989年归兰馨艺术经营公司,于1991年恢复兰心大戏院原名。
↑
兰心大戏院广告牌位于戏院的长乐路一侧
现在的“兰心”演出。大多以经过岁月考验的经典节目为主,包括戏曲经典流派、戏剧、老电影等。据悉,兰心大戏院将暂别素来的古朴风格,尝试以轻音乐剧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
考证和探讨:第二个兰心戏院出售、拆除后,
再建的大楼是哪个大楼?
考证和研判。第二次创建的兰心(存于时间为1874-1929年),
在1929年出售后,
该处到底建筑了什么建筑, 现众说纷纭的有说是建了兰心大楼,有说是广学会大楼。我对这个问题也曾经迷惑不解。但经过我耐心的资料寻找和分析后,
有了我自己的结论。如下:
我的观点是:第二个兰心戏院于1929年出售,出售后的该建筑,届时已历经半个世纪而年久失修,被新业主拆除,
再建的是广学会大楼,
而不是兰心大楼。
化繁为简。我抓住并从建筑的建成年份入手,从查阅现存的资料来看,广学会大楼于1930年8月设计,1932年3月竣工。这符合第二个兰心戏院于1929年出售这个时间点。但兰心大楼于1927年竣工,在第二个兰心戏院于1929年出售前两年,兰心大楼已建成。故得出上述观点,兰心大楼和兰心大戏院无关。
↑
兰心大楼建成于1927年, 现址为:圆明园路185号
↑ 广学会大楼建成于1932年3月,
现址为:虎丘路128号(红圈为大楼名)
推荐阅读相关文章, 请点击:
上海市档案局研究室主任、办公室主任郭红解在其文章《寻踪圆明园路 》中,提出如下观点,也让我对虎丘路兰心大楼与兰心大戏院,一度产生了迷惑。
另,再推荐一篇对兰心大戏院进行详尽准确的记载的文章
附言:除了拍照之外,撰写本文我还花费了三天的时间,
进行历史老照片的寻找、识别和背景资料的查阅,搜集文字资料进行筛选、编撰,还有博文尾《第二个兰心戏院出售、拆除后,
再建的大楼是哪个大楼》的查证考查等等。希望得到你的阅读、点评和指点、也欢迎勘误。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