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山路南洋公学(2)中院
标签:
杂谈 |
分类: 徐汇区 |
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从华山路上正门进入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中央大草坪如波的绿茵映入人们视野。环绕草坪北面的中院,是上海交大最古老的建筑,即目前唯一一幢建成于19 世纪的教学楼,也是上海交大百年校园的历史原点。
南洋公学首栋建筑。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创办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公学初办时尚无校舍,暂借徐汇附近的民居招生授课。学校创始人盛宣怀和公学第一任总理(即校长)何嗣琨几经考察,决定在现在交大的位置上购置地皮,兴建校舍。首先决定造的就是这幢“中院”。
这是一座清水砖墙的西式建筑。整幢建筑古朴、典雅的外廊式造型,入口踏步处的石制垂带和主楼梯上的雕花木饰等,都洋溢着19 世纪末的气息。
意外再现“南洋公学中院”铭牌。1998 年学校决定对中院进行大修。考虑到此幢建筑的历史价值,学校决定将之修归如“旧”,还其本来面貌。在工程接近尾声时,修房工人的那几把榔头在不经意敲打中,“南洋公学中院”的石刻楼铭牌从脱落的石灰涂层中豁然显现了出来,令世人得以重温百年风尘的历史信息。
东西长60 米, 南北深30 米, 高21.48 米, 建筑面积为4950 平方米,造价为49926.2 两银元,由招商轮船局、电报局集捐资助。
近5000 平方米建筑,在当时中国这是一幢体量很大的建筑,属于“大手笔”一类的“作品”。建造中院的目的是用作中院学舍,故以院命楼,名曰“南洋公学中院”。
中院是孕育英才的摇篮。自南洋公学起,中院便成为孕育英才的摇篮。“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哀婉优美的曲子的词作者是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李叔同。他,曾就学于南洋公学特班,在中院留下了他遨游学海的足迹。
著名新闻工作者邹韬奋以其对中国文艺和出版事业的杰出贡献,他,先后就读于本校附属小学、中学,亦在中院留下了他勤奋求学的身影。此外,还有知名民主人士黄炎培、邵力子,著名学者谢无量,教育家孟宪承、廖世承、胡敦复,物理学家胡刚复,数学家胡明复,文学家陈源,影剧艺术家洪深,金石学家马衡,经济学家祝百英、沈志远,翻译家高尔松,当年都在中院学习生活过。
历尽沧桑,险被拆除的中院。中院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沧桑变迁后,终究抵不住岁月风霜的侵袭。1962 —1963 年学校花15 万元对其进行了大修,当时屋架木桁条已干裂,底层地板也已腐烂,窗体发生变形。
在“左”的年代,这次大修不知谁作的主张,红砖砌筑、白灰勾缝的清水墙被整体抹上了一层砂浆。“南洋公学中院”的楼铭也被石灰覆盖了,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WG”时期中院再次遭到摧残,机修车间进了中院底层,东面还架起了行车进行生产。迈入上世纪末八九十年代,也有人想拆掉中院,建一幢“现代化教学楼”。终因学校重点已转向闵行校区,没有必要在徐汇校区新造教学楼,这样中院方才被保留了下来。现在这幢楼为办公用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