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山路南洋公学(1)一号门

标签:
杂谈 |
分类: 徐汇区 |
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原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占地面积为355亩。该校区是上海交大整体搬迁至闵行校区前的主校区,也是承载老交大历史的校区,1896年南洋公学始建于此。
经费。1896年3月,盛宣怀经奏准在上海设立南洋公学,立即捐购建校基地,经费则来自招商、电报两局拨款。
学制。参照中西学堂损益而定,组建四院:一是师范院;二是外院(即附属小学,为师范院学生实习之所。);三是中院,相当二等学堂或中学;四是上院,相当头等学堂或大学。外院、中院、上院各习四年,三级衔接,依次递升。课程分“中课”、“西课”两部分。

沿用至今第二次建成的校门。1934年由校友等各方捐助12000元,1935年6月,由基泰工程司设计,并经国民政府铁道部审核批准,由校友维持的钟山营造厂承建,建成后沿用至今。1985年进行过大修。

南洋公学与北洋大学堂。两校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清末民初,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为“南洋”,称江苏以北沿海各省为“北洋”。
南洋公学于1896年12月创立于上海, 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北洋大学堂于1895年创立于天津, 现为天津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群包括一号门房、中院、老图书馆、体育馆、总办公厅、工程馆、新上院、新中院、北四楼、执信西斋、科学馆、史穆烈士墓、五卅纪念柱等。均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盛宣怀上奏,光绪皇帝准允开办南洋公学。光绪22年(1896年)10月,清廷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大理寺少卿,官职名。 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盛宣怀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附奏《请设学堂片》,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拟在上海捐地开办南洋公学,经费由轮电两局捐输,聘请何嗣焜出任总理(校长)。12月得到光绪皇帝准允。至此,南洋公学于1896年12月(光绪22年),于上海正式创立。

↑ 现校门口的校门桥、校名匾和石狮
初建时为木质的牌楼门,匾上横书“南洋公学”四字。校门为单排三间四柱三门,中高侧低,单排立柱上有额枋、斗拱等物,上为歇山屋顶,再上覆瓦顶。顶端的脊上有兽像装饰,檐角饰有透雕花脊,两个望柱之间的额枋上雕饰行云。

1905年,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5年,南洋公学归商部接管,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后开学。此时期毕业生多赴外国留学,学堂首次正式设立商务专科,并制定《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章程》和《附属高等小学总章》。
1911年至1912年,名为南洋大学堂。在辛亥革命的高潮声中,唐文治曾把“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改名为南洋大学堂。之后又改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见下图)。
1912年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12年,学校改隶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并将铁路科改为土木科,电机科改为电气机械科。1918年3月,学校又增设铁路管理科,这是我国设立此科之开端,开创了工管结合的先河,无疑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
本校定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并在全国率先成立董事会,校长亦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叶恭绰当选为校长,张铸为沪校主任,凌鸿勋和张廷金为副主任。学校在原有电机科外又增设了机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