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京西路静安寺

标签:
杂谈 |
分类: 静安区 |
著名江南古刹
1959年静安寺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华山路。上海华山路跨静安、徐汇、长宁三区。北起愚园路(静安寺),南至衡山路(徐家汇),全长4320 米。
清同治元年至三年(1862~1864年)越界筑路,因通往徐家汇,命名徐家汇路。1921年以英国将领名改名海格路(Avenue
Haig)。民国1943年以陕西华山改今名。
上海华山路是条文化底蕴厚重的街道,自南京西路起到肇嘉浜路(徐家汇)的几千米中,连绵不断地排列着百年老建筑。从静安古寺到交通大学,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这些百年老建筑中,曾住过许多中外名人。弯曲的华山路见证了上海的发展与兴旺。
(2)、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始改称静安寺。
(3)、迁至今寺址。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原寺从吴淞江滨,迁至法华镇芦浦沸井浜一侧,依泉建寺,即今寺址。

上图中, 可见清代人们的辫子、衣着的马褂,和寺侧的马头墙。从那时寺庙的建筑来看,已不能和今日的寺庙同日而语。从建筑的实体来看,今昔之比,岂止是面目全非?
千年古寺曾毁于战火,后得募捐或捐资修建。公元1860至1862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三次攻打上海,一度进抵静安寺,英租界英军帮助清朝政府镇压太平军起义,从停在黄浦江的炮舰上炮轰静安寺一带,致使千年古寺毁于战火,仅存大佛殿。
以后有寺僧鹤峰、正生、常贵,沪绅姚曦、姚文栋以及浙商胡雪岩等相继募捐或捐资修建,疏浚具有“海眼”之称的涌泉,并重修寺前应天涌泉亭,由华亭胡公寿题名为“天下第六泉”,至1921年逐渐建成以后的寺宇规模


直至1997年,锦迪公司建造地铁二号线静安寺车站时,在上海市文管部门的配合下,挖掘出了古泉原址。今年5月20日,涌泉雕塑重新开工建设,改建后的静安涌泉,利用原有喷泉和地铁通风结构特点,重塑出一个富于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涌泉景观.令历史悠久的天下第六泉,重新焕发出古朴而又美丽诱人的新魅力.
2009年9月26日上午11点,上海市静安涌泉落成仪式在静安南京西路华山路口举行。


原来的静安寺梵幢。1946年抗战胜利后,普天同庆,佛缘殊胜。静安寺在新建山门,疏浚天下第六泉的同时,柱径0.60米、柱高13.90米新建的阿育王柱式“静安古迹”梵幢也应运诞生了。当年四月初八,太虚大师主法落成典礼,沪上名流咸集寺前,场面颇为壮观。梵幢亦成为静安寺及上海地标性建筑之一。
令人扼腕惋惜的是1966年的那场文化浩劫,致使矗立20载的“静安古迹”梵幢被毁,涌泉被填。


鸟瞰 静安寺
静安寺建筑格局。建筑布局在严格的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座落着山门钟楼鼓楼、大雄宝殿和法堂。静安寺山门朝南,与天王殿合一。山门地面层铺砌优质花岗岩,半椭圆型拱门门券雕刻着宋代云纹花饰。钟楼鼓楼各侧东西,钟楼底层是重新恢复的“天下第六泉”——涌泉,上悬精铸7.3吨的和平钟。鼓楼采用架空方式将地铁出入口覆盖起来,上置直径3.38米牛皮大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