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安福路 罗伯昭故居

标签:
杂谈 |
分类: 徐汇区 |
著名钱币收藏家罗伯昭故居
徐汇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罗伯昭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对中国历代古钱币发生浓厚兴趣,收藏研究古钱币,是他终生的爱好。
1939年,罗伯昭受好友美商范格之邀,转道香港来沪,以75000美元买下巨泼莱斯路(今安福路)7号独幢花园洋房定居。当时上海为“孤岛”,工商凋敝,难民云集。罗伯昭虽有雄厚资金,但不愿发国难财,他宁可弃商隐居,以收集、研究历代古钱币为乐趣。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我国泉币学术研究上获得辉煌成果。其中罗伯昭对我国泉币事业的贡献,至巨至伟,功不可没!
↑中国泉币学社刊物《泉币》杂志。《泉币》杂志的出版费用,主要由罗伯昭承担

罗伯昭家在安福路7号,二楼的客厅较为宽敞,颇有气派,各种古玩摆设都十分讲究,罗伯昭不仅是一位财力雄厚的富商,而且是一位品位极高的文化人。
不想让收藏的钱币在子女手里变废铜烂铁。上世纪(下同)二十年代初起。数十年来,无论是他收藏的钱币还是出版的著作,都足以让他成为二十世纪一位重要的钱币藏家。
1957年,罗伯昭将15247枚钱币捐给了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前身)。之后他继续收藏,,凡遇所喜爱的珍稀古钱,继续高价收集,1962年又将珍藏的另一批钱币捐给上海博物馆。
罗炯(罗伯昭女儿)一直记得捐献前父亲对家中孩子说的话:“我花了无数心血收藏,但是你们没有一人继承我的爱好,我的收藏,在子女手里就是废铜烂铁。把它们捐献给国家,就能得到永久保存。”请点击:罗伯昭把一生所藏万余枚钱币捐给国家
罗伯昭在文革中惨遭迫害。罗伯昭当时身处“文革”挨批挨斗、监督劳动的逆境。抄家时又遭到稀世贵重泉币失踪的厄运,在“文革”中,罗伯昭蒙受的摧残无法想象。作为无产阶级专政对象,每月发给他的生活费只有20元,他每天还要在常熟路安福路口扫地。
悲凉地告别世界。罗伯昭先生于1976年2月3日凌晨逝世。罗伯昭的追悼会。据参加追悼会的马定祥先生(马定祥,1916年-1991年,当代中国著名钱币学家,中国钱币学社创始人之一)回来说,参加龙华殡仪馆追悼会的尽是罗伯昭的近亲家属,而泉币界同好只有他一个人。他深有感触地说:“罗先生昔日在泉币界中,是具有一呼百应、一言九鼎的崇高声望的人物,而今日出席追悼会的人却寥寥无几……。
“文革”结束后,罗伯昭的子女秉承其父爱国遗志,将发还的文物悉数捐献给上海博物馆。
按语:我前往时,恰好有工作人员坐在门口。他说这里是私宅,不得入内拍摄。我陈述我路途遥远赶来,他就同意了我进入拍摄了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