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 湖南路105号
张叔驯故居 上海交响乐团
建于1931年
徐汇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湖南路105号上海交响乐团、张叔驯故居
走进湖南路105号大门,眼前是一幢后来新造的楼房,是上海交响乐团排练厅的所在地,穿过门廊才是那幢张叔驯故居的老洋房。

↑工部局乐队1936年的剧照,在兰心大戏院演出
“远东第一”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是亚洲最早建立,中国交响乐的发源地,它建于1879年。它由上海公共乐队到1907年扩为管弦乐队,1922年乐队改称为上海工部局乐队。最早广泛介绍西方音乐、最早演奏中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最早培养中国音乐人才、最早培养中国交响乐听众,被誉为“远东第一”。
↑湖南路105号上海张叔驯故居
继承巨额遗产建造此洋房。湖南路105号位于
淮海路和武康路之间的大三角里。80多年前曾是一个占地约30亩地的大花园。花园的主人原是一个爱好火车模型的英国人,他在花园的周边铺设了一圈小火车轨道。
继承了父亲的巨额遗产,张叔驯于1930年划出一部分买下了这个花园,请欧洲一名著名的设计师设计此洋房。此处从此成为中国古钱大王张叔驯的住所。
当年这一片是外国人聚集的花园部落,张家的大花园给国人增了不少面子。草坪是从意大利进口的牛毛细草,细软翠绿,足足可以安下四个网球场。草地绕过小楼伸向园北的一条小河。从高处俯瞰,老洋房就像是浮在海面上的游船。
↑张叔驯(1899-1948)
房地产巨商、古钱收藏家。张叔驯,是南浔张石铭(1871年-1927年)第七子,民国元老张静江的侄子。1927年其父去世,他分得了二百万家产,成为房地产巨商,收集古钱有了充足财源。和天津方药雨,四川罗伯昭号称“南张北方巴蜀罗”张叔驯不但是古钱收藏家,也是著名藏书家。他所藏的宋靖康钱已成为民国期间的集藏之冠。
1935年英国伦敦举办中国古代艺术品展览会时,故宫博物院从这里借去了65件古玉参展。张叔驯移居美国定居,直到1948年在美国去世。一生收藏宏富,全部藏品被他的遗孀徐懋倩变卖。
↑张叔驯的夫人 徐懋倩(1900-1998),和两个儿子在美国。
或许因为后来抗战爆发,张叔驯的两个孩子张南琛和张泽琏比他们的父母早一年离沪坋美国。
1948年张叔驯在美国去世后,他的夫人徐懋倩又将他的藏品卖给了美国收藏家戴吉涛。而戴先生去世时也没有后代,留下的三千万美元和大量藏品也就无人继承,于是后人就以他的名义成立了“美国戴吉涛(Tai.J.T)基金会”。
中国钱币收藏家张叔驯,曾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访日,在日本古泉界引起巨大反响。比较有名的藏品是国宝金匮值万钱、大齐通宝、靖康元宝,隶书小平铜钱等。抗战爆发后去了美国,其很多藏品不知所踪。1926年张叔训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集币组织—--古泉学社并出版《古泉杂志》。该社对全国的钱币收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湖南路105号上海张叔驯故居
典型的现代装饰艺术派建筑。现代式在上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是一种时髦的样式,但它们又不具有欧洲现代主义思想,往往与装饰艺术派并存在一栋建筑中。湖南路105号的张叔驯的住宅就是典型的现代式建筑,由著名的公和洋行设计。此建筑的平面和立面都是纯粹的现代式,但在门窗等细节上又体现出明显的装饰艺术派的特征。整幢建筑外形简洁,形体自由错落,无多余装饰。

↑
张叔驯
↑现存世仅两枚之一的稀士珍品:"四眼大齐"
"四眼大齐"大齐通宝平钱,有文献记载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主徐知诰(李昪)所铸造,李昪曾为徐温养子,故名徐知诰,曾被徐温封作齐王,杨吴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废吴睿帝自立,国号大齐,铸大齐通宝,现存世仅两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钱币界称之为"缺角大齐",另一枚的钱上钻有4个小孔,被称为"四眼大齐"。"缺角大齐"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当时就有人愿用高价收买,戴不忍割爱,太平军攻进杭州,戴出于偏见投水自尽,死前将大齐通宝等物深埋地下。后人为了得到这杖稀世真品,争相购买戴宅,掘地数次,终无所获。
"四眼大齐"是上世纪20年代泉学家戴保庭和朱克壮在江西鄱阳农村孩童踢的毽子上发现的,此枚大齐通宝虽然不缺角,但因为做毽子,被钻出四个小孔。后被著名收藏张叔驯重金购得,藏之密室,从不示人,且因而自号"齐斋",其对"大齐通宝"的珍爱可见一斑。大齐通宝唯其罕见,弥足珍贵,已经载入《中国古钱谱》,是中国古钱珍稀品种之一。
↑穿过门廊才是那幢张叔驯故居的老洋房
今非昔比,风光不再。张叔驯移居美国后,
其湖南路105号旧居房子先是出租,后来卖给了兰妮(孙科后夫人
)。49年后后房子先后都收归国有,张叔驯旧居成为上海交响乐团。
建筑原为平屋顶,后被改造为坡屋顶。楼层多处墙面破损渗漏,建筑物总体保存较差。花园风光不再,原来的绿地上竖起了数栋高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