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
淮海中路927弄
霞飞坊 淮海坊
名人篇(二) 建于1927年
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编号68
三十年代的黄金地段和顶级配置,
吸引了众多名人:霞飞坊里弄宽阔,建筑式样上摆脱了石库门的模式,仿法国式住宅,安装钢窗。平面上布置壁炉烟道和抽水马桶间,厨房内安装煤气。在上海里弄住宅中也是不多见的。该里弄地段闹中取静,建成后房屋出租率很高。1949年霞飞坊和淮海中路一起改名淮海坊至今。系原卢湾区最大新式里弄
。
↓霞飞坊35号,开明书店创办人章锡琛和古典文学家、
史学家王伯祥,文学家江红蕉寓所
↑霞飞坊35号 前门
↑开明书店创办人
章锡琛
章锡琛(1889—1969),别名雪村,浙江绍兴人;1912—192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妇女杂志》主编、国文部编辑,编辑上海《时事新报》、《民国日报》副刊;1926年离开商务印书馆组织《新女性》杂志社;1926年8月创办开明书店;点击详情:开明书店
1949年任出版总署处长、专员;1954年担任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1956年任中华书局任副总编辑;1958年被划为右派,1960年摘帽,“文革”中被迫害,1969年含冤而死。
49年后,他主持拟订《著作权暂行法》,撰写了《苏联大百科全书》中的”中国出版”条目等,还参加《资治通鉴》等历史名著的校注标点。
↑史学家 王伯祥
王伯祥(1890-1975)男,江苏苏州人。现代文史研究家。曾任教于厦门集美学校、北京大学中文系,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史地部编辑10余年。在此期间,著有《三国史略》、《郑成功》、《太平天国革命史》、《中日战争》等著作,编辑史、地教科书多种,并有《四库全书述略》、《古史辩今古文学》、《辛弃疾的生平》等论文,发表于各杂志。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成立。王伯祥作为该会员参加了许多重要活动,并与郑振铎成为莫逆之交。“五卅“运动时,与郑振铎等创办《公理日报》,在运动中起了积极作用。
1932年离开商务印书馆到开明书店任编辑,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开明书店与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立中国青年出版社。
开明书店与青年出版社合并后,应郑振铎之邀,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任研究员。开始著手研究《史记》,并出版了《史记选》。
↑近现代小说家
江红蕉
江红蕉(1898-1972),近现代小说家。名铸,字镜心,吴县(今苏州)人。民国4年(1915)入上海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数月后辍学,赴浙江萧山谋职。期间受姻亲包天笑的影响,开始习作小说。后取从伯江标《红蕉词》为署名,发表小说于《礼拜六》、《半月》、《星期》、《快活》等杂志上。
后曾主编《新申报》附刊《小申报》、《家庭杂志》、《苏民报》。作品多为言情小说,亦有部分刻划世态的炎凉。笔调秀丽、哀婉。主要作品有《交易所现形记》、《大千世界》等。鸳鸯蝴蝶派主要作家之一。
↑霞飞坊35号
后门
↓霞飞坊39号,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立法委员、北京大学法学教授戴夏寓所
↑霞飞坊39号 前门
戴夏(1889-1963)浙江温州人,中华民国哲学家、昆曲作家。早年留学日本、德国和瑞士。二十年代起曾任北京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武汉第二中山大学等校教授。1926年1月就职女师大,任教育学科主任。1936年任职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任国民政府法制委员会文法委员职,负责审查偏重于文教方面的各项法律。自幼酷爱昆曲。抗战时期随国民政府赴重庆,参加重庆曲社活动。抗战胜利后返沪。
五十年代被安排在上海文史馆工作,参加了民主同盟。1957年上海昆曲研习社成立,戴任委员并参加曲社活动。晚年抱病笔耕不辍,著有《史可法殉难沈江》杂剧,平生喜爱文物收藏,晚年将毕生收集的文物古董全部捐献给家乡温州博物馆。1963年病故于上海,享年75岁。
(注:我未收集到戴夏先生的照片,
请有线索的博友指点)
↑霞飞坊39号
后门
↓
霞飞坊56号,实业家、建国后上海市第一任
副市长盛丕华和他的儿子盛康年寓所
↑霞飞坊56号
前门

↑ 上海市副市长
盛丕华
盛丕华(1882-1961),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任委员兼民建上海市委主任委员等。
民国时期,任汉口中中国银行行长洪苓西的秘书。后来他又转入洪的开明公司任职,经营花纱布、丝麻的贸易,获利颇丰。此外,盛还投资五埠地产公司,经营房地产买卖。1930年盛回到上海,重返交易所任常务董事。此时他还与他人共同投资中一银行,被选为董事。
除了任职上元企业、开美科药厂外,还先后担任伟大罐头食品厂常务董事、东南商业银行董事、中信银行董事长等职。
↑霞飞坊56号
后门
↓
霞飞坊57号,翻译家、复旦大学教授
祝世康 寓所

↑霞飞坊57号 前门
↑翻译家、复旦大学教授
祝世康
↑祝世康(1901~1982年)
,江苏无锡人。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大学,后赴美留学。民国16年,获印第安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赴欧洲考察,经苏联回国。先后于交通、复旦、劳动、中央等大学教授经济学、社会学。历任国民政府工商部法规委员会委员兼劳工司代司长、立法院简任首席秘书兼编译处编修、中央信托局储蓄处经理。民国26年,与李公朴在沪组织抗敌后援会。后赴渝,任中央储蓄会副经理、经理。
1948年 以57号作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李济深驻沪联络站,命子女予以掩护。解放后,因病未能应董必武、周恩来、宋庆龄之邀赴京工作。1953年起,任市政协委员。1956年起,任市人民政府参事。为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常委。出版有《加格·雅加尔》、《笑面人》、《来自竞争的繁荣》等译作。
↑霞飞坊57号
后门
↓
霞飞坊59号,开明书店编辑索非、作家巴金、上海法政学院教授许鸿飞寓所。

↑霞飞坊59号
前门

↑1937年春,巴金搬入霞飞路霞飞坊59号3楼居住。后辗转各地。抗战胜利后,巴金携
全家搬回霞飞坊长住18年。在59号的老房子里,并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三部曲 。激流三步曲”长篇小说《春》、《秋》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另一部重要小说《寒夜》也是在59号完成的。后来,巴金短暂离沪,但1946年自重庆返沪后,霞飞坊一直是他的落脚点。直到1955年夏天,巴金才搬离更名后的淮海坊。

↑ 现在的59号门外还钉着“著名文学大师巴金1937年曾在此居住”的牌子

↑ 图片说明:
左图为1929年5月29日,上海世界语学会欢迎奥地利世界语学者Ebner(前排右二)来访。前排左一为索非,后排左一为巴金。
索非生于1899年,安徽绩溪人。早年从事无政府主义宣传活动,任无政府主义刊物《微明》半月刊主编,于1925年与真恒、健民、巴金、惠林、一波、剑波、抱朴等人发起组织无政府主义团体“民众社”。曾在北京《国风日报》任副刊编辑,1927年到上海,是开明书店早期员工,主要联系印刷、出版、发行诸事,后成为开明书店的高级职员。
索非,是巴金的挚友。“没有索非就没巴金”巴金曾回忆说:“我的文学生活是从开明书店开始的。我的第一本小说就在开明出版,第二本小说也由开明刊行……所以在谈到开明时我想这样说:开明很少向我组稿,但从第一本小说起,我的任何作品只要送到开明去,他们都会给我出版。”可以说,巴金一生与开明书店结下的深厚情谊,就是缘于他与索非之间的友情。

↑霞飞坊59号
后门
↓
霞飞坊62号,上海法政学院教授 骆道 寓所
↑霞飞坊62号后门
网上没有检索到任何关于上海法政学院教授 骆道的图文资料。有知情者, 请赐教。
按语:
巴金在霞飞坊能写出巨作,
我感觉到巴老的天才,但上海市副市长盛丕华还住这里,
和现在当下情况相比, 我只能呵呵了。
从霞飞坊这处老建筑里, 我收获良多, 我再次重温了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和名人历史。他们是先辈,
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