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
新闸路1124弄9号
沁园村 阮玲玉故居
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编号48

上海阮玲玉故居,是栋沉淀着许多悲哀与痛苦的记忆的石库门老洋房,位于静安区新闸路1124弄9号(江宁路新闸路)的沁园村,在村口左边的第二条弄堂内,属名人故居遗址。2004年11月被市人民政府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单位。

沁园村口的铭牌仿佛把我们的记忆带到了三十年代,年仅25岁的影星阮玲玉难抵可畏人言,吞服大量安眠药在此告别人间,惊动了上海滩的街头巷尾。

七十多年的岁月沧桑,抹不去一代又一代粉丝们对阮玲玉的追忆:清明时节,阮玲玉的粉丝们依旧会带着鲜花来这里祭奠,纪念他们心中的偶像。倘若阮玲玉在另一个世界看到粉丝们对她的怀念之情,是否后悔不该在花季妙龄就匆促撒手人间、如青烟飞逝?

沁园村主弄堂。
静安区新闸路1124弄也即沁园村,据传是海上名门望族盛家的产业,一幢幢三层小洋房历经七十多年的岁月,如今依然光洁如新、典雅幽静。
1124弄内的建筑是统一的样式。四落水粘土红平瓦,砖砌双面压顶、水泥面层,混合砂浆靠墙凡水、瓦楞出线,镀锌白铁皮踏步、水落等凡水,钢砼晒台及明沟、拦水条、水泥砂浆面层。17号原有红平瓦屋面已改钢砼屋面。外墙以水泥(平)拉毛墙面粉刷为主,天盘、转角处清水红砖墙,平嵌灰缝,南立面二至三层有外露钢砼阳台、铁栏杆、水泥地坪,底北钢砼雨篷、水泥砂浆面层。
沁园村村口左边的第二条弄堂内9号门牌即为阮玲玉旧居。
沁园村属新式里弄建筑,房屋为砖混结构三层,前部有小花园,二、三层有长方形的圆角阳台,粉色拉毛墙面,窗套及墙面转角处采用隅石做法。上部为红瓦坡顶。一楼前房是客厅兼餐厅,后房是厨房;二、三楼是卧室,卧室里配备卫生间。阮玲玉去世后,该处房屋几经转手,现为普通居民居住。

现在这个老洋房门前光影迷离,暗红色的墙面、油漆斑驳的门窗。房屋结构等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据说因为受造访的人员以及拍摄影视剧等影响,目前沁园村9号不时受到外界的“骚扰”。
阮玲玉曾经在这排小洋房里居住、生活过 。普通的门牌号,因为著名影星阮玲玉曾在此居住过而与众不同 。
建筑坐北朝南。总高度约9.5m左右。主体结构为砖混结构,以实心砖横墙承重结合纵墙,上承木屋架,洋松屋面板,桁条。平瓦屋面由屋面(面层),支承结构(结构层)和吊平顶(隔热层)等三个部分组成。平瓦屋面的盖料为机制红平瓦。
当年的茶叶大王、超级粉丝唐季珊弃别女演员张织云,用十根金条买下了这幢小洋房送给阮玲玉,一楼是阮玲玉接待朋友和客人的客厅,二楼则是她和唐季珊的卧室,三楼由她母亲和佣人居住。

从1933年搬进去后,阮玲玉一直居住在此直至饮恨自杀。1935年3月8日凌晨两点,阮玲玉在上海新闸路沁园村的住宅服安眠药自杀,男友发现后将她送往一间日本人的医院,因夜间没有急诊又送到一家朋友的私人医院,遭到拒绝。等到上午送大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阮玲玉故居9号的后门。
阮玲玉故居9号的后门。


http://www.kllvx.com/yj/UploadFiles_6453/200907/2009071501084582.jpg新闸路 沁园村 阮玲玉故居" />
阮玲玉(1910.4.26—1935.3.8)。原名阮凤根。
阮玲玉是中国无声电影时期最著名的影星之一,在民国时期的影坛地位仅次于影后胡蝶。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左步头村人)。 由于父亲早逝,阮玲玉自孩童时期随母亲为人帮佣,母亲节衣缩食供她上学。1926年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阮玲玉考入明星影片公司,开始其电影艺术生涯,《野草闲花》、《神女》、《新女性》等。阮玲玉成名后陷于同张达民和唐季珊的名誉诬陷纠纷案,因不堪情夫唐季珊虐待于1935年妇女节当日服安眠药自尽,噩耗传来震惊电影界,各方唁电不可胜数,上海二十余万民众走上街头为其送葬,队伍绵延三里,鲁迅曾为此撰文《论人言可畏》。阮玲玉生前出演电影29部,但历经乱世战火,目前仅发现9部幸存。2010年,被美国CNN评选为“史上最伟大二十五位亚洲演员”之一。

阮玲玉出殡场景。上海二十余万民众走上街头为其送葬,队伍绵延三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