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课文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王崧舟《两小儿辩日》实录
师:课前的预习都做了么?
生:做了。
师:我想听写几个词语,老师两个两个报,只报一遍,听清楚。(车盖 盘盂)
老师报词语,学生听写。
师:下面请一名学生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观察。
生板书,写完后向两边看了看。
师:老师发现他写好了之后还向两边看了看,这是在干什么?检查。这是习惯,很好的习惯。
师:齐读。
生:车盖 盘盂
师:连起来读,不要拖腔。
生再读。
师:谁能用手势比画一下车盖的样子和盘盂的样子。
生:上台比画。
师:怎么读?读出一大一小。齐读。
师:再听写两个词。(苍苍凉凉 探汤)
老师报词语,学生听写。
师:下面请一名学生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观察。
生:板书。
师:写对了吗?
生:对。
师:这是我在黑板上看到的写得最好的两个词,很不好写。
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比原来读得快)
师:很好,习惯的改变是相当困难的。
师:这两个词,哪个适合用来形容秋天?哪个适合用来形容夏天?为什么?
生:沧沧凉凉的秋天,形容天气凉爽。
生:探汤表示天气炎热。
师:你怎么知道天气炎热。
生:我从注解中了解到。把手伸进烧热的水里。所以表示炎热。
师:用汤组个词。
生1:固若金汤。
生2:扬汤止沸。
……
师:这两个词怎么读,能带给大家一种感受。再凉点,再凉点……再热点,再热点……
师:王老师在这两个词语中画一条线,想想有什么名堂?不着急,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思考。(车盖和盘盂连;沧沧凉凉和探烫连)
师:看看有什么名堂?谁有发现?
生:都是写太阳的。
生:都是反义词。
师:为什么?
生:大--小,凉--热。
师:这是他的发现,还有谁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组词形容的是太阳的形状,第二组词语形容的是温度。
师:自由读两小儿的发现。
师:一儿从形状的角度观察太阳,发现……
生:"一儿曰:日初出……近者大乎?"
师:接着我的话说,还要读"一儿曰"吗?
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读出大和小。齐读。
师:一儿从温度的角度观察太阳,他发现……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齐读。
师:注意看,现在老师在这两个词语中画了个括号,把他们看做一组,想想有什么名堂?(生举手)不着急,默读课文,思考名堂在哪里?("车盖"与"沧"、"盘"与"探")
生读,师巡视。
师:说说你的发现。
生:两小儿都是说日出的时候的样子。
师:书上怎么说,你把他读出来。
生:读
师:日始出,日初出意思是一样的。(板书)用我们现在说的话就是--
生:早晨!
师:这两个词"日中时"(板书)用我们先在的话说是--
生:中午
师:齐读。
师:问题来了,不对呀,两小儿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发现的太阳不一样,为什么?
生:这里面有一个科学道理……
师:对吗?
生:对。
师:别生气,答非所问。老师问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发现的太阳不一样,为什么?
生:这两个小孩观察的角度不一样。
师:再说一遍。
生:这两个小孩观察的角度不一样。
师:转过去再说一遍。
生:(转过去再说)这两个小孩观察的角度不一样。
师:关键词是……
生:角度。
师:按照常理来说,一个物体近处看时(大)远处看时(小)。
老师把一儿的观点擦掉(老师擦去"车盖"和"盘盂"),你说,这里得写上什么词?
生:近 远
师:很好,请你把近和远写到黑板上去。(生板书;近 远)
师:老师把另一小儿的擦去。……(生板书;远 近)
师:你为什么这样写?
生说明原因。
师:说清楚说明想得清楚。问题又来了,什么问题:这不明摆着吗?
生无语。
师:为了这事,两小儿又进行了一番什么:
生:辩斗。(板书)
师:什么叫是"辩斗"?
生:辩论,讨论。
师:这是字典的意思。
生:争论,争辩。
生:唇枪舌剑。
师:请同学分角色读一读。
指名上台分角色读。
师:怎么样?
生:不像辩论。
生:没有读出大小热凉,没有感觉,像念经一样。
留下一名学生。
师:我跟他辩一辩。怕不怕?怕就先回去。
师:我是谁?
生:老师。
师:又是老师,我是一小儿。我姓王,叫王小儿。
(师生辩斗:此言差矣、非也非也、胡说八道、你怎么这么罗嗦……语速越来越快。)
师:近则大,远则小。
生:远则凉,近则热。
师:近大!
生:远凉!
……
(掌声)
师:这叫什么?(辩斗)用什么辩?(语言)只是在用语言辩吗?
生:用持有的知识在辩。
师:只是在用知识在辩吗?
生:观点。
生:直觉。
生:理由。
师:这一辩虽没有辩出胜负,却辩出了什么?(孔子、悖论)
全体起立,全班辩论,汉河楚界,对面相立。
教师读提示语"一儿曰""坚持曰""扯着嗓子曰""跺着脚曰""指着手曰"……(语速越来越快)
(学生读,很精彩,掌声)
师:你们为什么不辩了?
生:老师停了。
师:废话,关我什么事?
生:再辩下去也没有什么结论。
师:对呀,再辩就是傻辩了。
生坐下去。
师:这时谁来了?(孔子)介绍一下孔子。
师:"决"什么意思?
生:决定。
生:判断。
生:裁决。
师:孔子是一个大教育家,一个大学问家,一个大思想家,都不能决,难怪两小儿要说--
生读"孰为汝多知乎?"
师:谁能决?谁能决我就拜他为师。这位先生,(生笑)我称他为先生就是称他为老师。
师:面对两小儿的辩论,孔子会说些什么呢?你把它写下来。你可以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可以学文言文的口气来写。如"孔子曰:"
交流。
师:你就是孔子。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掌声)
师:你就是孔子。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不知,是智也。(掌声)
师:你就是孔子。
生:……不耻下问……
师:你就是孔子。
生;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学会了观察
师:你就是孔子。
生:哎,你们两个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啊!
师:你就是孔子。
……
板书"智"。
师:你们这些话是谁说的?(生:孔子说的。)不,是你们说的,你们这些话孔子到底会不会说这些话呢?
生:会。
师:你们想不想听听王老师的观点?真想?肯定想?
师:王老师也不能决也!(下课,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