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015-09-26 15:00:30)
标签:
情感武夷山市课题研究 |
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组长:黄小宇
参加人员:黄小宇
教研时间:3月15日
教研主题: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研内容:
1.教材的地位:《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因数、倍数,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3.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教学设计:
活动一:复习巩固,孕辅铺垫。复习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分别找18和24的因数。
活动二:出示情境,提出问题。充分理解课本中“剪纸”的情境,知道需要把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剪没有剩余。提出: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边长最长是几厘米?
活动三: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边长最长是几厘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分三步:一是让学生分别用边长1、2、3、4、5、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一摆。二是对摆的结果进行分析,解决“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边长最长是几厘米?”。三是提出纯数学的问题“1,2,3,4,6与18和24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借助集合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使学生经历有直观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活动四: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列举发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法学生很容易掌握,但是遇到较复杂的数就比较麻烦了,因此要介绍短除法。在讲解短除法的时候,一定要把短除法的格式,因数所代表的含义,以及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这个问题中不妨掺杂进去“两个数是互质数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这样特殊的情况。
以上是对本节课的一个大体的设想,每个环节具体的处理方法还请其他老师谈谈自己的意见。
讨论要点:
黄小宇:对情境图的解读:“整理米”和“剪后没有剩余”这两个词的含义讲清楚,以便学生对情境图的理解。
詹灵霞:对第一个红点问题的处理建议:把长和宽24厘米和18厘米,分别改成12厘米和8厘米,便于学生进行摆。让学生经历从直观操作到理论提升的过程。真正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对下面的教学常重要。
祝俊芳:对自主练习第一题提出自己的意见:第一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学生填的时候往往容易出错,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是关键。
陈金凤:对“两个数是互质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因数”这样的特殊情况处理时建议教师一定要总结提炼方法,让学生掌握更加恰当、便捷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研总结 :
侯校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
1.本次教研气氛浓厚,老师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教研效果明显。对这一节课的讨论充分、热烈、全面,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很有帮助。
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