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泉州
文/寻吟子
泉州从盛唐到大宋的数百年间,海上交通异常发达,贸易交流空前繁荣。大海船向沿海各国送去漂亮的中国丝绸、瓷器、麻布和稻米,又带去先进的冶炼、印刷、火药及儒道文化。同时也带回了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摩尼教等各种外来文化。泉州在唐宋时期总人口(辖四县)即达二十四万,可想熙熙攘攘的港口城市里,各种肤色的商贾进行交易的同时,各种肤色的学问渊博的教徒和传教士亦在致力于他们本教文化的发展。致风云变幻千年,江山易主百代,而遍布全城的寺庙宫观香火不断,西方教堂的钟声仍然跨地域、跨时空的悠扬。
泉州古城
泉州市区内占地八万平方米的宏伟古寺开元寺,是众多寺庙的领军建筑。该寺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一千三百多年来,经五代、两宋的发展,旁创寺院120座。现存主要建筑天王殿、甘露坛、藏经阁、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号称“百柱殿”,殿内龙柱、方柱、圆柱均为石制。石柱柱顶斗拱间雕飞天乐二十四尊,殿前石台砌人面狮身青石浮雕七十二幅,全国罕见,侧面亦可看出泉州石的早期开发和利用。
泉州开元寺
开元寺大雄宝殿两侧的“泉州双塔”,东塔建于唐(公元865年),西塔建于宋(公元1238年)。两塔是我国最高最古的孪、偶相对的大石塔,为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亦为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开元寺大雄宝殿前双塔
世人都知道四川乐山大佛是依山体凿建的大佛坐像,而泉州清源山依山体岩石凿建的李冉老君坐像因是全身立体不象乐山大佛半面之身坐像,因此形象更逼真、更生动。
清源山老君像
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的伊斯兰教寺清静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既可视为外来宗教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流互动,又可看作历史文化名城的异彩纷呈。
始于北宋年代伊斯兰教清静寺
释、道庙观及西方教堂之外,泉州的文庙占地面积也很大,既然古越族人口只占泉州总人口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泉州人先祖来自中原,那么中原黄河文化的总代表、大成至圣文宣王在泉州古城占据几十亩的文庙广场面积也是情理中事。
泉州聚中、西各国宗教于一园,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称。
泉州市区占地面积几十亩的文庙
泉州古城之古是寺庙多,古桥多,泉州市东北十公里处洛阳江上洛阳桥(又称万安桥),建于宋代,为宋代泉州劳动人民建筑的石墩梁架式的著名古桥。由于江海汇流处水宽浪急,施工艰巨,泉州古人首创“筏形墩基”、“种蛎固基”的施工技术才完成这座举世罕见的834米长度、46个桥墩、47个桥孔、500根栏杆、28只精雕石狮、七座石塔的气势非凡的雄伟建筑,成为泉州古城桥梁史的千古之最。
始建于宋代的泉州洛阳桥
泉州城内摩天高楼不多。建筑物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寺庙,还是早期低矮的民居院落,无论是新建的居民楼群,还是巍峨壮观的政府博物馆,都是两头尖尖的屋脊上扬,如同古代冷兵器雕弓仰置屋顶。南迁的汉族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耕种、建筑、冶炼、纺织技术,和繁衍生息在闽越本土的越人相结合,形成了今日闽南泉州非常独特的民俗文化。古民居四合小院中心状如大锅锅底,屋瓦灰砌砖压,屋脊中间低垂、两端上扬抗台风能力较强,千年相传形成固有的民俗观念。以至现在几层楼高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楼也盘上中间低、两头高的屋脊。
泉州屋脊上扬的民居
中原人大举南迁起于汉晋,盛于唐宋。
而真正择水而居、捕猎为食的泉州先民土著闽越人却是“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以海为田”,长期在险风恶浪之中生活搏斗。黄河人和长江人的航运文化和闽越人的航海知识融会贯通,大大促进了泉州航海事业的发展。泉州人漂洋过海、远涉异域的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居全国之冠。
闽台缘博物馆
泉州博物馆旁又建起一座同等规模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不是近半数遗爱在海峡对岸,缘何以国家之名建“闽台缘”博物馆于泉州。
作者与武汉作家、诗人傅占魁在泉州博物馆前合影
郑成功,泉州南安人,1661年收复台湾,二万五千多名将士多是福建人,而泉州籍的子弟兵在二万五千名东征将士中一定不在少数,而这些将士少壮从军,到郑氏兵败已历三代,数十年后遗骸台湾是正常的自然规律。其子孙不愿返回满清统治下的大陆亦是正常的民族情结和生存观念。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屯垦拓荒,曾大量招来大陆农民。延平王招人拓荒,郑氏故里岂不闻风而动。而另一位叱诧风云人物施琅父子、兄弟早在十五年前也是以同乡身份投奔郑成功。
南安郑成功塑像
施琅,泉州晋江人(与南安紧邻)。1646年,全家投奔郑成功从军。1651年反对郑氏“舍水就陆”战略方针,次年又捕杀改投郑成功原投诚清兵,郑成功投施琅父子入狱。后施琅逃出,郑成功怒斩施父、弟,施琅旋即降清,被康熙任命为水师提督,封靖海将军。
郑成功铁面治军,为国背父,斩叔断义,岂容施琅干扰军国大政和杀投郑清兵。施琅屡犯郑氏虎威,斩施琅父、弟以肃军纪属法理之中。施琅投清后于1683年亦统水师两万多人出征台湾,这两万多人水师由于北来清军不习水战,又多以福建籍本土士兵组成。施为泉州人,出征前岂有不招泉州子弟兵道理。统一台湾后又奏请设府驻兵,康熙解御袍赦赐,准其驻军一万台湾,隶属福建省。
泉州晋江施琅塑像
这一万水师长期屯守台湾,岂有不娶妻生子之理。泉州籍台湾人是收复台湾有功,统一台湾有功,开发台湾有功,功在炎黄华夏,功在千秋万代。泉州建“闽台缘”博物馆是泉州之幸,泉州台胞之幸!
傅占魁先生所赠诗集《衔石集》
吟七绝一首,赞泉州古屋:
泉州屋脊两头扬,状比弯弓上白墙。
岂是后羿除九日,千年文化越秦唐。
再填《思远人
泉州》一阕,以纪念此行感受:
闽越人文生死逼,大海田桑事。有轻帆骏马,方舟为车,丝路启商市。
古城四百飞云寺,虎踞龙蛇势。施郑两将军,恩仇同里,沧浪英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