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土禅道五祖开
文/寻吟子
![[转载]东土禅道五祖开 [转载]东土禅道五祖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黄梅影协主席徐华先生为作者摄影纪念,作者于五祖胜境吟七律一首点赞:
菩提岂是有根栽, 濯港也生释祖才。
冯茂借山降“法雨”,英宗御笔赐禅台。
几重紫气催虹出, 万顷清波拥塔来。
学士东坡千古客, 江州官道积苍苔。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
佛教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大一支文化流派,起源于中国西部邻邦大国古印度(今尼泊尔),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早在公元前西汉哀帝时代,而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则来自东汉明帝敇建,第一部梵文汉语译经也诞生于白马寺住聘西域僧人之手。
![[转载]东土禅道五祖开 [转载]东土禅道五祖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河南嵩山五乳峰下达摩洞
禅,即坐禅或静虑。梵文汉语译意为静其思虑、静中思虑。从静和虑中坐禅,消除杂念,达到禅定境界,而禅学亦来自印度。北魏孝昌三年,达摩自海道入中国,在金陵与虔诚的佛教徒、下令寺庙僧侣必须素食并身体力行的梁武帝谈崩了状态下一苇渡江,北上嵩山,在五乳峰下一天然石洞面壁九年,始传禅宗经义,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后人尊达摩为禅宗初祖。
![[转载]东土禅道五祖开 [转载]东土禅道五祖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中国佛教协会终身副会长、佛教领袖赵朴初学生兼秘书长净慧大师
时光从北魏孝昌年代转到大隋开皇十二年,崇尚武功、不好诗书的隋文帝治下湖广人氏复姓司马的道信小沙弥入安徽天柱山下寺庙受戒,得高僧僧璨真传。道信游历大江南北后,于大业十三年在湖北黄梅双峰山聚徒500人,另开法门,力倡“一行三味”,此时已是隋文帝儿子炀帝的暴政时代了。后人推僧璨为禅宗三祖,皖南天柱山下潜水河边仍存三祖寺。道信被尊为禅宗四祖,双峰山下的连片宫殿是为四祖寺。
中国佛教协会终身副会长、佛教领袖赵朴初学生兼秘书长净慧大师曾任河北柏林寺住持、湖北四祖寺、五祖寺住持,能诗善文,于佛学有深厚造诣,与作者有密切文字交流。大师为重塑五祖禅象积劳成疾,于前年四月圆寂,作者时在南海,未能送上最后一程,深为遗憾!
五祖寺当家师惟道法师与作者合影留念
出身湖北黄梅濯港书香世家的弘忍由于天资聪颖,既受过良好儒学教育,又对中国本土老庄道学广泛探索,对禅学造诣更是青出于蓝。在继承道信衣钵后,永徽五年离开双峰山来到50里外东山,当地缙绅冯茂居士久闻弘忍法名,毅然以整座东山布施弘忍建寺设场,为日后名扬海内外五祖寺奉献出一处禅宗胜境。作者住寺三日两夜,写下6000字禅道文章后,又作诗联数篇,题五祖寺:
岭上一池莲,因有初唐冯茂借地云中禅寺;
堂前千佛塔,引来北宋英宗御书“天下祖庭”。
![[转载]东土禅道五祖开 [转载]东土禅道五祖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五祖寺“知客僧”向作家群、文史工作者介绍五祖寺历史
纵观自达摩一苇偷渡、嵩山面壁至弘忍东山建寺大启法门,正是中国历史最为动荡的南北朝和隋唐交替之期。从唐太宗通缉玄装出走西域,到大唐君王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唐僧回国,大唐王朝从理念到行为已排除了大汉民族“独尊儒术”的封闭思想文化,采取了儒、释、道并存立国的开明国策。五祖弘忍可谓生逢其时,得以把达摩初祖输入的印度禅学、经慧可二祖、僧璨三祖、道信四祖历代祖师发展继承,高举“众生皆有金刚佛性”、“千经万论,莫过于守本真心”、“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见性”旗帜,著《最上乘论》经书,从而将印度禅学转化为中国禅学,被后人誉为历代禅宗之祖。
北宋英宗御笔“天下禅林”
弘忍后学慧能、神秀亦深得禅宗之真谛,被后人推为南宗慧能、北宗神秀。龙朔元年弘忍大会门下弟子择嗣,时神秀居700僧人之首座,慧能只是五祖寺中一名勤杂工——舂米和尚。神秀的得意竞选论文是: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此时本无竞选资格的勤杂工慧能行者却爆出一条大新闻,向弘忍法师呈上自己竞选杰作: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弘忍读偈大惊,自己倡导的“顿悟”后继有人了,遂密传衣钵于慧能,为后日禅宗六祖。今日五祖寺山前殿后,历历入目的就是“顿悟”、“渐悟”这两首阐述禅道的偈诗。
作者和武汉某教授在长廊中小憩
五祖寺建有专门接待贵重宾客住宿的典雅两层小楼,类似单位招待所标准间,只是比任何单位、任何城市宾馆更幽雅、更壮丽。幽乃深山之静,雅指寺庙之古,壮指殿宇雄伟,丽指花木扶苏。此日雨宿五祖寺,堪称劳碌大半生,脱离滚滚红尘,偷做三日释家弟子。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遗墨五祖廊桥
再咏一联,题五祖禅寺:
衣钵承自双峰,
千年莲叶万年翠;
法师生于濯港,
四祖钟声五祖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