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品水浒之五——梁山好汉多不孝
标签:
转载 |
水泊梁山上的所谓英雄好汉,能够称得上孝顺的,实在太少!列位先别生气,听我慢慢道来。
纵观各位梁山好汉,除了吴用、公孙胜、宋清、安道全、皇甫端、萧让等六人没有亲手杀过人外(他们都是靠头脑和手艺吃饭),其余皆双手沾血。他们上山入伙的原由,多与杀人有关,这其中有情杀、有仇杀、有骗杀、有谋杀、有凶狠虐杀、有激情屠杀、有相互厮杀、有非理性残杀……不一而足。就连晁盖这样宅心仁厚、不主张轻易杀人的主,在带兵打仗时,也难免杀人。江州劫法场救宋江时,虽然书中只描写李逵、花荣杀人,但领兵带队的晁盖不可能不与官兵拼杀,顺手宰几个人肯定会有的。
武松杀嫂
如果杀人是为了除暴安良,那是义举,当然令人称赞。但是梁山上的好汉们,很多杀人行为与“义”字无关,简直就是“滥杀无辜”。像李逵,他不仅杀人多,杀人随意,而且手段极为残忍,一旦杀得兴起,管他是官府中人还是平民百姓,大斧一挥尸横遍地,不知有多少无辜百姓惨死于他的斧下!这样的人也能称为“英雄好汉”?这种杀人如麻、残暴血腥的秉性和行径,与正义有一毛钱关系吗?在我看来,黑旋风李逵根本不是一个可敬可爱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是非不辨、正邪不分、嗜杀成性的杀人机器,一个面目可憎的杀人魔王!
李逵
既然“滥杀”有损梁山好汉的形象,作者施耐庵就要想办法进行弥补,弥补的办法是:极力将众位好汉包装成孝子,着意刻画他们的亲情和孝心,让读者看到他们在大肆烧杀抢掠的背后,还有着人类共同的情感,还有着对父母的孝心,而不是冷血动物。下面我们来看《水浒传》中塑造的几大孝子形象:
李逵探母
宋江是《水浒传》着力刻画的孝子,出场时说他“驰名大孝”,人称“孝义黑三郎”。宋江在不同场合说过很多感人肺腑的话,如“小可只为父亲一事,悬肠挂肚,坐卧不安”、“小可宋江,不知老父在家,正是如何”、“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深恩,昊天罔极”,“去家中搬取老父上山,昏定晨省,以尽孝敬,以绝挂念”等,这说明他经常挂记着家中的老父。他的父亲宋太公因思儿心切,叫儿子宋清(宋江之弟)写信,假言父亲已故,托人设法寻找宋江。宋江收信得知“父亲于正月初头,因病身故,现停丧在家”的恶噩后,自把胸脯捶将起来,大骂自己是“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自把头去壁上磕撞,大哭起来,哭得昏迷,半晌方才苏醒。他不听弟兄们劝说,执意先回家中奔丧。到家后,发现是一场骗局,父亲不但没有故去,而且身体不错,刚在东村和王太公喝完酒回来。征讨方腊得胜后,宋江衣锦还乡,不期老父已死,灵柩尚存,宋江痛哭伤感,不胜哀戚。他请僧命道,荐拔亡过父母宗亲,亲扶太公灵柩,高原安葬。
公孙胜也是个有名的孝子,书中曾不至一次提到他的孝心。宋江被救上梁山后,其家眷也陆续被接上山来,在庆贺宋江父子团圆的庆贺筵度上,感动了公孙胜,他思忆老母独在蓟州,离家日久,未知如何,欲回乡省视一遭。晁盖排下筵度,为他饯行。公孙胜回家探母,久而不归,正值宋江遇高唐州高廉妖法,无计可施,派戴宗和李逵来公孙胜家寻见。公孙胜道:“母亲年老,碍得老母无人养赡,久留不归实属无奈”。在戴宗的再三恳求下,公孙胜只得告别老母,随戴宗李逵离家上山。公孙胜对招安前景看得渺茫,在梁山众将入朝完毕后,毅然向宋江辞行,从今“便归山中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宋江见挽留不住,只得曲允,设下筵度,令与众兄弟相别,从此公孙胜踏上了学道侍母之路。
公孙胜
雷横的孝母举动也是非常感人的。当宋江劝他上山入伙时,他推辞道:“老母年高,不能相从。待小弟送母终年之后,却来相投。”后来雷横因故打死了新任知府娼妓白秀英的父亲白玉乔而被捕,雷母给儿送饭,遭到白秀英殴打。雷横见母亲吃了打,一时怒从心发,扯起枷来,望着白秀英脑盖上打将下来,劈开了脑盖,那白秀英脑浆迸流,当场死去。雷横被打入死牢,后被朱仝放走,投了梁山。
阮小七也是梁山好汉中的孝子之一。征讨方腊得胜之后,他带了老母回还梁山泊石碣村,重操旧业,依旧打鱼为生,奉养老母,以终天年,始终守奉在老母身边,寿至六十而亡。
阮小七
既然《水浒传》有这么多孝亲故事,为什么我这篇文章却以《梁山好汉多不孝》为题呢?容我慢慢说来。
《水浒传》中虽然努力塑造一些孝子形象,但是很可惜,塑造得并不成功。即使上面提到的几位孝子,严格来讲,也不能算是孝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人皆无子嗣。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孟子·离娄上》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十三经注疏》中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意思是说,不孝的行为主要有三种: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挣钱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没有子嗣是三种不孝中最不孝的。
我很认可这个观点。大家想一想,儿女长大成人后,父母最关心的是什么?当然是找对象、娶妻生子、延续香火,这被称为终身大事。终身大事不解决,老人就会茶饭不香、寝食难安,他们就会唠叨、张罗、甚至逼迫儿女抓紧时间。即便是现在,很多父母仍然为儿女婚事操啐了心,可以想象在古代他们会重视到什么程度。作为孝顺儿女,为了让父母安心,就应该适时解决终身大事、生儿育女,绝不可久拖不决,更不能消极抵抗。以此为标准,我们来审视梁山好汉,发现众多英雄中,能够称得上孝顺孩子的,实在是太少太少!
林冲与林娘子
梁山好汉多无子嗣。《水浒传》中明确交代有后代的,仅有二人,一是没羽箭张清,他不仅娶了妻,还生了子,妻子叫琼英,儿子叫张节。二是铁扇子宋清,他育有一子,名叫宋安平。
张清与琼英
张清上梁山之前是东昌府的一员勇猛守将,后被智多星吴用设计生擒上山,排在梁山好汉第十六位。张清和琼英的爱情故事,是整部《水浒传》中写得最成功的爱情故事。施耐庵笔下的女性角色本来就不多,几个重要一点的女人,不是丑陋彪悍的泼妇,就是外表美丽心如蛇蝎的淫妇,唯独对琼英和张清的这段爱情描写,施耐庵不仅笔下留情,而且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让这部重在描写男人与男人之间故事的小说里,有了一段令人难忘的男女之情,给《水浒传》增添了一抹亮色。
琼英是田虎麾下的一员女将,武艺高强,美貌绝伦,她在梦中遇到一位神人教她一手“飞石神功”,借此打败了多位梁山好汉。后来张清混入敌军做卧底,琼英大为惊奇:“这个人怎么和梦中教我功夫的人长得一样呢?”两人因相同的绝技而相识,进而相恋结婚,一同出生入死,演绎了一段《水浒传》中最幸福、最唯美、最浪漫的爱情故事。
征方腊之前,琼英因怀孕而没有随行出征,后生下儿子张节。他时时挂念自己的丈夫,不料远赴南方征战的张清战死疆场。在独松关一战中,张清与董平私下步行至独松关,挑战守将厉天闰、张韬。最后因为张清的枪刺中独松,被厉天闰寻机劈死,而前来救援的董平也被背后的张韬砍死,结局极其惨烈。
独松关
张清死后,“琼英哀恸昏绝,随即同叶清夫妇,亲自到独松关,扶柩到张清故乡彰德府安葬。叶清又因病故。琼英同安氏老妪,苦守孤儿。张节长大,跟吴玠大败金兀术于和尚原,杀得兀术亟剃须髯而遁。因此张节得封官爵,归家养母,以终天年。奏请表扬其母贞节。此是琼英等贞节孝义的结果。”至此,我们看到,张清与琼英的爱情,不仅开了花,结了果,而且馥郁芬芳,香飘万里。连对女人存有偏见的施耐庵先生,也在书中高度赞叹琼英“贞节孝义”。这样的爱情故事要是多有几段,将会给《水浒传》平添更多美丽色彩。
另一个明确交代有子嗣的,是宋江的弟弟——铁扇子宋清。在最后一回,宋江已死之后,“上皇准宣宋江亲弟宋清,承袭宋江名爵。不期宋清已感风疾在身,不能为官。上表辞谢,只愿郓城为农。上皇怜其孝道,赐钱十万贯,田三千亩,以赡其家。待有子嗣,朝廷录用。后来宋清生一子宋安平,应过科举,官至秘书学士。”宋家终于有了后代,看来,《麒麟送子》的照壁起了作用。
那么别的好汉到底有没有后代呢?可能没有,如果有的话,施耐庵怎么也会交代一下,像张节、宋安平都交代得那么具体,别人不可能连提一下都没有吧。但是,很多人还是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希望水浒好汉后继有人,于是,水浒人物的后代也往往成了其他小说家或戏剧家们挖掘描写的对象。例如,京剧《打渔杀家》中的主人公,就是阮小七及其女儿。再例如,钱彩的《说岳全传》中提到,阮小二之子阮良、关胜之子关铃、董平之子董芳、张青之子张国祥、韩滔之子韩起龙韩起凤等,都先后加入了岳飞或岳雷的抗金队伍,成了岳家军中的重要战将。还有陈忱的《水浒后传》中,写到花荣之子花逢春、徐宁之子徐晟、呼延灼之子呼延钰等跟随他们的先辈抗击金兵,后又弃寨出海到暹罗国打天下谋取王业。还有一种传说越南人姓阮的多,朝鲜人姓金和李的多那是因为阮小七、金大坚、李俊等分别到了越南和朝鲜,并成了那里的统治者,因而留下了众多的后代。有关水浒后人的小说、戏剧乃至传说还有不少。既然水浒本身就是小说,对出现这么多水浒好汉的后代,我们也就聊以自慰吧。
林冲
我经常在想,梁山108将,个个身强力壮、骁勇善战,要是都像杨继业那样生下七郎八虎,呼啦啦后面跟上一大片晚辈,那将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啊!可惜这只是想象而已,真实的情况是,只提到张清有儿子!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那我告诉你,因为梁山好汉大多没有妻室。
在梁山108将中,有过婚史的人真是不多,我细数了好几遍,无非就是卢俊义、林冲、花荣、张青、王英、秦明、张清、董平、孙新、柴进、孙二娘、扈三娘、顾大嫂、关胜、呼延灼、徐宁、杨雄、阮小二、宋清、白胜等二十人。如林冲与林娘子相亲相爱,卢俊义被妻子贾氏陷害,杨雄妻子潘巧云出轨,王英娶扈三娘为妻,董平夺东平府太守程万里女儿为妻,秦明娶花荣之妹为妻,张清娶琼英为妻,柴进与方腊女儿结婚,在最后一回提到花荣有娇妻崔氏等。另外,张青与孙二娘、孙新与顾大嫂一直就是夫妻,而徐宁、关胜、呼延灼都应该有妻子,只不过徐宁、关胜将家眷接上了梁山,而呼延灼却没有建家眷接上山来。总之,108将中有过婚史的只有20人,占比约18%;其余88位好汉均无婚配,占比82%,有过婚史的好汉占比非常低。再除去林冲、卢俊义、杨雄的妻子都死了,呼延灼的妻子没有上山,梁山之上只有13%的好汉享受夫妻生活,其他88%的兄弟们,过着群体的光棍生活。
如果进一步梳理,我们会注意到,梁山好汉108将中,从各山头去的基本都没有妻室,有妻室的多是一些原官军将领或富裕乡绅,如林冲、关胜、呼延灼、董平、张清、徐宁、杨雄、卢俊义、柴进等,或者梁山女性将领及其丈夫,如扈三娘与王英、孙二娘与张青、顾大嫂与孙新等。在最受读者喜爱的好汉中,包括鲁智深、武松、李逵、燕青等在内的绝对主角,一辈子都没有过一段像样的爱情,至于其他更多的配角,一直到死都没有品尝过女人的滋味。
梁山上连续三任任寨主都没有婚娶,王伦、晁盖、宋江皆无妻室。《水浒传》第十四回介绍晁盖时说,“最爱刺抢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晁盖显然深受“娶妻”不利于“身强力壮”的思想影响,林冲之所以30多岁才结婚,说不定也和这种观念有关。梁山好汉中,有的即使结了婚,好像对老婆也很冷淡,例如卢俊义、杨雄等,要不是他们冷落了自己的妻子,贾氏和潘巧云也不一定就会出轨。
第三任寨主宋江也一直没有结婚。虽然这个“孝义黑三郎”在其它地方确实表现出孝心,但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的孝有着十分重大“缺陷”。尽管有弟弟宋清,但这不是宋江不娶妻的充分理由。《水浒传》第二十一回写道:“这宋江是个好汉胸襟,不以这女色为念。”“宋江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抢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宋公明是个勇烈大丈夫,为女色的手段却不会。”这两句话,暗含着宋江不近女色的两个原因,那就是为了练武,为了做男子汉大丈夫,担心儿女情长导致英雄气短。
既然如此,宋江为什么后来又包了个二奶,弄了个姘头阎婆惜做外室?既然花了银两包了二奶,为什么不去倍加呵护,但又玩起了性冷淡、“半月十日去得一遭”呢?我智商太低,怎么琢磨都搞不明白。
有人会问,宋江包二奶算不算婚娶?答案是:不算!包二奶只能算是纳妾,不能算是娶妻。现在许多人都说,中国古代是“一夫多妻制”,其实这话并不确切。中国古代向来是一夫一妻制,小妾是不能算做合法配偶的。如果一定要说什么“制”的话,那就只能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妾在家庭中,虽然承担着生儿育女的义务,却享受不了“妻”的待遇。妾一般都来自卑贱低下的家庭,甚至是战败方奉献的礼品。因此,妻为“娶”,而妾为“纳”,娶妻时送到岳家的财物被称为“聘礼”,而纳妾时给予家庭的财物,则被称为“买妾之资”。
根据《水浒传》中处处流露出的思想,这些好汉之所以不近女色,一是过于注重自己的英雄形象,担心儿女情长会消磨英雄气概,遭人笑话;二是认为纵情女色会影响武功修炼,致“打熬力气”的效果大打折扣。
常言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受此观念影响,人们一般认为,儿女情长越少,英雄气概就越强;反之,儿女情长多了,难有英雄气概。所以《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在描写梁山好汉时,大多把他们写成不近女色,甚至干脆不娶妻,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凸显他们的英雄气质。宋江在很多场合都讲到:“贪女色,不是好汉的勾当”,“但凡好汉,犯了‘溜骨髓’三个字的,好生惹人耻笑”。“滑骨髓”就是好色的意思。有人说,宋江反对梁山好汉亲近女色,不许他们乱搞女人,是因为革命需要出生入死,不需要儿女情长,一旦耽于儿女情长,容易掉进温柔之乡,不思进取,丧失革命斗志。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梁山好汉大多不贪女色,并不是管理上的要求,而是自己是秉性使然,因为他们在上梁山前,都已经表现出“不贪女色”的气质。
李逵是一个典型的不贪女色的好汉,书中说他“并无淫欲邪心”,对女性有一种强烈的排斥感。他见宋江到东京和李师师吃酒,就好生气忿,大闹了一场。后来以为宋江抢了刘太公的女儿,勃然大怒,一贯信服“宋哥哥”的他,居然抡大斧要砍宋江,嘴里嚷道:“我当初敬你是个不贪色欲的好汉,你原来是酒色之徒:杀了阎婆惜,便是小样;去东京养李师师,便是大样。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你若不把女儿还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武松不仅不近女色,而且对女儿充满仇恨,是个打女人杀女人的高手。在阳谷当差期间,嫂子潘金莲极尽挑逗之能事,最后竟直接动手动脚,引诱武松,希望能和他发生特殊关系。武松终于坐不下去,用一番大道理泼了潘金莲一盆冷水,然后怒气冲冲地走了,接着马上派人来取走行李,搬回衙门里住。《水浒传》中,武松是杀女人打女人最多的好汉,先杀嫂子潘金莲,再打孙二娘,然后打蒋门神的小妾,又杀了张督监的老婆、养女和家里的七八个丫鬟女佣,若按宋江的标准,武松绝对是梁山第一好汉!
当然也有几个例外,例如王英、安道全、周通、董平、史进等,就是其中寥寥几个好色喜性的主。
王英是梁山上出了名的色鬼。他在清风山做二当家时,有一次抓到了朝廷官员刘高的夫人,把刘夫人带至自己房中,打算强行求欢。宋江得知此女是刘高夫人后,跪下求王英放了她。之后,待到众好汉将陷害宋江的刘夫人再次捉上清风山,王英又想淫乐一番,见大当家燕顺一刀杀了那女人,竟然要拿刀和燕顺拼命。宋江答应日后成全他一桩亲事,才平息了争端。后来,梁山攻打祝家庄,活捉扈三娘,宋江将扈三娘嫁与王英,一个侏儒丑陋好色的猥琐男,抱得梁山最漂亮的美人归。
还有一个神医安道全,也是个儿女情长之人。宋江因久攻北京城不下,一病不起。张顺自告奋勇前去请安道全来给宋江治病。谁知安道全却和建康府一个烟花娼妓李巧奴时常往来,这李巧奴生得十分美丽,舍不得离开温柔之乡。张顺一怒之下杀了李巧奴和妓院的人,嫁罪于安道全,安道全这才无奈地上了梁山。
周通上梁山前是桃花山的二当家,看上桃花村刘太公19岁的独生女儿,刘太公并非情愿,却慑于周通的淫威,任其摆布。周通先是用二十两黄金、一匹红锦做定礼,然后上门强娶,被鲁智深出手相救,坏了周通的好事。
董平上梁山前是东平府的兵马都监,见顶头上司、东平府程太守女儿“十分颜色”,想娶为妻子,程太守没有答应,他记恨在心,与宋江暗中串通,赚得守门军士打开城门,引宋江大队人马进城,他则“径奔私衙,杀了程太守一家,夺了这女儿”。
史进“旧在东平府时,与院子里一个娼妓有交,唤作李瑞兰,往来情熟”,是个常逛窖子的嫖客。梁山兵马攻打东平府受挫,史进自告奋勇,进城去找李瑞兰,以求里应外合攻下城池。不料,这李瑞兰并不像李巧奴那般重情义,出卖了史进,报与官府,使史进被捕,受尽折磨。破城后,史进带人上门报仇,将李瑞兰一家大小均碎尸万段。
虽然梁山上有这五位“花痴”点缀,但毕竟人数有限,成不了梁山主流。梁山好汉绝大多数不近女色,他们跑到梁山一隅,成天光想着“打熬力气”,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有时候出去杀杀人、放放火、打打劫,却根本不考虑谈情说爱,更不想娶妻生子。这是一件让人颇为费解的事情。“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好色本是很正常的事,“只顾打熬气力,不亲女色”,有违人的基本欲求。再说了,爱情婚姻不是什么坏事,是人类繁衍之需,也是社会关系建立的起始。如李贽说:“夫妇,人之始也。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兄弟,有兄弟然后有上下。夫妇正,然后万事不出于正。”(《夫妇论》)男人是乾,女人是坤,乾坤之合再正常不过。连孔子都曾感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就是说,我没见过好德能像好色一样,说明好色乃人之本能。
根据古代规矩,一辈子未婚的光棍男人死后是不能埋进祖坟的。作出这样的规定,一是避免将来辈辈出光棍,二是觉得有辱祖宗。你说人这一辈子,风里来雨里去,混来混去如果连祖坟都进不了,不能和自己的血脉亲人埋葬在一起,岂不成了孤魂野鬼?每念及此,父母能不操心?老人抱不上孙子,能不着急上火吗?让老人操碎了心,你说梁山这帮家伙能算是孝吗?
王英与扈三娘
孝的四个层次是孔子提出的,在孔子看来,孝既是做人的根本,又是“仁”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社会和谐的奠基石。孔子把孝分成“孝养”、“孝敬”、“孝爱”和“孝顺”四个层次。
孝的第一个层次是“孝养”。孝养是上古时期“孝”的基本涵义,即父母年纪大了,要由孩子来要养活,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但光“孝养”远远不够。子游向孔子请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回答子夏问“孝”时用一个反问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晚辈帮助长辈做事情,给长辈酒肉和饭吃,难道这就是孝吗?这句反问其实已经上升到“孝”的第二个层次,即“孝敬”。
孝的第二个层次是“孝敬”。孝敬包括方方面面,譬如在父母等长辈面前保持恭敬和悦的脸色,说话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等等。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事奉父母,要做到尽心竭力,“孝养”以“敬”,才能称得上“孝”。但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能“赡养父母”即为孝。所以他们常常抱怨老人不知足,认为好吃好穿地伺候着老人,就已经是尽孝了,老人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其实年迈的老人多孤独,他们除更需要有吃有喝外,还需要孩子们陪伴、说话、聊天,需要孩子敬着、哄着、顺着。
孝的第三个层次是“孝爱”。孝爱主要指时时刻刻关爱父母和不让父母操心,其中最主要的是要牢记父母的年龄和保重自己的身体。“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朱注》范氏曰)。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父母高寿应该感到高兴,但因为年龄大了,随时可能生病,也随时有可能死亡,所以恐惧俱在。孔子认为,孝顺的子女应懂得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自己生病。虽然生病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但为了父母亲,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尽量做到不生病,减少父母的担忧。更不能陷入不义而使父母担惊受怕,为人子女者,当正其身行,不为非作歹,否则让父母担惊受怕,这也不算是对父母的孝爱。
孝的第四个层次是“孝顺”。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而应该尊崇父母权威,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爱”父母就要时时刻刻“顺”着父母,哪怕父母做错了事情还没有想通,也要反复委婉劝告,如父母不听从,仍然尊敬而不悖逆,虽然忧伤,却不埋怨。所以“孝顺”是孝的最高境界。
从整体看,“孝养”属于法律范畴,为人子必须做到,否则必定受到法律惩罚。“孝敬”和“孝爱”属于道德范畴,是社会所提倡的。而“孝顺”则是“君子范畴”,是古代要求君子必须做到的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也是孝敬教育的最高典范。 按照“孝养”“孝敬”“孝爱”“孝顺”这四个层次来对照,梁山好汉们在孝上做得仍然不够,甚至可以说差距较大。
首先,梁山好汉走南闯北,不着家门,无法“孝养”,更做不到“孝敬”。孔子教导我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古人讲父母老了,怕没人照应,而不远游,即使要远游,子女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反观梁山好汉,大多远离父母,不仅不能尽赡养的义务,而且让父母担惊受怕。就拿李逵来说吧,当初因为打死人逃往他乡,一去多年,杳无音信。老母想念儿子,眼泪流干,哭瞎了双眼。李逵有一个大哥名叫李达,给人家做长工,虽然送些饭食来,但根本无济于事,就是说,老太太经常处于忍饥挨饿状态。我们来看《水浒传》中描写:李逵看时见娘双眼都盲了,坐在床上念佛。李逵道:“娘,铁牛来家了。”娘道:“我儿,你去了许多时,这几年正在那里安身?你的大哥只是在人家做长工,止博得些饭食吃,养娘全不济事。我时常思量你,眼泪流干,因此瞎了双目。你一向正是如何?”这段话听着多让人心酸!李逵将自己的老娘放在家里,十来年不知去向,是在看到别人回家看老母了,才想起自己的老娘来。他诱骗自己的母亲,说自己当了官,然后背着自己的老娘准备上山,不料发生意外,老太太在半路上命丧虎口,死无全尸,令人嗟叹。再例如阮小五,自己不去好好打鱼,多挣点钱去孝敬母亲,却成天沉迷于赌场,而且赌钱赌输了的时候,还回家去讨他老娘头上的钗子,再出去翻本。这种行径,能说是孝吗?
黑旋风李逵
其次,只求自己快意江湖,四处抢劫杀人,让父母操碎了心,难以做到孝爱。梁山好汉全都不是让父母省心的主,他们要么让父母操心,要么让父母担心,要么让父母生气,要么让父母陷于不义。史进是水浒唯一气死双亲的人物,树种介绍说,史进“不务农业,只爱刺枪使棒。母亲说他不得,怄气死了。”此后,王进调教得史进武艺高强,离开史家庄不到半载,史太公即染病患症,一命呜呼。史太公为何死了?必然和史进不理祖业,终日只知打打杀杀有关。先气死母亲,再气死父亲,如此不孝,令人发指!我们再来看“孝义黑三郎”,这是当做孝的楷模来写的人物,他的孝怎么样呢?宋江号称“孝义黑三郎”的,最令江湖上人钦佩的就是他“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然而在宋江尚未落草以前,因为“做吏最难”,“恐怕连累父母,教爷娘告了忤逆,出了籍册,各户另居,官给执凭公文存照,不相来往。”宋江作为小吏,怕得罪上司,一旦出事怕诛连自己的父亲,所以断绝父子关系。这是什么逻辑?当了个刀笔小吏,就要和父母断绝关系?断绝父子关系,如此极端、如此有辱家门的不孝行为,原因竟然是“做吏最难”,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最后,梁山好汉大多不听父母之言,我行我素,违逆父母,是为不孝顺。所有父母都希望子女尽快结婚生子,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期盼,但是梁山好汉们结婚的很少,只有区区十几人,生儿子的更是凤毛麟角,《水浒传》中交代只有没羽箭张清育有一子,其余皆无子嗣介绍。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不必赘言。很多好汉在日常行为中,根本不受父母约束,拿父母的教导当耳旁风。例如小遮拦穆春,《水浒传》介绍,宋江被发配到江州,在揭阳镇因为给了使枪棒卖膏药的薛永五两银子,得罪了镇上的地头蛇穆春,在镇上没有人敢接待他。宋江和押送的公人一起逃出了揭阳镇,来到一个庄院投宿,而这家,正是穆家。穆春回来后,把自己追拿宋江等人的事告诉了穆太公,并说要叫哥哥分头去追赶,为自己出气。却被穆太公教训了一顿:“他自有银子赏那卖药的,却干你甚事!你去打他做甚么?可知道着他打了,也不曾伤重,快依我口便罢休。教哥哥得知你吃人打了,他肯干罢?又是去害人性命!你依我说,且去房里睡了。半夜三更,莫去敲门打户,激恼村坊。你也积些阴德。”穆太公期望儿子走正道,可偏偏这个儿子不听话,“不顾太公说,拿着朴刀,径入庄内去了。”根本不听话,根本管不住,如此儿子,那里有孝?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如果哪位有心,可以将108将一一拉出来遛遛,看看到底有几个是孝顺的。估计会很失望,比例不会很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