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解读

(2016-09-20 15:31:34)
标签:

教育

文化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解读

 

  (1)作者简介

  睢景臣,生卒年不祥。天一阁本《录鬼簿》谓其名为舜臣,字嘉贤。曹楝(音连)亭本《录鬼簿》云:“景臣,后字景贤。大德七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心性聪明,酷爱音律。”知其为扬州人。大德七年(1303年)与钟嗣成(《录鬼簿》作者)相识,可知他是十三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的曲作家。【凌波仙】吊曲云:“等闲间,苍鬓成皤(音婆,白色)。功名事,岁月过,又待如何?”可见他有意功名,又未能如愿。写过三个杂剧,均不传。今存散曲套数三套及一些断句,《高祖还乡》最为有名,是他的代表作。

 

  (2)基本解读:

 

  本曲所写刘邦称帝,平定天下后返回故乡的情况,在《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公元前195年七月,刘邦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反叛后,回朝途中经过故乡沛县,逗留了十几天,君臣相见甚欢。“高祖还归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气豪举,慷慨激昂,显示出开基立业的一代雄主的精神风貌。

 

  本曲是以此史实为题材而创作的一个文学作品,作者以想象、夸张的手法,从一独特的视角出发,通过一位乡民的口吻,讲出了他所看到的刘邦返沛的滑稽情景。

 

  整个套曲分为五层:

 

  首曲为第一层,写高祖未到时一群趋炎附势之徒准备“迎驾”的丑态:社长在忙着布置差役打扫街道,修整行宫。乡老“执定瓦台盘”,忙朗“抱着酒壶芦”,忙得不可开交。而且,他们还说些这位乡民听不懂的“车驾”、“銮舆”之类,又刷新头巾,又糨衣,装模作样,阿谀奉承之丑态呼之欲出。

 

  【耍孩儿】、【五煞】为第二层,写刘邦的仪仗队。

 

  【耍孩儿】写乐队和旗队。旗队中的五色旗分别画有日、月、凤凰、飞虎、蟠龙的图案。【五煞】写皇家所特有的铺张的仪仗,如戟、斧钺、金瓜锤、朝天镫、宫扇等。

 

  这乡民不懂得这些旗帜、器械是代表皇帝的尊贵和神圣,只是根据自己的见识来胡乱解释一番。皇帝奢华的仪仗成了这乡民眼里的“杂耍”家什,整个仪仗队在他的眼里成了穿着“大作怪的衣服”的“乔人物”,显得滑稽可笑。

 

  【四煞】为第三层,写刘邦的侍从。车驾前的导驾像泥捏的判官一样严肃、呆板,车驾后的那些宦官和宫女也是面无表情。这里用“天曹判”、“递送夫”、“多娇女”来对导驾、侍从、宫女进行嘲讽和鄙视。可是作者的笔锋仍然暗刺向皇帝。

 

  【三煞】为第四层,直接写刘邦。刘邦在前呼后拥之下到来,众乡老、乡官忙着迎拜刘邦的神情,以及刘邦视乡党如无物的作派,一尊一卑,一傲一恭,形成强烈的反差,也令这乡民极度反感。连用三次“那大汉”,表现出他对对方的憎恶和鄙视,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呼之欲出。终于等到他认出刘邦的面目后,他再也忍不住心中怒火,大声骂起来。

 

  【二煞】至末尾是第五层,是这乡民抖出刘邦的根底。【二煞】说刘邦是一个小亭长,一个酒色之徒,一个也和他一样“喂牛切草,拽坝扶锄”的庄稼汉。这就戳穿了所谓“奉天承运”的天子天命的谎言。【一煞】进一步揭露这位皇帝的无赖行径,一口气地把刘邦干过的一系列的死乞白赖、坑蒙拐骗的勾当揭发出来,把皇帝身上的神光褪得一干二净,露出他的流氓无赖本相。这乡民还指出自己的指责并没有半点不实之处,“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尾声】再进一步揭发皇帝假公济私,中饱私囊。最后用滑稽的笔调质问刘三为什么改名换姓,“唤作汉高祖”。是不是因为坏事、丑事做得太多了,想用这办法一笔抹掉呢?

 

  在这个乡民的眼里,至高无上的皇帝简直就是一个小丑,刘邦的衣锦还乡犹如一出闹剧。全曲通过巧妙的构思以及诙谐的笔调,把高祖还乡这个历史事件演绎成荒谬与滑稽,对那些人一阔脸就变的政治暴发户极尽讽刺和嘲笑之能事,揭开了皇帝道貌岸然的外衣,可谓元曲中独一无二的优秀讽刺作品

 

  (3)精华鉴赏

 

  ① 构思新奇,嬉笑怒骂,是本篇的最大特点。作品虽是散曲,却采用了戏曲的代言体形式,从一个熟知底里的乡民的眼光来写刘邦还乡的情况,看似嘲笑乡民愚昧无知,“有眼不识泰山”,实质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表现对皇帝的大不敬。踌躇满志、趾高气扬的刘邦,及其炫耀威仪的还乡盛典,通过乡民眼睛的折光,全都变得滑稽和荒谬,失去了封建皇帝的神圣和庄严。这种构思新奇巧妙,独出心裁,作者借乡民之口,对封建皇帝嬉笑怒骂,使作品充满了喜剧色彩。

 

  ② 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叙事过程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民的强烈的情感。而叙事的方向与方式也受到情感的控制。比如,这乡民一旦认出刘三的面目后,一气之下便揭露出刘邦的根底。另外,他对村民的阿谀奉承、铺张的仪仗队以及刘邦的作派极为反感,所以扣在他们(它们)头上的副词和形容词也极富感情色彩,叙述的口吻充满嘲讽和轻蔑。

 

  2.习题解说(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诗和词,通过比较了解曲与诗、词的主要差异,对曲的“俗”的文体特征有具体、深刻的认识。

 

  参考答案:曲的“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作为一种诗体,曲区别于传统诗词的最鲜明的特色是语言俚俗,尖新活泼,嬉笑怒骂,幽默诙谐。在《蟾宫曲·叹世》中,就用到了“兀的”这样的口语。在《四块玉·别情》中,整首语言浅近如话,自然朴实。

 

  《哨遍·高祖还乡》则几乎都是乡间俗语、口语,甚至连一些骂人的话,如“瞎王留”、“乔男女”都用上了。因此,曲的语言非常接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的倾向看,却是以俗为美的。人们说诗庄,词媚,散曲则是“蛤蜊风味”。蛤蜊,看似低级,搬不上桌面,但品味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散曲与之确实相似。

 

  ② 在表现手法方面:诗、词讲究含蓄、蕴藉,重比兴;散曲多用直陈、 白描,比较通俗,有独特的曲味。在《蟾宫曲·叹世》中,用了短短的八个字就描述出了楚汉之争“项废东吴,刘兴西蜀”,又用“梦说南柯”“醉了由他”等,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在《四块玉·别情》中,如开头用“自送别,心难舍”写离别难以割舍之情,直抒胸臆,读来很直白、平和。《哨遍·高祖还乡》也是用直陈的手法,快人快语,敢想敢说,把那庄严的迎驾场面描写得俗不可耐,既直率风趣,又通俗明了,令人忍俊不禁。

 

  曲的俗,还在于它多表现世俗的情趣。虽然它是文人写的,但其情趣,其眼光,是市民的而非士大夫的,其精神气韵也是市民化的。钟嗣成所谓“蛤蜊味”(《录鬼簿·序》),何良俊所谓“蒜酪味”、“风味”(《四友斋丛说》卷37),就是指世俗的内容和世俗的语言所形成的独特情致。它有着诗词所不能比拟的人间烟火气息,虽不高贵华丽,但也别有滋味。

 

  (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理解、掌握《高祖还乡》的主要艺术特色,对作品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培养对于曲的鉴赏能力。

 

  参考答案:参考该篇的“精华鉴赏”①。

 

  (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让学生尝试融通曲和其他文体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3.相关资料

 

  (1)元曲的基本知识

 

  人们常说的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等。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他们一为短小精练,二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

 

  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它是金元之际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乐曲的变化;传统思想、观念的相对松弛;知识分子由于地位的下降更加接近民间,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的欣赏趣味反馈于文学创作等一系列因素合力的产物。散曲以其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清新形象,迅速风靡了元代文坛,也使得中国文学百花园里又增添了一朵艳丽的奇葩。

 

  (2) 关于曲的“直”

 

  诗和词都贵曲不贵直,讲求含蓄藴藉饶有余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曲则不然,总体来说,散曲追求直白、透彻、淋漓尽致,言尽意尽,追求用强烈的感情、直落式的表达方式来给人心灵留下震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语言“上取俚而不取文”,到耳即消,入于耳即入于心。因此它的语言通俗浅显,接近口语。它虽然“直”,却“直”中有“味”,这“味”来自于两端:一是真诚坦率,毫无隐饰,给人以亲切感,信任感。二是追求谐趣。“须以俗为雅,而一言之出,辄令人绝倒,乃妙。”(王冀德《曲律·论俳谐》)“妙在借俗写雅,面子疑于放倒,骨子弥复认真。”(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文人这种玩世的心态,叛逆的精神,追求谐谑的情趣,正体现出浓厚的市民文化色彩。

 

  参考文献:《元曲流行馆》(林香娥编著),《新元曲三百首》(张燕瑾,黄克选注),《元曲名篇》(徐征,刘国庆编著)

 

  (3) 《【双调】蟾宫曲·叹世》相关资料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南吕】四块玉·别情》相关资料

 

  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咫尺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5)《【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相关资料

 

  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指睢景臣——编者注)《哨遍》制作新奇,诸公者皆出其下。(《录鬼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