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解析
(2016-09-20 15:25:54)
标签:
文化教育 |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看似难懂,实则不难懂。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中,把首句“吴丝蜀桐张高秋”中的“张”字,解释为“演奏”,一下子把问题搞复杂了。
一开始就是演奏,那么,全诗就是对演奏的乐音与效果的描写了;诗歌没有演奏场景的交代,理解上怎么不显得杂乱无章?
其实,前四句都是对演奏前的场面的描写,“张”字只是它的一般性意项,意谓“摆放”。因为由吴丝蜀桐制成的箜篌,体型较大,摆放在会场的舞台上,在秋高气爽的天空背景下,李贺首先给这张箜篌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一个“张”字,使得这张箜篌在舞台的正当中显得特别显眼。
而“空山凝云颓不流”是把视野往远处深处拉开。这是一个万里无云,微风不作的日子,“凝云”二字,是实写而不是虚写。不能理解为李凭的演奏使得云都不走了,而是这个日子太好了,太适合演奏了。这是一个没有风的日子,静极了环境。天地静悄悄的,单等着李凭大师的出场。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该联实际上是个问答句,理应标点为“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这才符合古诗句法特点。啼竹的江娥、善于演奏的素女,她们为什么发愁?这是听了李凭演奏之后,情绪极为兴奋的李贺说的一句俏皮话,表达了他内心的无以言表的愉悦的情怀。李凭登上高台,双手抱住箜篌。此时,就在这瞬间,李贺那颗期待已久的心,更加紧张。“啊!李凭!李大师!我的偶像!终于就要开始演奏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此时也如李贺一样,紧张地等待着大师那美妙绝伦的声音。
一般读者都把李贺想象得过于严肃,好像李贺的诗就不会有俏皮话。其实李贺也是人,甚至比一般人更要敏感得多的人,他在紧张的当口,当然也会说说俏皮话,因为,很简单,李贺也需要减压。不要以为他是大诗人,这时的李贺只是个粉丝,是箜篌大师李凭的忠实的粉丝。舜帝的妃子是很有艺术素养的,江娥的哭极富艺术感染力,因此,哭便是江娥艺术展示的一种方式,江娥是中国伟大的传情艺术家。素女也是艺术大师。千古以来,她们一直是中华音乐艺术的标杆。可是今天,她们发愁了,李凭大师横空出世,她们的地位颇受动摇。
“李凭中国弹箜篌。”端端正正地、平平实实地写了出来。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李凭出场得越简单越能体现李贺内心的极度喜悦。
千千万万人静静地等待,大地因李凭而凝固了。
静,极静,静极。静得空旷,静得漫远。这静极其怪异,使诗人李贺都觉得不太真实了。在这极静的环境中,箜篌声音,在盼望中响起了。清脆呀,如昆山玉碎。这清脆只有李贺能够形容。继尔,悠扬着了,如凤凰长鸣。那乐音不像是在耳畔,倒像是在眼前,晶莹呀,芙蓉花瓣上的露水跟它一样通透;妩媚呀,是香兰迎风绽放。
偌大的长安城,十二道城门,清秋的煦日下,怎如此清冷?所有人都陶醉在箜篌的乐音之中,就连叫卖的小贩也忘记了么喝。这一天值如此怪异,深宫里的高贵的帝王,也感觉世界突然有异。皇帝带着宫女们迎着乐音走上城楼,他想打探这突变的世界到底缘了什么情由。
似乎是应和皇帝的出场,箜篌突然高亢起来,如飞箭直插云霄。天空应和乐音,淋漓出一阵秋雨。这时候,人间长安与天上仙境对接了。
李贺,只有李贺,才有这神奇的想象。李贺的诗,缺乏想象力的俗物读不懂,也不配读。
想到这里,李贺出神了。
台上的李凭大师已经不在他的眼前,而是迈着款款仙步,走进神灵的居所。缥缈的神山之巅,神妪恭迎李凭,邀他示弹一曲。李凭难却仙妪盛情,欣然命指。这一弹可了不得,把天帝的轮回秩序给弄乱了。老而将死的鱼,瘦而将毙的龙,突然青春焕发,舞蹈起来。吴刚是天帝罚他必须不停地干活的,这时候也叛逆起来,倚着桂树出神;玉兔一向好动,蹦蹦跳跳的,这时候也呆了,竟一动不动,任凭露水濡湿了它的皮毛。
一曲箜篌,人间变了,天上也变了。音乐不再是美与不美的问题,也不是教化的功能问题,还不是陶冶性灵的问题。在李贺这里,美妙绝伦的箜篌的音响,重组着整个世界,不!还不是一个世界,而仙人两界。李贺把想象做到奇绝,做到极致,用心血去蕴育奇思。李贺二十七岁就死去,那一定不是死去,而是天帝感受到李贺存在的危机,做的这个不合天道的决定。李贺至今还住在神鬼不达的地宫,感受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