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气势巍峨的秦岭山脉

(2025-03-06 11:06:10)
标签:

杂谈

气势巍峨的秦岭山脉

       中国辽阔的版土上,有一条非比寻常的山脉,气势巍峨它不言不语,却以巍峨地横亘在中华大地。它的存在不仅改变了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还带来了强烈的“南北差异”它将华夏大地一分为二,南北景致,人文风情,皆因它而异。这条神秘而伟大的山脉,便是秦岭。秦岭,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是自然之美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文化、生态的分界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如果把黄河、长江比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座山脉便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夏大地还没有那座山脉,像它这样哺育和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也唯独它被称之为中华之龙脉,秦岭堪称中华之大山,这里蕴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知识点。期待着人们去开发、了解、认识、利用。
        秦岭之名磅礴大气,秦岭矗立在秦门都城的南面,故而秦岭又被称为终南山或南山。《诗经秦风》有云:“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秦岭被称为昆仑,直到司马迁《史记》里写出“秦岭天之大阻”后,秦岭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从地图上看,秦岭横亘于中国腹地,呈东西走势。秦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仅限于陕西省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丹江河谷为界,西止于嘉陵江。广义之秦岭,西起昆仑山东临的甘肃省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秦岭山脉全长1600余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唐朝大诗人韩愈曾这样形容山之巍峨:“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它不仅是中国中部的一道天然屏障,更是连接中国东西、划分南北的重要地理坐标。
      从气候上看,秦岭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使得南方得以保持温暖湿润的气候。冬季,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黄土高原寒风凛冽,而秦岭以南的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则是暖意融融。夏季,秦岭又成为南方暖湿气流的天然屏障,减少了北方地区的降雨,同时使得南方地区雨水充沛,气候宜人。这种气候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南北植被、农作物种类的不同,乃至于人们生活习性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景观。一座秦岭南北分开米面之隔(南吃米、北吃面);一座秦岭南北分开寒暑之差;一座秦岭南北分开大漠黄沙与青葱漫山;秦岭庞大而绵绵修长的身躯阻断了南北气流,才有了中国南雨北雪、南船北马等差异。广义的秦岭还是黄河、长江的风水岭。流淌于秦岭山涧的潺潺溪水,也将展示出强大的推动之力。大自然特别钟爱中华民族,精心塑造了两条世界大河,黄河与长江。秦岭南坡是汉江与嘉陵江的源头,汉江在武汉汇入长江,还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嘉陵江在重庆汇入长江。秦岭北坡是渭河的水源地,渭河在陕西渭南市的潼关县汇入黄河,也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因此,秦岭还是名符其实的中央水塔,酷似父亲,一手挽长江,一手牵黄河,雕琢出中华独有的、举世无双的一山带两河的地理奇观。
      秦岭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被誉为“生物基因库”,其生物多样性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秦岭北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南坡则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北两侧的植物种类、动物种群差异显著。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家园,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了秦岭生态多样性的生动写照。这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且生息与共,被世界自然界基金会称为全球第83份献给地球的礼物。秦岭的生态系统不仅为这些珍稀动植物提供了栖息之所,也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地。
      秦岭不仅是自然的分界线,更是文化的交汇点。秦岭南北两侧,孕育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北方以黄土高原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为主,粗犷豪放,民风淳朴;南方则以长江流域的稻作文明和水乡文化为主,细腻温婉,人文荟萃。这种文化的差异,在饮食、建筑、民俗、艺术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比如,北方的面食文化源远流长,南方的米饭文化则深入人心;北方的四合院、窑洞与南方的江南水乡、徽派建筑相映成趣;北方的秦腔、信天游与南方的越剧、黄梅戏各具特色。气势巍峨的秦岭山脉

      秦岭虽然在地理上分隔了南方和北方,但并没有阻隔南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反而是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华夏文明。秦岭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最早就有古人类在秦岭山脉活动,古人类化石遗迹多有出现,证明这里是史前人类活动聚集的重要区域,故而是中华民族生存演进的根脉之地。史学家赞叹不已,说秦岭是一座山脉,半部中国史。为了南北交流,古人曾在群山中开凿了几条著名的南北通道,有陈仓道、子午道、褒斜道、金牛道、祁山道、傥骆道、荔枝道等。古老的陈仓道见证了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经典故事,即明修褒斜道却暗度陈仓道。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率领蜀国大军翻越茫茫秦岭走的就是褒斜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带着无尽的遗憾在秦岭脚下的五丈原溘然长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子午道上策马奔腾,为杨贵妃送来了鲜甜的荔枝,也就此埋下了唐朝灾难的祸根。而今依托子午道、荔枝道我们修通了西(西安)万(万源)公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万公路成为了连接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一条大动脉。金牛道则为宝(宝鸡)成(成都)铁路修建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自古以来,秦岭就是一道重要的军事屏障,南北方都要极尽全力翻越秦岭,方能达到己之目的。故乃兵家必争之地,无数英雄豪杰在这里留下了传奇故事。秦始皇在秦岭的护佑下,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在秦岭北麓修筑了万里长城的西段——秦长城。大汉王朝从这里出发,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疆域版图。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秦岭脚下的长安城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在秦岭的护佑下,佛教在唐朝完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老子的《道德经》在此著成,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也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两座高峰,秦岭就成了国运的塑造者,也成为了中华祖脉以及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唐代,长安更是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之一,秦岭的秀美风光和丰富资源,为这座古都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盛唐时期诗人挥毫豪放,书写着秦岭的雄浑奔放,或淡雅、或内敛,大诗人李白写下《登太白》“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王维面对群山,便把整个身心与秦岭融为一体了。他写下《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白居易写下:“草草辞家忧后事,痴痴去国问前途。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些和秦岭有关的诗篇至今还在诵读,朗朗之音还在秦岭山谷里回荡。
       秦岭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这里纳藏着“周公吐哺”和“甘棠遗爱”的经典,一笑失天下的国殇。秦出幽谷关的金戈铁马、来去匆匆的刀光剑影。万邦来朝的流芳尊荣。秦岭滋养着众生,护佑着华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秦岭人民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古代的栈道、烽火台到现代的公路、隧道、铁路,秦岭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秦岭的保护和开发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在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同时,合理利用其自然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秦岭一定能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屏障。秦岭,这座横亘在中国中部的伟大山脉,它不仅是一道自然的屏障,更是一道文化的桥梁、一座精神的灯塔。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的璀璨明珠。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份宝贵的自然遗产,让秦岭的绿水青山永远造福于子孙后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