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韶山冲毛氏宗祠内有一副对联:“现在之福得于祖宗不可不享享之必报,将来之福贻于子孙不可不培培之必昌”其内容涵盖宽广、意义深远,全方位展现了传统文化精神,也书尽了子孙万代处事规则。可以说这幅对联既是毛氏宗族的对联,还是中华民族十四亿人的对联。对联言明了两点,其一,现在之福,积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将来之福,贻于子孙者,不可不培;现在之福犹如点灯,随点则随竭;将来之福犹如添油,愈添则愈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的幸福,是祖宗积累的,不能不珍惜;将来的幸福,是留给子孙的,不能不培植;现在的幸福像点油灯,灯一点,油就会随着减少;未来的幸福像给油灯加灯油,越多加油灯就越亮。对每个家庭而言,有福要珍惜,无福要培福。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世事无常,因果不爽。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其二,问祖宗之泽,吾享者是,当念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吾贻者是,要思倾覆之易。这句话的意思是:问祖宗的福泽在何处?我现在享受的就是,要想到祖宗积累福泽的艰难;问子孙的福泽在何处?我将留下的就是,要考虑到家道中落是很容易的。人生代代相承,薪火相传,起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浪淘沙。所以,既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又要教育子女,多读书,多积德,练就持家立业的本领。只有这样,一个家庭才有可能保持基业长青。过去、现在和将来,每个人都是这个时间链和家庭链上的一环。勤奋努力,担当好这一环的角色,为自己、为家庭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渴望和追求。在打拼人生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牢记老祖宗这两句谆谆告诫,做好中流砥柱的工作,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让幸福生活代代相传,越来越好。
想想现在我们的福分,是祖宗给我们造了两福,即祖宗给了肉体和姓氏,生活中的衣食住用行。这福不得不享,但必须要有报答,至少要做到三:其一,记住祖先,“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祖先,而在于明白自身,要记住祖先。其二,祭祀祖先,要把祖宗的家风传承下去,积攒这些福分就是靠着家风,因为人们的肉体早就没有了,但祖先的精神在后人身上却一代代流传下来。一个家里的精神就叫家风,一个国家的精神就叫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报答祖宗。其三,你要有后代,不分男女。生命必须要有延续,祖宗有了你,就一定会把祖宗的照片挂起,祖宗精神传承下去,一代代就这样周而复始,《道德经》曰:“善建者不拔,善报者不脱”即他们所建立的东西是不会被拔除的;善于抱持的人,他们所抱持的东西是不会脱落的。老子通过这句话强调了坚定信念和持守的重要性。
但现在之人不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处处感到不如意、不满足,端着金饭碗、骂得娘不安。他们是犯了人生大忌,原本“人生自古最忌满”。人生世事有人旺财不忘、财旺人不旺,有人财两旺但寿又不长。有的人有钱就是没有个好身体,有的人身体好但日子总是过得总是紧巴巴的。就像古人所说:“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那些总感觉自己家庭不幸福,常常对别人诉苦,说夫妻常吵架冷战,孩子又叛逆,在其幸福的标准那当然是想要求全求满,自己仿佛是世界上最苦的人。其实社会上大多数人家都是一样的。看那些钱多的人,确实吃穿不用愁,还风光无限,但老公在外一天到晚不着家,还有可能沾花惹草;那些安分守己、包揽家务的男人却又挣不到大钱,人前又显得有点窝囊。有的家庭祖上三代都是书香门第,到了第四代孩子就成了学渣。有的孩子读书虽然学习好,长大功成名就就远走高飞,一年都见不了父母一回,跟白养了一样。有的孩子乖巧听话,父母疾病床前忙前忙后地尽孝,但是干不了大事,争不了面子,争不了光,实现不了光宗耀祖的愿望。总是要追求完美,希望身边的人和事都按自己的意愿来行吗?那只能是让你越来越痛苦,更何况太完美不一定是好事,也许就预示着将有风雨到来。一个人想活得自在,活得享受,但不可求全求满。《道德经》第九章里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其意是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满屋堆金铺玉,也不能长久地守住;富贵而又骄纵,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祸害。功业有成后就急流勇退,这才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做法。人一辈子不完美就对了,这是上天在成全你,让你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人不要太贪心,如果非要求全那就在前面加上两个字“委屈”,因委屈方才能求全。那些走到了巅峰的人千万不能大意,任何事物到了顶峰都会走向衰落。月亮一旦圆了,马上就亏损,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就会坠落地上。天地之间、日月星辰、阴晴圆缺无不遵循阴阳平衡之道。不要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不要有了点地位和权势就倚强凌弱。要知道当一个人财富、地位超越品行和能力,就必然会有灾祸,只是早晚的事儿,因德不配位。如果不主动调整,老天就必然会督促你调整,把多余的部分收回来,补给不足的人,以顺应天道。人拥有越多越要谦卑,越要低调,并且还要舍得,若舍不得即便得到了也是暂时的,终究还会失去。相反那些走到绝境的人,也不要以为天就塌下来了,老天为你关上了一道门,必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天无绝人之路,天道始终不会亏待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想想我们曾经困难的喘不过气来时候,现在还不是好好的活着。正是因为曾经的艰辛困苦,才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未来之福是贻于子孙的,但必须得培植。像栽培植物一样精心地培养,怎么培养?父母所做的事(好事、坏事)都有一个记账的原则,中国人叫做“举头三尺有神明”。故父母要走正道、办正事、积正德,这叫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日子好了福分必享,但不能享完用尽,还要留余子孙后代。只有按祖宗的说法去做,家族才能繁荣昌盛。
但现在不少父母在认真培福上不够认真,而且方法还极其错误。比如大家非常溺爱孩子,从小就给孩子锦衣玉食,生怕亏待了孩子。穿名牌戴名表,让孩子们从小就享尽大福。送子女读书学习,望子成龙心切,一切都要满足孩子需求,真是逮在手中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切不放心,一切由孩子。如此这般对孩子并非是件好事,现代社会人们最担心和讨厌的是小孩没人教,特别关心关注孩子的成长。如果对孩子只知道溺爱,舍不得管教,那就只会让他们进入社会得到教训。家相当一棵遮风挡雨的大树,家中老人就是树根,孩子的父母亲就是树干,孩子们就是树上的花朵。要让家庭这棵大树根深叶茂、花朵茁壮成长,越来越美丽,硕果累累,果实饱满,势必经常要给大树浇水施肥,以保证树有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施肥浇水在哪里?那一定是树根上嘛。但而今很多人都搞反了,不懂孝道、不懂传统家训、不懂言传身教,还根本不去补救,而是施肥浇水都浇在花果上去了,愚昧和溺爱使花朵更容易烂掉,适得其反,这样会消耗孩子们的福,等孩子长大成人就必然会遭到更大的坎坷。古训告诫我们:少年要培福、中年要积福、老年就享福。这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本来福祸相依,福尽祸来,这才是人生之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珍惜当下,注重明天,让我们的幸福长长久久。
由此观之,学好学懂这幅对联,规范把握好自己的人生,真正懂得一个人少壮太过舒服,并非好事,故做人福不可享尽,留下三分给子孙。财不可用完,舍出三分给别人。功不可贪尽,让出三分给他人。若自己福寿康宁都俱全,那就布施三分给穷人。功成身退才是天道,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故此人生一半在自己,一半听自然。
下面收集了近代一篇《凡人赋》以享读者,读后可感悟人生:
鄙人出身耕农之家,落地时天无异象,成年后亦无功绩,幸有几尺农舍,既非书香门第,也无家产可继。几分瘦田刨食,得以苟活幸存。
承蒙上天垂青,母爱父恩,方能识大体。蜷缩在这万丈红尘,几年学堂混制初本弃笔从商,未有丰功伟绩。虽命比纸薄,但心恨天高,匍匐人间,百折不挠,隐入烟尘,偶得逍遥。
学富虽无五车,却喜舞文弄墨。居于市井,窥视庙堂,偶尔故作高深,装模作样。人前不敢卸下伪装,人后不敢直视内心肮脏。
做好人不敢有始有终,做坏事不敢彻底放纵,贪财又恐世俗难容。好色,又时常胆怂。既非混世魔王,也非盖世英雄。见庙烧香,遇佛也拜,酒肉均沾。放生时慈悲为怀,杀生时手起刀落,既辜负观音,也辜负如来。
蹉跎半生无傲人过往可寻,展望未来亦缺少年雄心。苟且红尘偷生,虚度年华光阴空探,世间知己难寻。此生为人实属意外。因无经验参照,不尽人意之处,还请多多担待,嗟叹红尘多梦,虽无所作为,但尽所能。
上无愧父母,下不负后人。此生苦短,唯祈一路无恙。无欲无求到白首,悠然自得品春秋。天下万民多如此,何又自怨不入流?
《凡人赋》的主题思想在于展现平凡人的不凡之处,即他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和豁达乐观。文章通过描述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历程和人生感悟,传达了生于贫苦,得以苟活幸存,追寻上无愧父母,下不负后人的人生态度。作者认为,尽管人生充满了挫折和困苦,但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接受和面对,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这种主题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也给人以积极的启示和鼓励。文章也揭示了凡人者乃天下之生民也,凡人者就是普普通通、喜笑颜开的老百姓。客观地讲,人类社会真正穷困潦倒的人和极端富足之人都是少数,故而凡人就是主流世界的社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