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州陈家祠

(2024-09-29 13:06:01)
标签:

杂谈

广州陈家祠






广州陈家祠



广州陈家祠

       历朝历代祠堂就是宗法制度的产物,是宗族建造、管理,其维护维护家族权利机关。是按周礼制度,天子、诸侯、大夫、士,均有庙祭祀,庶人(百姓)没庙就祭祀于寝。由寝而祠,庶民百姓修房必须有堂屋和堂壁神龛,以供奉祖宗神灵。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又逐步演化发展到由寝(堂屋)到祠堂。祠堂的功能就是尊祖、祭祀。自古上杵下触地该是如此。均知就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是团结家族教化族裔的神圣物体,也是血缘家族里最高的公共建筑。祖宗裔孙在此祭祀,不忘祖训,追远先祖,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宗祠高大、华丽显赫,族人恭敬此地,必生肃穆,敬畏之情,诚敬之心油然而生。
       广州就有座祠堂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陈家祠堂,真可谓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广州文化名片,几重靓丽的身份让这座已有130年历史的清代建筑熠熠生辉!
      广州陈家祠堂可不同于一般宗祠,是广东72县及外埠陈姓宗族的合族祠,公元1888年间首建了祖堂,拜“东汉太邱太祖”陈实为陈氏始祖,设神位供族人祭祀。陈实是东汉河南颖川郡太邱长,名倾天下,德高望重。子孙后代繁衍散落各地。光绪年间由陈照南发起倡议、组织创建,由建筑师黎巨川黎沃荣负责设计,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建成。陈家祠所在的西关平原在清代已经成为广州工商业发展的热点,不仅在下西关地区发展成为广州主要的商业区,还有联通世界贸易体系的十三行商馆区。广州荔湾西关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广州城连接中原和沟通海外的重要门户,这里见证了广州城的沧桑巨变,也承载了广州历史文化最为重要的地域空间。广州的建筑地标之一,有着“岭南建筑明珠”之称的陈家祠就座落在西关。
       陈家祠堂陈照南(1834年---1905年),原名棨熙,一名灿,字照南,他的先代是从新宁(台山)移居广东省新会市梅江乡人。在一百多年前,陈照南的名字,港澳无人不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已出任香港东华医院首任总理。历届东华医院总理,都是商界巨擘(bo,大指母),由此也可見陈照南在香港商界的地位。正是由于他有人脉,所以,他倡建陈家祠才能一呼百应,马到成功。
       须知祠堂是家族的文化载体,凡是发达的家族,都会有风水师在当地通衢择里,选最好的风水宝地建宗祠,“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故朝朝代代祠堂修得漂亮,保护得最好的地方,子孙都会差不了多少。建祠堂就是饮水思源,把祖先的排位供奉其中,常年祭祀,这就是传承,也是裔孙得以延续的核心,房屋可以买卖,祠堂是没有人敢动,那是世世代代生者安宁、死者安息的地方。这些举措就是裔孙常为祖根浇水、施肥,让家族枝繁叶茂。因而尊重祖宗、保护祠堂就是孝道,就是保佑自己。他们都是非常重视修续谱书、修缮祠堂,祭祀先祖,大家对此都会献计献策、慷慨解囊,众口会一言以蔽之曰“对祖宗的一切祭祀之作都不会吃亏,福德满满”
       历史上沿海发达地区家族都是如此,像温州几百万人在全世界做生意,亲带亲戚带戚,老乡带老乡,同一个家族互相帮助,赚了钱就回温州故里祭祖,不忘祖恩,毫不吝啬捐资修谱、建祠堂。祭祀活动比春节还闹热。江浙、潮汕、闽南也完全如此。家族富裕就是重视家族文化,其核心就是修谱、建祠。因为家谱里有家规家训,是家道传承的准则,也是经商之道。祠堂是家族文化的载体,是供奉祖先的庄严肃穆之地。因为祠堂使族人祭祀有坛、化帛有地。因为祠堂,它不仅仅是整个宗祠最权威的地方,它还是象征着宗族的血脉传承。通过家谱从祖先到裔孙,使大家凝聚在一起、团结一块,信任成本很低,抱团打天下,捐钱建祠堂,轻松愉快,根本不用找银行。
       提到陈家祠,就自然溯源追踪到曾有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陈姓一族,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陈旺移家于车桥开始,发展到“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大家族。到北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家,由包青天主持分家291个分支,流迁湖广、安徽、江浙、福建、四川、贵州等多地及其海外。义门陈历经332年,15代不分家,高峰时期一家3900多人住在一起,家庭和睦、兴旺发达。是否是义门陈后裔没有考察,可知其有着雷同的家风。尤其是其建筑风格可谓上乘极品,体现了陈氏家族高尚的道德传统理念,和务实的文化瑰宝。
       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陈家祠堂当时广东省72县陈氏宗族集资兴建,从舆论准备前后长达20年时间,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历时七年完工。陈家祠原本是陈氏族人考取功名、研习学问的地方,同时也作为族人祭祖和族务活动的场所。主要供族中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陈家祠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还曾作为陈氏实业学堂、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等教育机构的所在地,见证了广州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建成后,因其独特,价值连城成为广东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宗族祠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陈家祠先后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被开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成为展示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陈家祠的建筑装饰极为精美,集“三雕二塑一铸一画”于一体,即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其屋顶装饰包括陶塑和灰塑,陶塑脊饰装饰繁复,灰塑则栩栩如生,展现了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门神彩绘、木雕屏风、石雕栏板等都是陈家祠内的亮点,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陈家祠不仅因其精美的建筑装饰而闻名,还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推崇。祠堂内的各种装饰图案如福字、寿字等,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此外,陈家祠还是了解岭南地区民俗风情和历史变迁的重要场所,通过展示的文物和艺术品,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游览陈家祠,游客可以沿着青云巷漫步,感受“平步青云”的美好寓意;聚贤堂的华丽装饰和历史氛围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时代;而连廊上的精美木雕和砖雕更是让人赞叹不已。整个建筑群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走进祠堂仿佛像是阅视剧本一样,可是一步一景点,一景一故事,那是故事连连的建筑,去了广州哪儿都可以怠慢或不去,但一定要去陈家祠堂转转。1959年国学大师郭沫若先生来到陈家祠参观,一览这凭借“三雕、二塑、一铸、一画”的建筑装饰,而冠绝天下,就深深打动了他,当场就赋诗一首:“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1988年陈家祠被列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又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和古祠留芳”之名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

        陈家祠整座建筑坐北向南,由三进五间九堂六院,19座单体建筑组成,呈正方形,在建筑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铸铁和绘画等装饰艺术。来到祠堂前,头门是陈家祠的正门,采用三间两廊的形式,门前有高大的旗杆和对称的石狮,象征着权威和尊严。头门的屋顶为硬山顶,覆盖着灰瓦和琉璃瓦,正中高高翘起的脊檐上雕刻着飞龙走兽,气势恢宏。大门门头写着“陈氏书院”。门框两侧刻有对联和石雕,彰显出陈氏宗族的家风和文化底蕴。大门有副近四米的巨大彩绘门神,采用的是勾线重彩的记忆方法描绘而成,是尉迟恭和秦叔宝两位大将门神,镇守保卫陈家祠堂。100多年历史,人物依然绚丽清新,形象逼真。

       走进是进入大堂的第二道门仪门,其结构简洁但不失庄重。仪门的屋顶同样为硬山顶,两侧有精美的砖雕和木雕装饰,展现出岭南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仪门前的庭院中种植着各种花木,营造出幽静雅致的环境。

       祠堂内有一副非常精美的屏风木雕,正反两个“福”字挂于墙壁。福字左边像个“多”字,右边像个“寿”字,加在一起内涵就是多寿多福的意思。采用镂空雕刻艺术,用竹节的方式镂雕而成,“竹”又寓意象征着祝福之意。更精奇的是在福字空间还雕刻着许多仙鹤,就是祝福平安,多福多寿。正反福字合起来表达出反正都是有福吧!

      跨进聚贤堂是陈家祠建制规格最高的核心建筑,也是宗族祭祖和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大堂采用三开间的结构,屋顶为重檐歇山顶,覆盖着青瓦和琉璃瓦,气势恢弘。大堂内供奉着陈氏祖先的牌位,正中悬挂着匾额和对联,四周墙壁上镶嵌着历代陈氏族人的功名榜和家族谱。聚贤堂门口有精致镂空的围栏,相当特殊,整个框架为花岗石材质,内却镶嵌着铁艺装饰版画,这是清代传统建筑中极其少有的装饰极品。但围栏色彩竟然还出现了如同国画般独特的装饰效果,成为了陈家祠装饰艺术的一大特点。围栏上还有很多石雕,一盘一盘地坐落在围杆柱上,有仙桃、佛手瓜、释迦果,这些东西摆在上面就是贡品,意为供奉老祖宗享用。

广州陈家祠

                                                              (凉山聚义厅砖雕)
       意到家祠正面的“德表”、“蔚颖”、“昌妫”和“庆基”四个门的位置,门楣处都镶嵌着繁复的砖雕,饰以花卉果木、法宝纹和几何纹样等。这叫挂线砖雕,非常精致细腻,人物的发丝都是清晰可数,一些细小情节的刻画表现得淋漓尽致。砖雕繁复精美,其中所涉及到的艺术题材也十分丰富,有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祥禽瑞兽、八宝博古等吉祥图案和书法诗文等。主要是以历史故事、戏剧唱本、宗教神话、民间传说、世俗生活等,包含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院内还有26幅墀头砖雕,既有“姜子牙拜将”、“群英会”等历史故事,又有“喜鹊登梅”、“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这些建筑装饰都是采用了文学手法,如比喻、谐音、借贷、隐喻等,将不同的时空具有某种象征寓意的符号或者是物象,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图案里。这些图案它不仅融汇了岭南各地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也是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反映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愿望。
       还有那长达150米的青云巷,是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青石砖铺就而成,布局为一头高一头低,漫步者在这里就有平步青云、步步升高的感受。
       因为陈氏家族之发达,天下陈家祠也比比皆是,但广州陈家祠可不一般,众祠之下鹤立鸡群,是一座民间工艺的璀璨殿堂,它巧妙地运用了木雕、砖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从古到今,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前往参观学习,它不仅是发展很好的陈氏家族,血缘规格最高的祭祀场所,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至今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更是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的一张重要名片。
广州陈家祠

广州陈家祠
广州陈家祠
广州陈家祠
广州陈家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