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贬义,是汉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汉语成语的来源有历史故事、寓言典故、文学引用和民间俗语,含义往往是通过隐喻、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的。历史故事是成语最主要的来源之一,许多成语都是从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或人物中提炼出来的,反映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譬如“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描述了项羽在巨鹿之战前破掉渡河的船只,表示决心与敌人拼死一战的壮举。寓言典故是成语另一个重要的来源,许多成语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寓言故事或文学作品中摘取出来的,寄寓了一定的道理或寓意。“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讲述了楚国有人分赃时画蛇比赛,有人多画了一只脚,结果反而失去了赏赐的故事。文学引用是成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来源,许多成语都是从古代文人名家的诗词文章中直接引用或稍加改动而来的,体现了文人的才思和情感。例如,“青出于蓝”出自《庄子·外物》,“青”指青色染料靛,“蓝”指靛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原为比喻后学超过前贤。民间俗语是成语最接近生活的来源,许多成语都是从民间流传的口头语言中总结或改编而来的,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智慧。“一日三秋”出自《诗经·小雅·采薇》,“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原为表达相思之情的诗句,后来成为形容思念殷切的成语。
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据历史记载,最早的成语源于《诗经》、《楚辞》和《离骚》等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逐渐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成语,它们既表示一种语言表达,也承载了浓厚的文化内涵。为什么成语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呢?除了在语言层面上的独特魅力外,它们的深刻内涵也是重要的原因。成语大多源自文化经验和生活情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人文价值。
成语的演变过程也是非常有趣的。有些成语的演变源于传说或历史故事,比如“卧薪尝胆”出自于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卧薪尝胆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后来果真会苦尽甘来。很多成语都是如此,来自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
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掩耳盗铃”、 “鹬蚌相争”、“刻舟求剑”、“杞人忧天”、
“坐井观天”、“指鹿为马”、“画龙点睛”等等。
历史的发展源源不断创造了历史文化,成语就在其中,不妨让我们走进秦汉那段历史,看一串串成语发挥的作用,它几乎串起了这段精彩历史的发展。
公元前219年,秦王嬴政“三下五除二”,灭掉了战国六个强大诸侯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秦朝,史称秦始皇,“一举成名”为“千古一帝”。他开始改用了郡县制管理国家,还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其都可称之为“史无前例”。但“人无完人”,嬴政也有很多让人不满的事,他在位忽略民生而大兴土木,百姓不满戏称其为基建狂魔。他“焚书坑儒”,成为当下的文化浩劫。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第五次出游,不幸病死沙丘。随行宦官赵高却“秘不发丧”,火速赶回京城,沿途弄了一车臭鲍鱼以“混淆是非、掩人耳目”,掩盖尸体腐气。施计逼死长子扶苏,下假遗诏书,立秦始皇之荒淫无能的小儿子胡亥为帝,成为史上断送秦朝的短命皇帝秦二世。这个场面史称“沙丘之变”,时下朝廷赵高“大权在握”,基本上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可笑的是赵高导演了“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混淆视听”,指着鹿子要说成是马,睁眼说瞎话,若照实说,马上就是脑袋搬家。而且“苛捐杂税”,强征苦役是“层出不穷”,逼得民间“忍无可忍”。公元前209年,致使农民造反“揭竿而起”。陈胜、吴广俩兄弟在穷哥儿面前发出“苟富贵、勿相忘”,陈胜喊出“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语出惊人”,轻鄙王侯将相,鼓动唤起百姓。“众志成城”都纷纷响应,卷入起义队伍,形成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就是史称大泽乡起义,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只可惜陈胜、吴广没有笑到最后,反被自己人给咔嚓一声“一命呜呼”了,先行一步退出来历史舞台。只因没有群众基础和革命基础支撑,失败也是必然的。但在“天下苦秦久矣”的口号中爆发的这次农民起义,却从根本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公元前207年,“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楚霸王项羽随之横空出世,项羽在得到楚怀王的同意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yì]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巿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等十八个诸侯王。由于诸王利益分配不均产生矛盾,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把秦军打得“节节败退”,遍地找牙,史称巨鹿之战。眼看大秦江山“气数已尽”,刘邦率兵先行一步攻入秦都咸阳。非常仁慈的君主,秦王子婴,他可不愿“以卵击石”,“好汉不吃眼前亏”“以退为进”,就“肉袒牵羊”拱手奉出传国玉器,仅仅在位四十六天,秦朝整个时间尚不到15年。开国皇朝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酷像一朵耀眼的呲花,“昙花一现”,瞬间凋谢。接下来便是刘邦和项羽,这对曾经的结拜兄弟,“粉墨登场”,开始了互掐斗争,史称“楚汉争霸”。刘邦依势“抢占先机”入主关中。项羽原本想称王,一路顺风,完全可以“稳超胜劵 ”。但万万没想到刘邦遇上了好运气,居然顺利先进入关中。公元前206年,刘邦又顺利攻入武关,来到咸阳城下,得到秦末子婴交权,刘邦灭掉秦王朝。刘邦走进咸阳,在张良、樊哙辅佐的提醒下,吸取了秦亡的教训,整顿吏治,安抚民心,恢复生产,得到了民众拥护。项羽虽有重兵,但处处不顺。当他攻打进入函谷关时,得知刘邦早已入咸阳。于是“千方百计”设下杀机四伏的“鸿门宴”,宴席场上出现了“项公舞剑意在沛公 ”,在张良、项伯的斡旋下避免了一场杀机惨案发生。
鸿门宴后,项羽就以反秦盟主的身份,自封西楚霸王,然后分封天下诸侯,将刘邦封为汉王,打发到边远巴蜀南郑。刘邦深知不敌项羽,张良建议入蜀地就烧毁栈道,以解除项羽猜疑。汉王元年即公元前206年五月,刘邦与韩信率大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正式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大幕。项羽处势不利而节节败退,最后只有和刘邦讲和,双方约定“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楚河汉界”。合约后,项羽正在东去,刘邦也准备西还时,张良、陈平参谋刘邦:项羽兵士疲惫,粮草已绝,正是天要亡楚的大好时机,就率兵“乘胜追击 ”不可西还。公元前202年10月,汉军30万在垓下将楚军“团团包围”,“四面楚歌”,军心大乱,逃离甚多。项羽兵尽粮绝,他见败局已定,无脸见江东父老,打算次日与刘邦拼死一战,当晚在大帐中与爱妾虞姬饮酒作别,这就是有名的“霸王别姬”。项羽心中悲痛,慷慨放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悲不自胜,拔剑自刎。项羽最终被迫在乌江边自刎身亡。楚汉相争,终于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由此观之,多个成语的串联,道尽了秦汉鲜活而又生动的历史场面。用成语把中国历史这么一串,这样使人大开眼界,既有历史趣味,又是历史发展。说得点点到位,清楚明白。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出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深远、邃密。众多的儒、道、佛以及传统孝道文化,像乱麻一样的历史,仿佛难理出个头,也不好记忆,抓住成语这条串线,历史的发展因果逻辑就明明白白,找到了记忆点。悉今有文人墨客在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于是乎将历史发展中的成语、典故收集整理,利用这条链索展开话说历史史事。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一直到清朝末期溥仪退位,搜集使用了上千条成语和典故,成书为《成语串起中国史》面世,非常有利于了解、诵读、理解、记忆历史。尤其是有助于学生初学历史,把历史这个学科学好了,语文自然就会好了,语文学好了历史不懂,那就显现出知识面狭窄。这套书好在把语文历史一锅熬,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凡有兴趣者到当地书店、图使馆等地去购买或翻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