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公元1785年——公元1850年),今福建侯官人,嘉庆进士。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等。其“淡泊、仁爱、勤奋”的心境为人师表,也是林则徐家风的突出特点。是清道光时期的大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书法家、诗人和民族英雄。他为官三十多年,担任过布政使、按察使、巡抚、总督,官至一品,为国家立下诸多功劳,更因“虎门销烟”的壮举被誉为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林则徐一生持忠贞爱国、勤勉为民、清廉为官,淡泊名利、勤俭持家的官德家风。林则徐几十年的人生历炼一生坚持不给孩子留钱,却留下了林家祠堂,叫“十无益堂”,名正言顺地指出有十件东西对人无益,即: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这就是著名的林则徐家训。
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何谓“风水”?风水,顾名思义,就是“风”和“水”。风水学鼻祖郭璞曾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民间认为风水的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的盛衰吉凶。所以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就非常注重风水。但古训有言“人品是最好的风水”悉儒家把“人”等同于“仁”,认为人之为人,在于为仁。仁者何也?善也!天地正气,人心仁善,这是亘古不变的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万有定律。所谓“命由我造,福自己求”,而福田是靠心耕,当我们念念发着善心,已经在积累自己的福分、功德,完善自我莫向外求。但现在的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经济愈不好,算命的风气就愈盛,甚至於现在很流行改名字,搬坟地,搬房屋。花了钱没什么效果,结果给下一代留下来不好的榜样。要知道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不离我们这一颗心,“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所以,我们从根本来经营人生,那风水当然就随著人心转变过来。“福地福人居”风水也是动态的,命运也是动态的,看我们如何去用心、如何去转化。心存不善,何能而为。
二、不孝父母,奉神无益。《论语》有云:“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yu,文言虚词,感叹之语)。”《围炉夜话》所谓:“百善孝为先。”一个不孝之人,一定不是个善人,甚至都不能成为人,即禽兽不如。孝,乃善之根、善之本。很难想象,一个连生养自己、与自己最亲近的父母都不孝的人,能真心对别人好,能对这世间存有温情和善意。善与不善,对于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先贤的那些至理名言,早就把这个问题说透了:《周易》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曾子言:“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太上感应篇》云:“心起于善,善虽未为,吉神已随之;心起于恶,恶虽未为,凶神已随之。”民谚所谓:“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一句话,善恶关系的,便是祸福。
人生于世有三种最伟大的“爱”。亲人之爱、爱人之爱、朋友之爱,即亲情、爱情、友情。亲情温馨,爱情缠绵,友情真挚。其中最为伟大、无私的莫过于亲人之爱——父母之爱!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比山高比海还深。父母对于我们的恩,我们三生也报答不了!百行孝当先。一个人无论你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头上戴了多少光环,但是如果对父母不孝,所有的荣誉都将黯然失色。父母之圣,神明犹所不及。对父母不孝,无论你对神是多么虔诚,多么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
如要敬神,何必舍近求远!连父母都不孝,天天拜神,甚至於布施很多钱去建寺、建庙,在菩萨面前烧香磕头,没有用!最重要的要依照圣贤、依照这些神哲的教诲去做事,好好孝敬家里这尊尊活菩萨,更能真正受用。儒家讲“夫孝,德之本也”;佛家讲“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也是从第一福“孝养父母”做起;道家《太上感应篇》也是提到“忠孝友悌,正己化人”。所以必然德行的根本都是从孝道开始扎根,而德是万福之根基,所有的福分一定都是从德行当中建立起来。
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诗经》有言:“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一个家庭,父母是根基,兄弟是枝叶。只有兄弟姐妹相互扶持,家业才能得以繁茂。所谓“家和万事兴”;“家和”最重要也最容易出问题的,便是兄弟姐妹的和睦。一个人对待兄弟姐妹尚且不能和睦交好,谁能相信他会对朋友真诚友好呢?这样的人又如何交下真心的、有益的朋友呢?有些人,在家弟兄不和,堂哥反裂,经常在外拜山头、拜大哥,抛弃血缘、骨肉之情,两眼向外,实在是本末倒置。这样的朋友再多又有什么益处,即便多也是泛泛之交、酒肉朋友罢了。真到了事上,没人会管你。这样的朋友一定不长久,一定很虚伪。
一个家庭,父母是根基,兄弟是枝叶。兄弟姐妹相互扶持,家业才得以繁茂。兄弟姐妹倘且不能与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
许多人在外交友彬彬有礼,坦诚相待;在家里与兄弟姐妹却难以倾心相交,甚至恶言相向,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第一大乐就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父母都还健在,兄弟姐妹平安且互相没有怨恨。孟子这是告诉我们,做得到如此,才是君子。常言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不要看交友的热忱,一个家庭首先看他是否孝敬父母。再看他是否照顾好妻儿,最后看他友不友爱弟兄,包括血缘堂兄。为人的修行,要从和睦兄弟姐妹开始,故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即古人读书是为了自己,今人读书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的读书,是修学储能,内修仁德,外修礼仪,就是为了修身正行。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做事,做事是为了合道,这是恒久不变的真理。若为了别人而读书,是为市场、为金钱名利、为工作职业,读书沦为一种工具、手段,即是要博取别人的认可,行为浅薄媚俗。即便读了满腹圣贤之书,却只为了炫耀自身,行止不端,可谓读书无益。
若不把读书的目的放在明理做人上,一个人读书越多便越可怕,因为他有了做坏事的更大资本——更大的欲望、更多的手段、更强的谋划能力,最后遭受的反噬必定也更猛烈。一个人行为举止做事不合规矩,不合法度,就是读了书,知识越多越反动,可能会变得更坏,知识无阶级性,好人掌握会更好,坏人掌握会更坏。绝不是书读的越多就一定更好。所有人的好坏更重要的是修身,解决行止与观念的端正。故林则徐先生就求学问,也给了我们两点非常中肯的劝告,第一个,一定要从孩子的生活行持当中去历炼,从生活行持,对长者、甚至於对所有万物都应该恭敬,然后内化成他的存心。在林则徐心中那就是读了满腹圣贤之书,却只为了炫耀自身,行止不端,可谓读书无益。
五、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有才学的人,都希望遇到伯乐,使自己的满腹经纶有用武之地。然而一般伯乐的学识、能力都不及千里马。因此,心高气傲的人大多只能单打独斗。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学科分支越来越细,即使理论研究都不能只凭一人之力,更不要说全球化已渗入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第一个要学会的,就是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还要认识到合作的重要和不可替代。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如果能够向身边人学习和请教,懂得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整个树林融合成一体,树木长得再高,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须知,学问是用来涵养人的谦恭,假如有人博学就产生傲气,看不起别人,不注意团结周边的人,而形成了孤家寡人,势必就会“风必摧之”,故一“骄”一“傲”是最可怕的。
六、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尚书》的“满招损,谦受益。”为谦谦君子之道,从来得到世人赞赏。博学为何?通古知今,纵横捭阖,修身养性而已,越懂学问的人,越能谦虚做人。若以读书来装点门面,以博学作夸耀之本,心高气傲、不可一世,咄咄逼人,以为莫己若者,纵然读尽天下古今之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何益?书,不仅是白读了,还读坏了自己的脑子。徒增一恨耳!
《易经》64卦,唯一六爻全吉的卦便是谦卦。老子主张“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德,这水德也正是“善下”的谦德。一个特别嚣张的人,那聪明更是会助长他的嚣张,聪明是一种能量,它会使好人去创造更多的好事,聪明人脑子转得快,一定能坑害更多的人。
当做事的时候不循著正道去走,不循著圣贤教诲去做,只是耍耍小聪明,那迟早会闹出一些状况出来。毕竟做事当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德、有福分,虽然小聪明可能一时间有点蝇头小利,但是终究折掉福报,到头来还是会败丧掉。所以贪图这个蝇头小利就好像是“刀头舐蜜”但是诸位同修,我们现在孩子是理智多,还是小聪明多?小聪明。所以不要鼓励孩子小聪明,很多孩子在耍小聪明,大人还笑得乐呵呵的,有没有?所以教育要敏感,当孩子不老实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严肃的去引导。因为孩子的是非判断还没有形成,应该让他中规中矩,一些对的行为我们一定要塑造起来,当他习惯成自然,自然就可以循规蹈矩。这个功夫不在小时候做,大了以后就很难扭转。当然假如他已经大了,这时候我们也要以身作则,用真诚、用德行再去转化,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未完接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