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刚刚跨出三年疫情苦境,2003年3月随子女到江南一游。来到六朝古都,即三国至隋朝时期的六个朝代,这个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而其都城皆为今天的南京,南京“六朝古都”的美称由此而来。首登扬子江畔,狮子山颠《阅江楼》,观楼高大威武、富丽堂皇,但细阅方知是2001年建成,还竟然挤进了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江南四大名楼的行列,且位居江南名楼之首,享有“江南第一楼”的美誉,让人费解。出于作者对历史的兴趣,对现代的敬重,认真地走进《阅江楼》,想弄个汤清菜白。
原来,《阅江楼》是朱元璋做梦都想建的,然而一辈子都未建成,中国历史上称为最强“烂尾楼”。竟然在六百年后的2001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出资建成。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在狮子山上面以红黄旗为号指挥8万伏兵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在他登基以后,率领一众大臣来狮子山游玩,举目眺望,看到那滚滚的长江东逝水,他就特别想在这个地方建一座楼阁,就始建于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动工开始了基础,想好了名字《阅江楼》,为阅江揽胜之意。并且当即命令在朝的文臣们都要写一篇《阅江楼记》,流传至今的有翰林大学士宋濂《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名字有了,楼记文章也有了,就差一栋楼就万事大吉了。
从朱元璋《阅江楼记》中可知,他要在狮子山建造阅江楼原因有三:其一,“谋以安民,威镇四方”。从明朝定都应天(南京)以后,经过几年的建设,应天(南京)已成为“会万国”的中心,“万邦之贡,皆下水而趋朝”。如果在狮子山上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它,这不仅使京城更加雄伟壮观,而且威镇四方。其二,“察奸料敌,无所不至”。朱元璋曾在狮子山以8万人马打败陈友谅40万大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因此,朱元璋认为,狮子山是能够察奸料敌的军事重地。
其三,“金陵故迹,一目盈怀”。朱元璋登上狮子山,情不自禁地说:“若天霁登峰,使神驰四极,无所不览,金陵故迹,一目盈怀,无有掩者”。也就是登上阅江楼极目远望,金陵故迹一览无余。
朱元璋为何让楼最终未修而成为历史上的烂尾楼呢?据悉在他《又阅江楼记》中解释了停止修建《阅江楼》的原因。其一是神仙给他投梦,警告他不要急于修建《阅江楼》,“抵期而上天垂象,责朕以不急”。“上天”不同意兴建阅江楼,而要他去抓大事。“拨乱返正,新造之国,为民父母,协和万邦,使愚夫愚妇无有谤者”。二是“试会诸职事妄为《阅江楼记》,以试其人”。朱元璋想通过众文臣撰写《阅江楼记》,发现人才,结果令他失望,所以“乃罢其工”,停建阅江楼。三是“非有益而不兴”。朱元璋认为应该牢牢记住殷纣王兴建琼楼玉宇,使全国百姓怨声载道;汉文帝曾想建承露台,但又舍不得花掉百金,故而停建的历史殷鉴,虽然现在大明朝国防力量较强,“道布天下”,人民比较效顺,但对于可建可不建的阅江楼还是不建为好。是他经过深思熟虑觉得自己现在当务之急是抓紧解决急需做的大事,去修建明城墙。这阅江楼就应该放慢脚步,后来甚至那个陪都凤阳的城墙,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如此巨大的成本,对刚刚建立的朝政也必须按轻重缓急予以办理。朱元璋梦寐以求在狮子山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阅江楼,因迫于当时生产力低,经济力量弱,加上连年战争,还是忍痛停建这座楼,留下了历史的遗憾。这一放弃就拖到了公元1997年,在社会各界的建议下,南江市委政府就采纳了意见,开始重新建造《阅江楼》,2001年《阅江楼》正式竣工建成,从此结束了六百年以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阅江楼主体建筑同大牌楼、主山门、碑廊等共同体现了“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廉凤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的楼阁意境,整座建筑矗立于汉白玉须弥平台上,具有鲜明的明代古典皇家气派。南门前是一座四柱三门冲天石牌坊,坊额为“阅江揽胜”。拾阶而上,进入南门,迎面是一面砖石结构的三段式照壁,壁顶覆黄绿琉璃瓦,壁心书“狮岭雄关”四个鎏金隶书大字。狮子山原名“卢龙山”。明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巡幸至此,以“实体狻猊(suanni,传说为猛兽)之状,故赐名狮子山”。狮岭雄关在清代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顺着石阶路仰望,一座两柱冲天石牌坊横跨在游路上,坊额上书“江南第一楼”。比较公认的中国“四大名楼”一般指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和蓬莱阁。过江南第一楼牌坊,缓步平台北墙上镶嵌着一幅高2米宽8米题为“狮岭阅江”的青铜浮雕,画面是朱元璋率领文物百官登临狮子山阅观长江的场景。再向上攀登,就是阅江楼的山门。山门为三重檐歇山顶门楼,二层檐下悬“政通人和”匾额,门联为“狮梦醒来顶天立;
龙吟远去博海飞”。继续向上攀上最后一段台阶,即来到阅江楼主楼所在的平台。
站在阅江楼前仰头望去,不得不为眼前气势恢宏的阅江楼震撼。
阅江楼共7层、通高52米,其建筑设计非常巧妙,为外4层暗3层的布局,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阅江楼的外观格外引人注目,碧瓦朱楹、彤扉彩盈,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皆充斥着鲜明的古典皇家气派。在楼前广场上有一尊鼎,这尊鼎重达4吨,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青铜鼎,鼎上篆刻有诗篇,若将诗篇首字串联起来则恰好就是“狮子山阅江楼鼎”。其主要展室为一楼、二楼和三楼。其中一楼主要展出的是朱元璋龙椅及清康熙皇帝手书“治隆唐宋”匾额。踏进一楼金碧辉煌,眼前的座椅就是“朱元璋龙椅”,龙椅虽然是仿制品,却是用上等的红木所制,其重量重达千斤,且在龙椅靠背上还雕刻着九条龙,雕刻格外精细,栩栩如生。龙椅背后是镂刻的《阅江楼记》,为朱元璋所写,奢华至极也。二楼挂着一幅幅冲天的瓷画,是我国最大的瓷画。名为“郑和下西洋”,画高12.8米,宽8米,共由十二个部分组成,全景式地描绘有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当下明朝有多繁荣呢,看看大厅宝船的模型就能窥见一般。当时的狮子山下就是造船厂,打造了许多的船,最长的船达138米,宽56米,航行时就有9桅12帆承重量达到了7000吨,当下就是世界之最,没有哪个国家能造出来。再如建造宝船、科学航海、征服海洋、和平外交、睦邻友好、传播文明、平等经贸、文化交流等盛况,反映了明永乐皇帝建造“静海寺”、“天妃宫”、“天妃宫碑”等建筑为郑和航海祈求平安的情景。还有明朝皇帝画像,处处可见的金碧辉煌,处处可感受到明代皇家装饰的大气磅礴。阅江楼最高的一层,就在抬头的那一瞬间,被屋顶金碧辉煌的雕刻震惊到了,据说“金色的龙”是用一根完整的香檀木雕刻而成,而龙身上更是用了重达11公斤的24K黄金,也难怪看起来如此的金碧辉煌、如此闪眼。整个阅江楼共用了22斤24K黄金打造,雕梁画柱、金碧辉煌,让人大开眼界。站在最高处环楼远眺,恍若明白了其名字阅江楼的含义,阅江揽胜正是其意。面朝南京城,背靠扬子江,“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这里举目留影楼阁檐角、扬子江及长江大桥全收入到画面之中,古典、大气之美萦绕在身体四周,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看完《阅江楼》内外全貌,使人恍然大悟,原来楼之历史渊源尤为厚重,所建工艺更具先进,既体现了传统工艺的存在,又有了新的进展,故位居江南名楼之首,享有“江南第一楼”的美誉,这当然与其历史是分不开的,而即便是新建建筑,所用的建筑手法也把阅江楼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揭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古建筑艺术在传统文化中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非停止在旧有的一个水平。建成后的阅江楼地处狮子山巅,如今也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游人如织,凡来南京旅游者必须得登《阅江楼》,登高望远、流连忘返,会有多多的收获,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附明太祖——朱元璋《阅江楼记》:朕闻三皇五帝下及唐宋,皆华夏之君,建都中土。《诗》云:“邦畿千里”,然甸服五百里外,要荒不治,何小小哉。古诗云:“圣人居中国而治四夷”,又何大哉。询于儒者,考乎其书,非要荒之不治,实分茅胙土,诸侯以主之,天王以纲维之。然秦汉以下不同于古者何?盖诸侯之国以拒周,始有却列土分茅之胙,擅称三十六郡,可见后人变古人之制如是也。若以此观之,岂独如是而已乎?且如帝尧之居平阳,人杰地灵,尧大哉圣人,考终之后,禹都蒲坂,禹迁安邑。自禹之后,凡新兴之君,各因事而制宜,察形势以居之,故有伊洛陕右之京,虽所在之不同,亦不出乎中原,乃时君生长之乡,事成于彼,就而都焉,故所以美称中原者为此也。孰不知四方之形势,有齐中原者,有过中原者,何乃不京而不都?盖天地生人而未至,亦气运循环而未周故耳。近自有元失驭,华夷弗宁,英雄者兴亡叠叠,终未一定,民命伤而日少,田园荒废而日多。观其时势,孰不寒心?朕居扰攘之间,遂入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俄而匹马单戈,日行百里,有兵三千,效顺于我。于是乎帅而南征,来栖江左,抚民安业,秣马厉兵,以观时变,又有年矣。凡首乱及正统者,咸无所成,朕方乃经营于金陵,登高临下,俯仰盘桓,议择为都。民心既定,发兵四征。不五年间,偃兵息民,中原一统,夷狄半宁。是命外守四夷,内固城隍,新垒具兴,低昂依山而傍水,环绕半百里,军民居焉。非古之金陵,亦非六朝之建业,然居是方,而名安得而异乎?不过洪造之鼎新耳,实不异也。然宫城去大城西北将二十里,抵江干曰龙湾。有山蜿蜒如龙,连
络如接翅飞鸿,号曰卢龙,趋江而饮水,末伏于平沙。一峰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故赐名曰狮子山。既名之后,城因山之北半,壮矣哉。若天霁登峰,使神驰四极,无所不览,金陵故迹,一目盈怀,无有掩者。俄而复顾其东,玄湖钟阜,倒影澄苍,岩谷云生而霭水,市烟薄雾而蓊郁,人声上彻乎九天。登斯之山,东南有此之景。俯视其下,则华夷舸舰泊者樯林,上下者如织梭之迷江。远浦沙汀,乐蓑翁之独钓。平望淮山,千岩万壑,群嵝如万骑驰奔青天之外。极目之际,虽一叶帆舟,不能有蔽。江郊草木,四时之景,无不缤纷,以其地势中和之故也。备观其景,岂不有御也欤?朕思京师军民辐辏,城无暇地,朕之所行,精兵铁骑,动止万千,巡城视险,隘道妨民,必得有所屯聚,方为公私利便。今以斯山言之,空其首而荒其地,诚可惜哉。况斯山也,有警则登之,察奸料敌,无所不至。昔伪汉友谅者来寇,朕以黄旌居山之左,赤帜居山之右,谓吾伏兵曰:赤帜摇而敌攻,黄旌动而伏起。当是时,吾精兵三万人于石灰山之阳,至期而举旌帜,军如我约,一鼓而前驱,斩溺二万,俘获七千。观此之山,岂泛然哉!乃于洪武七年甲寅春,命工因山为台,构楼以覆山首,名曰阅江楼。此楼之兴,岂欲玩燕赵之窈窕,吴越之美人,飞舞盘旋,酣歌夜饮?实在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故造斯楼。今楼成矣,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正值天宇澄霁,忽闻雷声隐隐,亟倚雕栏而俯视,则有飞鸟雨云翅幕于下。斯楼之高,岂不壮哉!噫,朕生淮右,立业江左,何固执于父母之邦。以古人都中原,会万国,当云道里适均,以今观之,非也。大概偏北而不居中,每劳民而不息,亦由人生于彼,气之使然也。朕本寒微,当天地循环之初气,创基于此。且西南有疆七千余里,东北亦然,西北五千之上,南亦如之,北际沙漠,与南相符,岂不道里之均?万邦之贡,皆下水而趋朝,公私不乏,利益大矣。故述文记之。
明太祖——朱元璋
《又阅江楼记》:朕闻昔圣君之作,必询于贤而后兴。噫,圣人之心幽哉。朕尝存之于心,虽万千之学,独不能仿。今年欲役囚者建阅江楼于狮子山,自谋将兴,朝无入谏者。抵期而上天垂象,责朕以不急。即日惶惧,乃罢其工。试令诸职事妄为《阅江楼记》,以试其人。及至以记来献,节奏虽有不同,大意比比皆然,终无超者。朕特假为臣言而自尊,不觉述而满章,故序云。
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一日,皇帝坐东黄阁,询臣某日:京城西北龙湾狮子山,扼险而拒势,朕欲作楼以壮之,雄伏遐迩,名曰阅江楼。虽楼未造,尔先为之记。臣某谨拜手稽首而曰:臣闻古人之君天下,作官室以居之,深高城隍以防之,此王公设险之当为,非有益而兴。土皆三尺,茅茨不剪,诚可信也。今皇上神谋妙算,人固弗及,乃有狮子山扼险拒势之诏,将欲命工。臣请较之而后举。且金陵之形势,岂不为华夷之魁?何以见之?昔孙吴居此而有南土,虽奸操,忠亮,卒不能擅取者,一由长江之天堑,次由权德以沾民。当是时,宇内三分,劲敌岂小小哉?犹不能侵江左,岂假阅江楼之拒势乎?今也皇上声教远被遐荒,守在四夷,道布天下,民情效顺,险已固矣,又何假阅江楼之高扼险而拒势者欤?夫宫室之广,台榭之兴,不急之务,土木之工,圣君之所不为。皇上拔乱返正,新造之国,为民父母,协和万邦,使愚夫愚妇无有谤者,实臣之愿也。臣虽违命,文不记楼,安得不拜手稽首,以歌陛下纳忠款而敛兴造,息元元于市乡。乃为歌曰:天运循环,百物祯颁。真人立命,四海咸安。臣歌圣德,齿豁鬓斑。亿万斯年,君寿南山。
明翰林大学士、开国文臣之首——宋濂《阅江楼记》: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