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庆宫公园全景
在人们街谈巷议之中, 杨玉环和李隆基定情的地方就在骊山的长生殿,其实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应该是兴庆宫的沉香亭。
天保初年的一个春天,诗仙李白就是在这里遇见了风流天子李隆基和杨玉环。当时,杨玉环还不是杨贵妃,而是一个女道士的身份,在陪伴李隆基赏景观花。良辰美景、佳人在侧,宫廷上下都在,伶人们就准备用歌舞来助兴。问题来了,李隆基说“赏名花、对妃子,不能用旧词,”于是急召李白入宫作新词。李白正在喝酒,听诏就醉意阑珊地进宫作词,宫廷乐师李龟年作曲,就有了著名的《清平乐》三章: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意为看见云就想起了玉环的衣服,看见花就想起了玉环的容颜,春风吹拂过栏杆,牡丹花在露珠的滋润下更加的浓艳,她若不是在玉群山上才能看见的仙子,便是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的女神。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里李白用了两个典故。“巫山云雨”:他是用楚怀王当年梦遇巫山神女的故事。传说楚之先王游览高唐地区,十分疲倦就在白天小睡了一会,在梦中看见一个仙女说:“我是天帝的小女儿,听说你来游览此地,愿意给你当枕席。”先王临幸了她。临别她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汉宫飞燕”:用汉成帝后宫赵飞燕的故事来以古尊令,抬高杨玉环。赵飞燕原名宜生,是汉代著名的舞蹈家,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故人们称其为“飞燕”。
赵飞燕小时家里很苦,出生后便被父母丢弃,三天后仍然活着,父母也觉得奇怪,就开始哺育她。稍大后,父母相继去世,她便同妹妹一同流落长安,沦为官婢,后被送入阳阿公主府,开始学习歌舞。她天赋极高,学得一手好琴艺,舞姿更是出众,一时名满长安。
汉成帝刘骛喜欢游乐,经常与富平候张放出外寻欢作乐,他在阳阿公主家见到赵飞燕后,大为欢喜,就召她入宫,封为婕妤
,极为宠爱,后又废了许皇后,立飞燕为后,赵飞燕之妹合德亦被立为昭仪,两姐妹专宠后宫,显赫一时。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说人面牡丹花交相辉映,君主带着微笑在欣赏,他的无限春愁最终都消逝在沉香亭北,人倚阑干的春风里。
据说李龟年在唱完《清平乐》三章之后,杨玉环手持玻璃宝盏就给李隆基斟了一杯葡萄酒,大概在两年之后,杨玉环就被正式册封为贵妃。相比之于沉香亭的其乐融融。
兴庆宫里有个地方叫龙池,李商隐写过一首诗《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说龙池这地方正在开宴会,装饰有云母的屏风敞开着宴会上羯鼓的声音急促高伉,淹没了其它乐声。然而李隆基是善于打羯鼓的,他暗示着李隆基的声音压倒一切。在宴罢归来之后的长夜里,薛王沉醉梦中,而寿王独自清醒,失眠了,为什么?这里面有原因,因为杨玉环原来就是他的妃子呀,这一切尽在不言中。今天一提到龙池,就会自热而然地想到这段故事。
其实,龙池早在武则天时期李隆基五兄弟就住在这儿,到了唐中宗李显时期,就有地仙说此地属真龙宝地,有天子之气。唐中宗李显闻听其言,就专门前往,结彩为楼船,令巨象踏之,结果还是没有镇住。后来李隆基继位后,龙池之地也见证了整个开元盛世。见证辉煌还有个地方就是勤政楼,它位于兴庆宫的西南方,传说与它相连的还有一座花萼相辉楼,后来这两座楼都扩建了,成为宫里面常举行大型宴会活动的地方。在这儿曾举办过最大型的一次活动,那就是“千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初五日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他是典型的处女座,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让全天下为自己过生日的皇帝。你想想当时这个盛况,杨玉环的《霓裳羽衣舞》、公孙大娘的《剑器舞》、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等都曾汇集这里。另外,这个宴会开放一些名额让宫外的老百姓参加,真是要达到普天同庆。今在当地何家村遗宝里,还保存着一件曾经出土的珍贵文物,就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这个舞马就是千秋宴上一个非常经典的节目,宴会上舞蹈最高潮的时候,马会跪在地上,衔起地上的酒杯,向皇帝敬酒祝寿。因为舞马还专门诞生了一个词牌,就叫《舞马词》,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张说曾经写过《舞马词》:“万玉朝宗凤扆(yi,古代的一种屏风),千金率领龙媒。眄鼓凝骄蹀躞,听歌弄影徘徊。天鹿遥征卫叔,日龙上借羲和。将共两骖争舞,来随八骏齐歌。彩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
唐朝是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夷。在人声鼎沸的人群中,除了达官贵人和后宫佳丽之外,还有一个身份特殊的人群,就是居住在长安的外国人,其中就有日本安倍氏的先祖阿倍仲麻吕,他是日本的皇族出身,后来作为遣唐使来到中国,因为热爱中国的文化,中国之风不肯离去,后来就改了名字叫晁衡,这人在中国生活了53年,公元770年离世,其享年72岁。和大诗人杜甫同年离世,和李白、王维都是非常好的朋友。他曾一次归国探亲之时,路上遇上了风浪,很多人都以为他不幸遇难了。当时李白听到后就很感叹,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题中“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友人的巨大悲痛和
真挚感情,使全诗笼罩着哀惋的气氛。首句点明人事,指出晁衡辞别帝京回国,暗点送
别盛况,抒发惜别深情。次句言舟绕三壶神山,暗寓晁衡东渡不归。“征帆一片”,写出
船如一片树叶,在湛蓝无垠的大海上,随风浪颠簸、隐现的情景,尤为传神。一个“绕”
字,写出船行的曲折不顺,暗示了晁卿的远行不归。后二句巧用比兴,写明月沉海、云
山同悲,表达了对晁衡无限怀念的深情。前一句以“明月”喻晁衡,见出晁衡品德的高
洁;并暗示其遇难,溺海身亡。后一句用拟人手法,写白云苍梧含“愁”,沉痛哀悼晁衡
的飘然仙去,寄托了作者的真情。此诗借景抒情,含蓄丰富,意境优美,感情真挚,亦有
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是一首寄哀情于物的悼亡诗。后来晁衡(阿倍仲麻吕)侥幸逃生,随船只又飘回了大唐长安,看到李白这首诗,倍感欣慰,于是也回敬了一首诗《望乡》:“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表达了阿倍仲麻吕的感激之情。他作为安南都护,可是个封疆大吏了,当时的重臣之一。阿倍仲麻吕不仅是诗写得好,还能当好官,更重要的是他是中日友谊真正的桥梁,是中日交流真正的代言人。后来在今天的兴庆公园里还建起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事物总是“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在天宝末年,李隆基的千秋大梦最终渔阳颦鼓震碎。相传他曾经一个人乘着月色,登上了勤政楼,旁边的梨园子弟就唱起《汾阴行》:“自从天子向秦关
,
玉辇金车不复还
。
珠帘羽扇长寂寞
,鼎湖龙髯安可攀
。
千龄人事一朝空
,
四海为家此路穷
。
豪雄意气今何在
,
坛场宫馆尽蒿蓬
。
路逢故老长叹息
,
世事回环不可测
。
昔时青楼对歌舞
,
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
,唯有年年秋雁飞
。
”李隆基一听就问“这是谁写的词啊?”旁边人答道“李峤”,李隆基赞叹不已,连声说“李峤真才子也!”不到一年光景,长安陷落,李隆基就奔逃蜀地,来到四川广元白卫岭这个地方,登高远眺。此地乃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西南,昭化镇西南五十里。即利州
白卫岭“在昭化县之南境,剑门相接, 有铺曰白卫铺。又《唐诗纪事》:唐明皇幸蜀登白卫岭,
览眺良久,歌李峤真诗”。当李隆基远眺之际,旁边的伶人们又触景生情地唱起《汾阴行》,李隆基再度感叹“李峤真才子也!”在场的高力士也流下了眼泪。后来长安光复,李隆基再返回这座兴庆宫,但已是物是人非,繁华已经不复存在。杨玉环和李龟年都不在身边了,唯有一些老弱亲信环顾自己。他常一人独自登楼远眺,却被周围的庶民百姓发现,大家异口同声都喊出“那是当年的太平天子”,不约而同跪地山呼“万岁!”后来李隆基又被软禁到了太极宫,不容许他与外界接触。致使这座兴庆宫就逐渐荒废了。
晚唐时期的诗人杜牧,他曾经路过兴庆宫勤政楼,已经是杂草丛生,苔藓遍地。有感于前朝千秋宴节的故事,提笔写下了《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在杜牧的笔下,千秋佳节已经只剩下一个空名,世上的承露丝囊(古称荷包)已经没有了,唯有苔藓在雨水的滋养下,肆意猖獗地生长,已经布满了铜铺首。
在唐朝之后,这座充满了诗歌何故事的兴庆宫就彻底荒废,成为一堆废墟。在一千多年后的1956年,上海的交通大学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內迁西安,就把校园选址在兴庆宫遗址以南这片地方。刚迁了一半就停止了,迁到西安的部分,就是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留在上海的又组建了上海交通大学。又在两年后的1958年西安市又决定修建兴庆公园,当时得到了西安市民的大力支持,大家伙同交通大学师生都积极义务地来参加修建。听说当下兴庆公园买门票时,西安交通大学师生还可以免票入园。后来这座公园就成为了西安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很多人生的第一张照片、第一次约会都是在这儿诞生的。这令李隆基当年根本没有料想到的是,他的这座兴庆宫居然千年以后,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又迎来了复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