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寒山寺夜景
晚晴名人俞樾书写的寒山寺《枫桥夜泊》诗碑

苏州寒山寺
吾《百花放坛》第二册中,“孤篇传千古”中记载了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名诗,因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也算不上名家,仅有《枫桥夜泊》千古绝唱选入《唐诗三百首》。孤篇名诗不仅影响了中国世世代代家喻户晓,而且还对许多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亚洲日本,其将此诗列入小学课本作教材。《枫桥夜泊》的受欢迎程度正如清末著名学者俞樾(yue,树荫)所言:“吴中寺院,不下千百区,而寒山寺以懿孙一诗,其名独脍炙于中国,抑且传诵于东瀛(ying,大海)。余寓吴久,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
唐贞观年间,名僧寒山、希迁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建寒山寺(原址有寺庙,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之后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7次遭到火毁,又多次在原址上重建,最后一次重建是清末光绪年间。之后又经多次修复和扩建,寒山寺如今成为江苏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到寒山寺游览的人,必定会到寒山寺的碑廊里一睹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碑高约3.5米,宽约1米),上面刻写着张继的诗作《枫桥夜泊》,这座石碑早已成为寒山寺一绝。据《寒山寺志》载:
《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徵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
因诗得名,名扬天下!寒山寺得以闻名海内外,必须得感谢唐代诗人张继。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大唐牛逼的诗人太多了,他们如同夜空中的星辰,熠熠生辉,遥不可及;犹如沙滩上的沙砾,不计其数,皆如珍珠。大唐是那个时代的超级大国,国力强盛,文治武功无与伦比,国际影响力独一无二,乃“天朝上国、物产丰盈“。生活在唐朝,不会写诗,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作为读书人的张继,诗文水平自然不会差。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充满了坎坷,一生并无青史留名之事迹。如果不是诗作《枫桥夜泊》偶然得以传世,我们今天压根就不会知道唐朝诗人还有一位叫“张继”的人。
《枫桥夜泊》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创作背景的详细情况已经不可考,诗人张继历经安史之乱,科举考试落榜,旅经夜宿寒山寺,夜不能寐,有感而发写下此诗,以客船夜泊者的角度,勾勒出了一副深秋孤寂的图景,字里行间隐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不曾想,此诗成为传世名作,寒山寺也因此诗逐渐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千古名寺。自《枫桥夜泊》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如今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一座建筑再恢弘气势,如果没有文化因素加持,必定会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一座建筑再朴实无华,倘若有文化的灵魂,那么必定会历久弥新,绵延不绝,这也就是当今的文化自信所在。
悉这首诗的原题叫做《夜泊枫江》,因为作者写这首诗时那座桥名为“封桥”,并非“枫桥”。出乎原作者意料的是,这首羁旅诗影响竟如此深远,后人直接将“封桥”改名为“枫桥”。宋朝以后便用《枫桥夜泊》作为诗名,将这首诗收录到各类诗集之中了。
熟知在日本流行的唐诗很多,日本人知晓唐朝诗人也不少,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为什么日本人对《枫桥夜泊》青睐有加,爱不释手呢?因为《枫桥夜泊》写到了日本人的心窝里,触摸到了所有人内心柔弱的地方,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仿佛是好东西,不分国界,大家都喜欢。《枫桥夜泊》是一首羁旅诗,全诗不谈“愁滋味”,读后尽是丝丝哀愁涌心头。枫桥、残月、乌啼、寒霜、渔火、孤舟、夜半、钟声尽是“物哀”的意境,幽怨之情苦堪言,一切尽在不言中,不为说愁而写愁,娓娓道尽愁滋味,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境界,也是日本美学最推崇的“物哀”境界。《枫桥夜泊》问世在日本广为传诵以后,凡是到中国的日本人,无不对寒山寺心生向往,尤其是从清朝开始,慕名到寒山寺的日本人逐渐增多,不少日本人还会将《枫桥夜泊》的诗碑拓片作为留念。
1930年,日本人还索性在本土青梅市,仿照姑苏城的寒山寺建造了一座日版的寒山寺,也用石碑刻了《枫桥夜泊》诗。1937年11月19日,苏州全城被日军占领,大批的侵华日军争先恐后赶往寒山寺读诗留影,纷纷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甲级战犯松井石根即刻带领一队人马来苏州城外寒山寺,在《枫桥夜泊》诗碑(俞樾)旁合影拍照。由此打破了寒山寺的“悠悠钟声”和优美意境。他们在寒山寺的《枫桥夜泊》石碑前诵读着中国的千古佳作,一副文质彬彬的“文明人”模样。转身却露出强盗嘴脸,日本随军记者小侯行男的《随军记者见闻录》里赤裸裸地宣称:“我们跑到了著名的寒山寺看了看,把寺中挂着的古画摘了下来。因为只要是寒山寺的宝物,都可卖个好价钱。”日军侵占苏州时期,寒山寺殿堂房舍曾一度沦为日军仓库马厩。寒山寺外的苏州城早已是人间地狱,日军在苏州城内撕下文明的伪装,野蛮屠杀,烧杀抢掠淫,无恶不作。由此打起苏州寒山寺的强盗主意,日军战犯把他和寒山寺诗石碑合照影寄给日本天皇,天皇视之非常激动,言要一睹诗碑真容将是一件无比快意的事,立即回信说,能不能把《枫桥夜泊》石碑运到日本。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寒山、拾得两位大师在日本影响深远。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对张继的《枫桥夜泊》非常着迷,日本天皇对俞樾手书的《枫桥夜泊》碑文更是垂涎三尺。为了获得这碑,他们苦心积虑、挖空心思,制定了一个“天衣计划”,寓意为天衣无缝,实际行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之计。准备在日本大阪举行世界博览会,借此名义,名正言顺就把诗石碑运到日本展览,后复制一个假石碑归还中国。
苏州寒山寺静如法师,早已洞察到日本人觊觎(jiyu,希望得到不应该得的东西)这块《枫桥夜泊》诗碑的狼子野心,他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请著名的石刻大师钱荣初,以二十根金条作工钱,希望钱老先生仿刻一个假诗石碑,钱荣初立刻答应了,但金条全部退回,说这是拯救国宝,分文不收。钱老先生用了两天两夜,夜以继日,立即复制刻出一块一模一样的《枫桥夜泊》诗碑。就在此时,汪精卫政府的行政院长大汉奸梁鸿志发现了这个秘密,派人劫下了这块仿制品诗石碑现在还放在南江总统府内。打算来到苏州寒山寺把这块真碑送给日本人。在静如法师心急如焚,国宝难存之关键时刻,恰寒山寺门口发生了一场意外,一起惊人的命案,吓住了梁鸿志,也吓住了日本人。雕刻大师钱荣初暴毙在寒山寺门口,口袋里还装有用鲜血写下的遗书:“刻碑,亵碑者死!吾忘祖训,合遭横事。”头号战犯松井石根这个中国通,被吓得一身冷汗,在查得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发现了《枫桥夜泊》诗碑真有千年诡异的诅咒,并信以为真。他越想越怕,既怕诅咒降临在自己头上,又怕会祸及到裕仁天皇陛下。于是将自己查阅的资料火速去信报告给日本裕仁天皇,天皇因之就下令作罢。
《枫桥夜泊》诗碑千年以来一直就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唐武宗非常喜爱《枫桥夜泊》,特意命人制作了《枫桥夜泊》诗碑,还戏言死后要与此诗碑合葬。怎料唐武宗不久之后便驾崩了,时人按照唐武宗的遗言,这块《枫桥夜泊》诗碑便与其合葬,就此再无人看到过这第一块诗碑。继唐武宗之后,北宋大学士王珪手书了块《枫桥夜泊》碑文,据说事成后王大学士便诸事不顺,不久之后告别了人世。
又待到明朝,大学者文徵明有感于前人诗碑的残缺,提笔手书了《枫桥夜泊》诗碑,诗碑铸成后不久,文徵明竟也染病离世。到了晚清,寒山寺历经战乱诗碑破损,当时江苏官员恳请大学者俞樾手书《枫桥夜泊》诗碑,俞樾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应允了,不想半个多月后俞先生也与世长辞。没想到《枫桥夜泊》的诅咒,甚至延续到了抗战胜利以后。民国张继是与唐代诗人张继同名的著名政治家,张继先生受托又提笔书写《枫桥夜泊》碑文,以完善寒山寺之内涵。
本以为相隔千年后的两位同名学者,能共同谱写一段佳话,没想到书成后的第二天这位张继先生便心脏病突发离世。
前世之师,后世慎言,把上千年的历史拉凑一起,总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来就是传说,神乎其神,言他们都是题写过《枫桥夜泊》诗碑没多久就神秘地去世了。钱荣初大师刚写完诗石碑就突然一死,更印证了千年诅咒之灵,真是活报眼前啊!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尽管《枫桥夜泊》“祥瑞”的隐藏属性令人扑朔迷离、惴惴不安,但这首诗却在抗战期间为保卫中国文物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围绕国宝诗碑,国人与之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诡谲离奇之事彰示了爱国之心,促国人以敌人诡谲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大大弘扬了国人正义之举,灭了日本鬼子之狂威。
其实鲜人知的故事背后,却藏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寒山寺门口暴毙而亡的并非石刻大师钱荣初,而是爱国义士钱达飞。钱达飞义士与钱荣初先生体型相似,钱达飞曾在日本留学多年,当他识破了日本人的阴谋诡计后,又看到静如法师与钱荣初先生因计划泄露而焦虑不安,为护国宝便谎称自己身患重疾将不久于人事,并提出和实施了这个瞒天过海的计划,自己舍身取义,用血书吓坏日本人。要求钱荣初从此隐姓埋名到处避难,钱荣初根本就不愿意他顶己赴死,钱达非执意要以行将死亡之躯,来拯救这件国宝,这样死也值得。钱荣初听后非常感动,由于当下国难危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人生知己钱达飞慷慨赴死。
在这场夺碑、护碑的壮举中,静如法师、钱荣初、钱达飞为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精神,千方百计以至于舍身赴死,在日寇面前守护住了国宝,他们这种决绝的勇气,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真正珍宝。《枫桥夜泊》诗碑也更进一步彰示了:诗人的孤寂,帝王的执著,文人的传承,义士的决绝。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与历史相伴同行,共同谱写出一个个的传奇。历史锻造文化,锤炼出中国文化无限蓬勃生机。所以每当读到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脑海里就浮现出诗石碑的故事,内心都会充满着无尽的温情与敬意。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