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4.5三角形的中位线

4.5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分析
(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现状,本节课确定以下目标:
(二)重点和难点:
思想来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因此确立本节教学
四、教学过程
五、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对比归纳,建构概念
在对比中引入概念:
(三)合情推理,大胆猜想
提出猜想:
(四)演绎助阵,证明定理
思路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证明:延长DE到F,使EF=DE,连结CF.
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方法较多,因为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这里只选用了一种学生比较熟悉的直接证法
进一步认识定理(三种语言的转换)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几何语言表述定理
∴DEBC ;
一个条件:DE
是ΔABC
两个结论: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作用:在已知两边中点的条件下,证明线段的平行关系及线段的倍分关系.
今后证明两直线平行的基本思路:
(1)由角的关系证明平行;(2)由特殊点(中点)证明平行
(五)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练习2:如图,D、E、F
(1)若∠AED=30°,则 ∠ C=_____°;
(2)若EF=5cm,则AB=
(3)若M、N分别是BD、BF的中点,AC=10cm , 则MN=__cm;
(4)在ABC 中,添加一个条件______,使DE=EF
问题4: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有什么关系?
例题
证法一:联结
AC.
证法二:连结
AC、BD.
继续运行程序可以看到,把等量关系改为平行关系,证明过程完全相同。
本例题选自课本,证法一与课本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连辅助线。
这里增加的证法二,是让学生知道单独使用定理的两个结论同样可以达到目
的。
课堂小结
1.中位线定理在同一条件下有两个结论,一是表明
位置关系,一是表明数量关系,应用时要根据需要而选择。
2.在应用中位线解四边形问题时,关键是作辅助线,
构造含有中位线的三角形。
3.
布置作业 1.作业本 基础练习部分
2.课本P100作业题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