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海门老街

分类: 其他与桥有关无关的介绍 |
利用出差的机会去了趟台州
看了一下椒江区的海门老街
新装修过 感觉一般
据史料记载,这条‘海门老街几乎浓缩了海门几百年的历史。
明洪武年(1387),明朝大将汤和拆黄岩县城墙石料筑海门卫城,高二丈五尺,周围五里三十步。城有五门:东曰晏清,西曰宁远,南曰德风,大北曰临江,小北曰静波。临江门即今中山东路之城门头。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朝廷设浙江海关分关于葭沚;咸丰二年(1852),海关迁至临江门吊桥头外,俗称“台大关”。
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海门港正式立埠通商后,此处街道日趋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盛极一时。
海门老街现存建筑多为清末民初所建。此街南接中山东路,北至江滨路,原街全长470米,今留有225米长、宽约为6米至8米不等,南北走向,石板路面。南端为吊桥头,系繁华街口;北端有杨府庙,庙北原有牌楼,上书“海门关”三个大字。
这条浓缩了一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海门老街,保留了不同时期的风格。据说,旧时老海门人来到上海谋生,致富后重回海门,按旧上海的模式,建起了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加上街道生意兴隆,“小上海”由此得名。故老街南北风格不同,北面多为欧式建筑,南面先有明清建筑,后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新中国后又加入了文革的色彩,使老街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修旧如旧,保留历史原貌
从2001年春始,台州市椒江区政府对老街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如何保护,他们先后到北京、上海、杭州等老街区考察,确定了“经营性保护和保护性经营相结合”的原则。请来了对古建有专门研究的上海同济大学常青教授策划,他带着二三十名硕士生、博士生进驻老街,像照看“百岁老人”一样,将它进行了细致的体检,最后开出了“修旧如旧”的处方。
这是一个与其他古建修复不同的“处方”,为了图方便,许多地方将原址推倒重建,然后利用切割机的高温对木板烘烤,进行“做旧”,尽管外貌酷是老街,但没有了古色古香的韵味。而“修旧如旧”的难度就是,拆下后的每一根木料、装饰物除需更换外,每一处都要按原样装上,难度与成本很高。
前一篇:亚美尼亚埃里温pushkin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