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iddle/a57538b1xc9c72ca24f22&690
夏去秋又来,不经意间已是中秋。中秋夜,极目遥遥眺望,那幽深的苍穹,惟一轮明月高悬在天空,皎皎的月光,幽幽的清辉铺洒广袤的大地,徐徐的夜风,夹杂着浓浓的秋意,扑面袭来,思绪万千......
品读月色,如饮一杯清茶,袅袅四溢,沁人心脾;又似一泓清泉,低吟浅唱,流入心田。身置此境,独赏明月,让我疲惫的心得到一份安抚和慰藉。掬一捧月光,放在手里,收进心里,感觉那一丝丝清凉溢满全身!
打开记忆的长河,发现咏月、诵月的文人墨客浩若烟海。在他们一篇篇优美凄婉的诗词曲赋中,把中秋月描述的那样鲜活动人,尤显亲切、生动,如陈年老酒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儿时的中秋节,是在乡村中度过。每当中秋之夜,月光柔柔地洒向大地,洒向那星星点点的温馨弥漫的万家灯火,田野、村庄如梦一般安详。在自家的院落里,虽有亲人围聚在小桌旁,就着芳香的土地,赏着明亮的月色,倾述亲情。但是,能否吃到一块香甜可口的月饼,也成了一种期盼和奢望。儿时见识少。每当那中秋月升上夜空,好奇的童心驱使我追着月亮满地跑,总想鉴证长辈们讲述的吴刚、嫦娥、桂树和玉兔千年不老的故事。觉得月儿,是那样的哀伤、凄迷、动人、神秘。“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正是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的真实写照。
长大后,为了求学和工作客走他乡,一直远离亲人和故乡,几乎每一个中秋佳节都不能与亲人一起度过。虽有时间,但经济窘迫时的中秋节,总觉得“月是乡故乡明”,如杜甫般感物思怀,有时也“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如李白般失落而忧伤,独自寻乐,聊以慰藉孤独的心。他乡仰望明月,才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
经济好转,但时间紧缺时的中秋节,花式精美,口味品种繁多的月饼应有尽有,食之咀嚼已无儿时之味,儿时的那种合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情景又萦绕心头化成期盼和奢想。才更加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懂得理解他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来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深情;懂得理解他用那轮明月来寄托心中的美好向往,祈望家人幸福安康的情怀。
往昔恍然,又身置于月光下,仰望那轮圆月,月儿历千古不改行色,亘古不变地朗照,令我欣悦的情愫蔓延于夜空。如今,国家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喜逢盛世,有了法定中秋节假日。不但有经济基础,而且有时间支撑,只要你愿意,就能和亲人相聚在故乡品着茗,吃着月饼、瓜果,赏着中秋明月,因此,困扰心头的思乡,思亲之苦就荡然无存,自然也没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般对远方亲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思绪翻腾,心潮澎湃,一丝颤动震过心灵。不同的岁月,不同的心境,对月抒怀,感触截然不同。其实,漫漫人生中,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悬着一轮明月。当境遇波折、悲伤无奈时,它便照亮旅途,慰藉我们疲倦孤独的心灵,激励并指引我们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行。
几许期待,几多感慨,就让我们静守中秋月的明朗,感悟人生的美丽,珍惜亲情的温暖,享受美好的生活时光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