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前儿童音乐】第四章 幼儿园韵律活动第二节 幼儿园韵律活动的基本类型

(2014-10-17 10:05:39)
标签:

教育

育儿

分类: 儿童音乐学教育

第四章 幼儿园韵律活动 >> 第二节 幼儿园韵律活动的基本类型

一、律动及其组合 

 

(一)律动

 

指在音乐伴奏下的韵律动作,可以分为基本动作、模仿动作、舞蹈动作。

 

所谓基本动作,是指儿童模仿特定事物的外在形态和运动状况所做的身体动作。如走、跑、跳、拍手、点头、屈膝、晃手等。所谓模仿动作,是指儿童模仿特定事物的外在形态和运动状况所做的身体动作,比如动物的动作当中的鸟飞、兔跳等,自然现象中的花开、风吹、下雨等。所谓舞蹈动作,是指经过多年的文化积淀、已经基本程式化的艺术表演性动作。如小碎步、小跑步、跑马步、秧歌十字步等等。

 

(二)律动组合

 

主要有一下三种:

 

1.身体节奏动作组合

 

这是指最基本的身体动作的组合。如击掌、跺脚、拍腿、捻指等身体动作组合,其动作没有特别的意义,注重的是动作的节奏性。

 

2.模仿动作组合

 

这是以模仿动作为主的韵律动作组合。如小树苗睡着→醒来→生长成大树→开花、结果。既注重模仿动作的组织结构,更注重对模仿对象的表现。

 

3.舞蹈动作组合

 

这是指以舞蹈动作呢为主的韵律动作组合。他比较注重动作的组织和结构,可以有表现简单情节的表演舞组合,也可有结构较自由、松散的自娱舞组合和以队形变化,舞伴间交流为主的集体舞组合。

 

二、舞蹈及其表现形式 

 

1.集体舞

 

2.邀请舞

 

3.双人舞

 

4.表演舞

 

5.独舞

 

6.自编舞(自娱舞)

 

三、音乐游戏及其种类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韵律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游戏和音乐的相互关系上。在音乐游戏中,音乐和游戏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指挥、促进和制约着游戏活动,而游戏动作又能帮助幼儿更具体形象的感受和理解音乐,获得一定的情绪情感体验。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韵律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游戏和音乐的相互关系上。在音乐游戏中,音乐和游戏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指挥、促进和制约着游戏活动,而游戏动作又能帮助儿童更具体、形象地感受和理解音乐,获得一定的情绪情感体验。因此,音乐游戏是深受儿童喜欢的一种音乐活动。

音乐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同时也是以发展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游戏活动。它具有突出的教育作用,集中体现了音乐的艺术性、技能性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之间的对立统一。它把丰富的教育要求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使孩子们在乐此不疲的游戏和玩耍中既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同时,在愉快而自由的游戏活动中,儿童还获得了更多的积极情绪情感的享受和体验,进一步促进了儿童对音乐活动的稳定兴趣及积极、主动个性的形成。

音乐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分类方式也各不相同。根据目前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的实践,可以大致作以下归类:

 

(一)从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

1.有主题的音乐游戏

一般有一定的内容或情节的构思,有一定的角色。儿童在音乐游戏中根据游戏中的角色模仿一定的形象,完成一定的动作。

找朋友(游戏)

第邀请者伸出一个手指头,边唱第一段歌曲边去邀请一个好朋友。唱到“来来来好朋友”这句时,找到朋友并与朋友握手、站好。

老师说“叮咚”,电梯到了二楼了。所有邀请者伸出两个手指头,边唱到第二段歌曲边去邀请一个好朋友。唱到“来来来好朋友”这句时,找到朋友并与朋友握手,站好。

老师说“叮咚”,电梯到了三楼了。所有邀请者伸出三个手指头,边唱到第三段歌曲边去邀请一个好朋友。唱到“来来来好朋友”这句时,找到朋友并与朋友握手,站好。

老师说“叮咚”,电梯到了四楼了。四楼住着一只大猫,它肚子正饿着想找老鼠吃呢,你们可得小心点。所有邀请者伸出四个手指头,轻轻唱着第四段歌曲,密切关注大猫的动向。当唱完“停停停猫在哪”时,老师大唱一声“喵”,所有小朋友快速跑回自己的座位,表示逃回家了。 

2.无主题的音乐游戏

一般没有一定的情节构思,只是随音乐做动作,相当于律动或律动组合,但这种动作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即含有游戏的规则。

 

(二)从游戏的形式来分

 

1.歌舞游戏

 

一般是在歌曲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按照歌词、节奏、乐句和乐段的结构做动作并进行游戏。游戏的规则通常定在歌曲的结束处。这类游戏与有主题的音乐游戏有所不同,它可以有较明显的游戏主题、内容,也可以没有专门表现情节和角色的音乐,相对的比较侧重于儿童的创造性动作表现。

 

如歌曲《袋鼠》设计成音乐游戏,主要侧重于引导儿童表现袋鼠妈妈和小袋鼠怎样相亲相爱,可以启发儿童做不同的动作来表现。

《十个小矮人》游戏设计

第一遍音乐

(1)全班幼儿围成一个大圈,请一个幼儿进圈内点小矮人。

(2)前奏后幼儿集体唱歌曲,点小矮人的小朋友在第一个数字的拍点上拍一下被点到的小朋友的头,被点到的小朋友下蹲表示小矮人。

第二遍音乐

(1)前奏时被点到的十个小矮人迅速进入内圈,外圈小朋友整理一下队形。

(2)第一、三、五、七小节,里圈小朋友蹲着朝逆时针方向走,外圈小朋友双手高举朝顺时针方向走。

(3)第二、四、六、八小节,里圈小朋友双手高举朝逆时针方向走,外圈小朋友蹲着朝顺时针方向走。

 

2.表演游戏

是按专门设计、组织的不同音乐来做动作或变化动作而进行的游戏。从游戏内容上看,一般有一定的情节和角色;从游戏形式上来看,带有较强的表演性。比如音乐游戏《熊与石头人》。

整个音乐由三部分组成——主题歌曲、“熊走”的音乐和“小朋友跳舞”的音乐。在玩此游戏时,儿童根据音乐所展示的情节和内容进行表演:第一部分,由儿童边唱歌曲边按词意用动作自由表演;第二部分,由扮演“熊”这一角色的儿童(或教师)按音乐节奏走出来,而扮演小朋友的儿童则自由摆放造型,但不能动,一“动”就被“熊”发现(“吃掉”),必须退出游戏;第三部分,舞曲音乐响起,未被“熊”发现的小朋友自由地随音乐跳舞。游戏依此反复进行。在这种表演游戏的进行过程中,有时教师为了突出儿童的表演动作与音乐性质、节奏和结构的一致,可以灵活随机地改变音乐的顺序,如小朋友正在跳舞的时候,突然插入“熊走来”的音乐等,以增加儿童的音乐与动作表演的一致性,以及增强游戏的情趣性。

3.听辨反应游戏

比较侧重于对音乐和声音的分辨、判断能力的要求,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乐句等的分辨能力。它一般没有固定的游戏情节或内容,以对音乐要素的反应和理解为主。如: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歌唱》要求分辨的是乐器的声音。

小年龄幼儿听辩能力还处于启蒙阶段,因此老师弹奏的高低音区别要明显,便于幼儿听辩区分,用动作表现。初次游戏中老师可以在钢琴上表现高低音,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后期还可以运用乐器的不同音色让幼儿听辩。例如,沙球——高个子走路;木鱼——矮个子走路等,使游戏具有挑战性、延续性,增强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和能力。乐器和动作的匹配可由幼儿自主决定。游戏的帽子可与孩子们一起制作,在行业内家游戏趣味性。

例如:

《高个子和矮个子》的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感知明显的高音和低音,并将听到的用动作表现,体验与好朋友一起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对高和矮的概念有一定的认知经验

2.纸做的高高的帽子和平顶的帽子

3.钢琴

三、活动过程

(一)找朋友

T:你有没有好朋友?你的好朋友是谁?请你介绍你的三个好朋友。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三位好朋友。)

T:三位好朋友是一样高吗?谁高谁矮?我们来帮他们排排队。

(请幼儿按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T:总结:原来有的朋友高,有的朋友矮,是不一样的。

(二)高个子朋友和矮个子朋友

1.集体游戏

T:有一个高个子和一个矮个子想和我们交朋友,他们藏在音乐里,我们把他们找出来。

(老师在钢琴上的高低音区弹奏和弦,区分两个音区分别代表的绝世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

T:高个子怎么走路?矮个子怎么走路?

(鼓励幼儿分别为高矮个子配上动作。)

T:我们一起来喝高个子、矮个子做游戏,听一听是谁出来走路。

(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听到高音踮脚走路,听到低音身体略蹲下去走路。)

2.分角色游戏

T:这里有两顶帽子,有什么不同?高个子戴哪顶?矮个子戴哪顶?

(出示纸做的高高的帽子和平顶的帽子,区分不同,了解高个子戴高帽子,矮个子戴平顶帽。)

T:请一个高个子和一个矮个子戴着帽子做游戏,听到高音谁出来逛逛?听到低音谁出来走走?

(请两名能力稍强的幼儿分别带上不同的帽子,听音走路,听到高音高个子走,听到低音矮个子走,让全体幼儿熟悉明白游戏规则。)

T:我们和朋友一起来做游戏,想好你想扮演谁?悬拟喜欢的帽子,听着音乐走路。

(集体幼儿戴帽子,分角色听音乐做游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