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的开合与呼应

书法章法之始,先铺张文字内容,占据作品空间,展现立意内容,然后逐渐充实其层次,修正其形象,使结构完整而内容充实,因而见神韵、见意境,这是作书程序上的开合。书法章法如拳击,手足要放得开,收得拢,立得稳重,起得轻捷,往复连环,离合相扣,才横去竖来,应接自如,立于不败。草书作品,从整体看,放开笔法,使它纵横得势,形在字里,气透纸外,可以说是开,开到将散,也就是说,放到不能再放,即将字的结尾处在一定程序上收回,折而向里,如翔龙回首,意在返顾,那势就聚拢字中,不至散逸。假使有合无开,作品必拘谨少势,开而不合,又难免散漫,失去凝聚力。由此,也可看出,开合与呼应,看似不同,实则都由同一境界中生出,在行书、草书方面尤其如此。开合是作品的可视形象,呼应则是通过它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效果。所以也可以说,呼应来源于开合,体现在顾盼。而线条之间的顾盼呼应,也正是作品的情所从来,意所由此,是体现作品内含的窗户,因而开合呼应,不仅是构图形式上的需要,而且是作品精神的基石之一。把握了开合呼应之道,也就把握了通向作品神情意态之门的钥匙。
呼应有字与字的呼应,也有行与行的呼应;有开头与结尾的呼应,也有正文与落款的呼应。这些呼应从笔法技巧上看,有静态上方圆、曲直、粗细、藏露、正斜的呼应;有动态上轻重、缓急,提按、顿挫、收放的呼应。有用墨技巧上浓淡、枯润,黑白、晦明的呼应。有结体上大小、高低、主宾、正倚、疏密、修短、险平的呼应。有章法布局上参差错落、动静虚实、抑扬顿挫、收放擫拓的呼应。有章法上两个相同的局部,(包括空间)经过人为的强调,产生的“对角呼应”“并头呼应”“盘曲呼应”“留红呼应”等,刚柔相济、起伏跌宕,变幻无穷。这些开合呼应是在笔势往来中实现的。所谓笔势,是使毛笔在点画运动中产生的势能。上一笔收笔时产生的势能,正好为下一笔落笔所利用,这样两笔之间便产生了呼应。笔势在一幅业已完成的作品中,痕迹并不显露,但可想象出来,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名家高手善于利用这种势能,有意制造和加强这种势能,一气呵成地写完作品,使字与字之间充满了有形(看得见的“牵丝”)与无形(笔断意连)的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