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与书法艺术势与力的融合及统一

评价一部好的舞蹈或书法作品,人们经常感叹于它的“大气磅礴”和“干净利落”,因为这些作品都做到了“势”与“力”的完美融合,舞蹈和书法艺术呈现的过程就是其中“势”与“力”迸发与延伸的过程。“势”在书法中主要指书体中往来运动的趋势,它使一笔一划的松散形体变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形式的联系中形成了互相推挽起伏的张力,使书法冲破静态的空间,真正地“龙飞凤舞”起来。而舞蹈也注重以表现韵律、节奏、力量的动势之美,它的“势”体现于静。
舞蹈讲求气势,书法讲究气韵,舞蹈的表现讲求整套动作的整体性,书法的呈现讲究整幅作品一气呵成。几千年前,中国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和怀素就深知舞蹈与书法的“势”与“力”的融合之道。杜甫曾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中写道:“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贴,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而“圆而能转,字字合节,同《桑林》之舞也”则是对怀素的草书的描写。
舞蹈与书法,同为视觉、造型和传情艺术。舞蹈之于书法,正如舞台之于宣纸、身体之于毛笔、舞蹈动作之于书法章法,舞者在舞台上舞动,毛笔在宣纸上游走。对舞蹈动作和书法字形而言,它们都注重动与静的平衡和势与力的融合,而在舞蹈动作之外,舞蹈艺术是舞美、音乐、灯光、道具等诸多构成因素的和谐共同体,缺乏音乐、灯光、服装、道具的烘托映衬,舞蹈只是人体的动作的排列组合,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在书法字形之外,书法艺术是文字、诗歌、对联、篆刻等诸多组成元素的和谐统一体,没有文字、诗歌、对联、篆刻的丰富内涵,书法只是中国文字的排列组合,也没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可言。
也正因为这种内在的和谐统一,舞蹈和书法甚至还可以在一个舞台上同时呈现,并让我们叹服它们的和谐美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张艺谋等导演团队将中国民族舞蹈、中国书法、中国水墨画等中国元素完美结合,将它们的舞蹈与书法艺术的共通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造出一幅动人心弦的史诗般的画卷,以人为笔,尽情挥墨,那种和谐情境,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