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新入园幼儿情绪焦虑的行动研究结题报告
(2013-03-11 12:18:00)缓解新入园幼儿情绪焦虑的行动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人面临或预见到某种现实威胁和危险时,会出现焦燥不安、紧张和恐惧。学前幼儿入园时的分离性焦虑是幼儿离开自己的亲人时对陌生环境产生的一种焦虑不安。当幼儿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人和家庭,就会感到失去了感情的依托,感到不安全,面对着不熟悉的、不理解的新环境,他就会产生分离性焦虑。因此,我们提出了“缓解新生幼儿入园焦虑的策略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各种有效地活动来缓解新生幼儿入园焦虑情绪。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环境创设、积极活动、丰富游戏等途径,让幼儿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在游戏活动中,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尽快的缓解入园焦虑,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关键词:
幼儿
三、教育策略与方法
通过开学前的家访活动,的确能让老师更好的了解幼儿和幼儿家庭;能让孩子对老师消除陌生感;能让家长正面了解幼儿园和幼儿教育。从而为缓解了幼儿入园前对幼儿园的恐惧和不安的情绪焦虑,并未课题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温馨、舒服的幼儿园环境是隐性教育。它能够很好的与幼儿发生无声对话,起到积极地教育作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关环境的创设和作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为了缓解幼儿入园的情绪焦虑,幼儿园也特别重视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幼儿一整夜都沉浸在妈妈呵护中,幸福安详的熟睡,早晨突然间要离开妈妈和亲人的怀抱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他竭力反抗。晨检老师作为幼儿早上入园时间接触第一位老师,首先要给幼儿创造一个温暖,安全的怀抱尤为重要,让他在妈妈那里得到的安全感得以延续,晨检教师真诚的笑容是迎接幼儿的第一个礼物,是接触幼儿的工具,甜美、慈爱的笑容,爱怜的眼神会拉近和幼儿的距离,会让幼儿感受到你知道他所面临的困境,用真诚的微笑打开幼儿心灵的一扇窗。
晨检接待是幼儿礼仪礼貌培养的重要环境,当老师面带笑容向每位孩子送去“小朋友好”、“宝贝好”“宝宝好”“XX早上好”的时候,有一部分孩子能在家长的鼓励下回应,部分家长以点头示意,还有部分家长和幼儿绯红着脸无任何表示,有的幼儿还会跑过来与老师拥抱亲吻以表示对我的喜欢。
给孩子一个亲切的问候、热切的鼓励、由衷的赞扬,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能帮助幼儿树立面对陌生环境的勇气,让他们增强自信。如幼儿边走边哭,老师都可以说“你昨天表现可好了,今天也会表现好,是吗?”“昨天老师奖励你小红花了,今天也能得一朵,加油!”“男子汉,自己走,不哭”“你今天可真帅,不哭就更帅了”“小美女,流眼泪就不漂亮了,不哭,要坚强”;父母抱在怀里的,可以说“今天早上宝宝要自己进教室,才是爸爸妈妈的乖宝宝”“我昨天就告诉妈妈你在幼儿园表现可好了,今天也一定表现得好,对不对?”“昨天妈妈说你上幼儿园学到好多本领,可棒了,今天也很棒,可以自己进教室了”“老师昨天都表扬你很棒的,不让爸爸妈妈抱,给你发红花了,今天自己走,在争取的一朵” “老师都在教室等你呢” ;对那些自己走进院子的小朋友要多加表扬,用他们的行为和老师的语言激发其他幼儿向他学习,可以说“哇,你走路的样像小解放军,真有劲”“今天自己走的样子很可爱哦!”“不让妈妈抱的孩子可真棒!”“你是个坚强,勇敢地小宝宝”“今天自己走的,我会告诉你的老师,下午奖励你小红花”“你看这几个小朋友都向你学习呢”……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拉近幼儿和鼓励幼儿自愿入园的情绪。语言的交流是建立在你对幼儿在园表现的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到有的放矢。
其实晨检中不免会遇到嚎嚎大哭,连蹦带跳撒泼的幼儿,即便是黔驴技穷,依旧哭声不断。针对这些情况可用以下几种方式试一试
注意力转移法。 告诉幼儿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来转移注意力,比如告诉他活动室里小朋友在看动画片、做游戏、玩玩具。
真诚劝诫法:要让孩子了解哭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爸爸妈妈已经离开幼儿园了,下午下班来接你这一事实,并在孩子哭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要用实际行动来告诉他如果他用哭来作为表达方式别人就不知道他到底有什么需要也就没办法帮助他。
合理宣泄法。哭是孩子宣泄消极情绪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哭泣降低了大脑中引起悲伤情绪的生化物质的含量,减轻了孩子心中的不快和痛苦,它是孩子的一种心理安全阀,所以该哭时就让孩子哭。
情感诉说法:教师装出难过哭泣的神情和幼儿的情绪产生共鸣,让幼儿顿时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同时也会因为你的举动感到惊讶,停下哭闹,进而趁机向他诉说不高兴和难过的原因,让他当你的倾听者,然后让他告诉你他为什么而哭,进行引导。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首先做到老师之间教育的一致性:坚决动嘴不动手。老师可以多提醒他,可以坐在旁边看着他,但是,坚决不会喂他,并多次提醒孩子将碗里的饭吃完,当他吃了几口时就表扬他:“你吃得真好、真快”。听到老师表扬他,孩子就来了精神,大口大口的三两下,就吃完了。这样几次过后,慢慢这类孩子的进餐就容易多了。
为了能让孩子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尽快的爱上幼儿园、尽快的缓解入园焦虑。为次我们一方面通过跟踪个别幼儿,在各班级开展个案研究;另一方面还结合主题教学,设计了各种有意思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帮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喜欢同伴、喜欢老师、加快幼儿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性,缓解入园的情绪焦虑。
案例一:
师:“博博,老师领你和小朋友做游戏好吗?”他不支声,但并不闹。
这时老师便拉起他的小手,领着他去邀请几位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小朋友围成一个圆圈,老师先讲游戏规则,示范游戏动作,并观察博博的反应,他把头转向旁边,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音乐响起,游戏开始了,小朋友们玩得很高兴,但博博总是不愿意和小伙伴配合,老师暗示一个幼儿去和他合作进行游戏,他这才默默地与同伴一起玩游戏。经过几次这样的活动,博博感受到了与同伴游戏的快乐。他有了与同伴交流的经验,对他的社会性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几次这样的游戏后,老师发现他变得爱说话了,经常到老师跟前,分享一些“小秘密”,表情和动作非常可爱,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音乐活动:《我爱我的幼儿园》
班级:小一班
时间:2012年10月
一、活动目标:
1、反复感受歌曲,知道歌曲名称,初步了解内容,喜欢唱歌。
2、通过大带小的活动过程,体验活动的乐趣,萌发爱幼儿园的情感。
二、活动重点:知道歌曲名称,初步了解内容。
活动难点:了解歌曲的内容。
三、活动准备:
1、大班幼儿事先排练好表演和节奏乐。
2、表现歌曲内容的挂图一幅。
3、木偶娃娃一个。
四、活动过程:
1、大班幼儿扮演小动物(小鸭、小狗),听音乐表演小动物律动,在教师的带领下,启发小班幼儿边走边学小动物的叫声。
2、“我们跟着哥哥姐姐边走边学小鸭子叫,到幼儿园去玩喽!”表演大胆跟着做的幼儿。
3、观看哥哥姐姐做歌表演两遍,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
(1) 观看第一遍表演后问:哥哥姐姐在做什么?(唱歌、跳舞、做游戏)
(2) 观看第二遍表演前提示:哥哥姐姐在幼儿园唱歌、跳舞、做游戏,真快乐,我们边看他们的表演边给他们拍拍手吧!
4、感受歌曲的内容。
(1) 教师边演示木偶边演唱两遍歌曲。
我是中班的小朋友,我真喜欢我的幼儿园,我还会唱一首歌曲呢!名字就叫《我爱我的幼儿园》,你们听听,我们在幼儿园有些什么高兴的事。
(2) 欣赏哥哥姐姐表演。
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后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唱出相应的歌词。
谁爱我的幼儿园?(我爱我的幼儿园)幼儿园里什么多?(朋友多)哥哥姐姐在干什么?(又唱歌来又跳舞)大家一起怎么样?(真快乐)
(3) 教师边指点图片边唱。
(4) 哥哥姐姐演唱,并用节奏乐伴奏。
5、跟着大班幼儿表演,进一步理解内容,体验欢快的情绪。
(1) 在歌曲伴奏下,哥哥姐姐带幼儿随意做动作,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
(2) 跟随哥哥姐姐边唱边表演。
6、在《我爱我的幼儿园》的音乐伴奏下,哥哥姐姐带幼儿边唱边做动作欢快的走出活动室。
因此,克服新入园幼儿心理焦虑,建立个案分析,势在必行。这也是每个幼教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更有待于不断探索、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使每一个新入园幼儿都能顺利渡过入园关。
3、组织丰富的游戏活动,缓解幼儿的入园情绪焦虑
游戏名称 目标
《娃娃家 》 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在活动中感受游戏的快乐
《捉迷藏》 帮助孩子适应和父母的分离,感受游戏的快乐。
《变魔术》 被魔术表演吸引,产生接纳、佩服、喜欢老师、喜欢幼儿园的情感。
《请你照我这样做》 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喜欢和老师、同伴一起玩。
《手指游戏》 锻炼幼儿的手指灵活力,感受手指游戏的快乐,培养和同伴交往的能力。
《接送宝宝》 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父母对自己的情感。
《木偶表演》 稳定幼儿的情绪,又能理解各种进餐、游戏、午睡等集体规则
《玩具我爱你》 在拼拼搭搭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缓解分离焦虑。
《幼儿园的房子》 喜欢上幼儿园,喜欢幼儿园的一切。
《老鹰捉小鸡》 在游戏中感受老师像妈妈一样愿意保护自己,从而喜欢老师。
同时根据幼儿的喜好,在区域中布置一些如娃娃家、小超市、积木、毛绒玩具等。让游戏活动不仅能有力地支持孩子的心理调整与适应,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放松、快乐,能与同伴的交往积极有效。通过游戏顺利的开展,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游戏所带来的快乐,激发了更多的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中。加深了孩子对老师的依恋之情,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这是我们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
每当新生幼儿入园,幼儿情绪焦虑,也是家长最为焦虑的日子。为了更快地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我们幼儿园除做好幼儿方面工作外,还特别注重新生家长的情绪焦虑,从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出发,做好家园互动,达到携手共育的目的。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从关注家长的焦虑情绪出发,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新生入园时家长的情绪状态。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来看,50%的家长反映,幼儿入园后自己有些不适应,在描述自己的不适应表现时,大多数家长都使用了“担心”一词,即担心幼儿在幼儿园不适应,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担心”:一是关于幼儿自理能力方面,如在幼儿园是否吃好、喝好、睡好以及能否自己大小便的问题;二是关于幼儿交往能力方面,如能否与其他幼儿、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三是关于幼儿身体健康方面,如担心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容易传染感冒;四是关于幼儿认知、情感方面,如注意力是否集中,在幼儿园是否开心;五是担心教师是否有爱心,能否善待自己的孩子等。
正是因为这些“担心”才让家长的焦虑情绪日益外显,主要表现为:对幼儿的哭闹束手无策,犹豫不决;每天送幼儿上幼儿园,与幼儿分离时恋恋不舍,不断地与幼儿说“再见”;在与教师交流时反复询问;长时间地在教室门口或角落滞留等。
现代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在家中常出现六位成人面对一个宝宝的现象,由于父母在照顾教育宝宝问题上的经验限制,很多宝宝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他们往往对宝宝更加疼爱,造成对宝宝们过渡呵护。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请保姆来照顾自己宝宝的日常生活。一些保姆的育儿观念、方法比较陈旧,重养轻教,多以迁就娇惯孩子为主,生活上多以成人包办为主。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家长抱着孩子入园,在家吃饭穿衣都是保姆代替了所有的工作,孩子想要干什么只要家长能办到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因此造成孩子在园挑食、偏食情况严重,有时甚至不吃食物;作息时间混乱,如果你喂她她勉强吃一点,孩子有时任性、专横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这种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上幼儿园了,家长们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能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因为在幼儿园里所有的事家长代劳,作息时间也比较固定,在幼儿园里孩子需要分享和轮流使用某些物品,每个班级有两位老师,一位保育员,不可能象家中一样六、七个成人围着孩子一个人转。我的孩子能适应吗?家长们不停地问着自己。
在新生幼儿入园前,我们组织家长来参观幼儿园的内外部环境、学习环境、游戏环境和生活环境等,并在开学第一周,召集全体新生家长来园参加新生家长会,了解幼儿园各方面的情况。新生家长会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园长全面介绍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幼儿园配置和设施等;第二,教师从专业的角度介绍幼儿的入园焦虑及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让家长在了解的同时做好心理准备;第三,让家长了解园所的一餐两点、晨检和委托服药事宜;第四,班主任就开学初班级的工作与家长进行沟通。会后,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家长可参观园所及幼儿所在的教室、宿舍等,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各个活动场地的大致情况,从而对幼儿园产生信任。
另外,现在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没有玩伴,只是玩着自己的玩具,独自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常常只有自己的心爱之物陪伴着,对自己的心爱之物总是恋恋不舍。当他们来到幼儿园时,面对的是从未接触过的老师和小朋友,玩的是不熟悉的玩具,对所有的新事物都有一种不信赖的感觉,缺乏安全感。因此,我们尝试鼓励家长从家里给幼儿带些幼儿熟悉的、心爱的玩具,在孩子情绪波动时,让其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自己心爱的玩具,让他们的幼小心灵得到慰籍,帮他们建立安全感,同时他们还能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自己的玩具,一起分享快乐,让他们在于同伴的互动中找到自己的朋友,树立起信心,从而更乐于来到幼儿园。
一般来说,离园时家长接了幼儿后就会直接回家,加上早晨来园时的匆忙,使得家长缺乏熟悉幼儿园的机会。于是,放学时我们对家长开放,鼓励家长在离园时陪同幼儿在幼儿园再多玩耍一会儿。幼儿园院内的运动、游戏器械幼儿可自取自用,家长承担安全监护的责任。这种形式一方面可化解幼儿对新场所的陌生感,另一方面可促使幼儿在玩伴中找到归属感。此外,家长在陪同幼儿玩耍的过程中,也可以直观了解幼儿在集体中的发展情况,家长也可以在一起聊聊各自的育儿经,相互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彼此的焦虑情绪。
为了更快、更好的缓解家长内心的种种顾虑和不安,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了解教师、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等,幼儿园对外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并邀请家长参加。如:秋天到了,我们开展以“寻找秋天”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共同体验,融洽了亲子关系;在开学一个月后,开展“家长半日开放“活动,让家长在活动中了解教师的教学艺术及方法,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在重阳节来临之时,我们开展了 “重阳节”感恩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尊敬长辈,学会感恩,使家长也感受到了孩子入园以来的进步;在元旦来临之际,开展了 “庆元旦”联欢活动,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的交往情况,看到孩子获得的进步,体会到孩子在交往中的快乐。通过以上主题活动,家长们更深地了解了教师的付出,看到了孩子的成长。通过活动融洽了亲子关系,淡化了家长的顾虑,拉近了家园的距离,进一步激发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热情,较好地发挥了家园合力的整合效应。
如何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真实表现?家长并不满足于和教师交谈中所获得的关于幼儿的点滴信息,于是我们想到借助拍照或摄像等现代媒体技术,更直观地呈现幼儿在园的情况。
根据家长在不同时期关注的重点,教师捕捉不同的信息。如家长在开学之初最关注幼儿的情绪,这时教师可多拍摄幼儿在园的开心表情,然后依次拍摄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运动及一日活动流程中的表现,并保证每个幼儿都有“露脸”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