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得便宜卖乖”,存在于人性中的通病

(2022-04-26 10:34:40)
标签:

杂谈

文化

情感

时评

分类: 时论

1.

春日融融,闲览杂文,看到有个“二道贩子”推荐了一首诗,出自高明的《琵琶记》:

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

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

这人大概是有点心累,羡慕起古诗里的山僧来。羡慕僧人的清闲也许不错,但又何必拿那些朝臣边将来作比呢?朝臣边将忍着苦受着累也要奋力向前,不敢懈怠,他们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名利吗?当然不是。且不论理想、抱负这事是不是虚谈,他们是不是百分之百的为老百姓干事,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那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就像一个世代传承的大家庭一样,一直是靠谁辛苦维持下来的呢?总不会是靠那些闲僧吧?

简单一句话就是:没有朝臣边将的辛苦,哪有山寺僧人的清闲!是不是这个理?

在全国各地人民都在严格抗疫的特殊时期,我的这种感受非常强烈,是自然而生。

2.

别以为我这是钻牛角尖,不通古诗风雅,以我现在从疫情中得来的直觉,我就觉得这首诗有点“说风凉话”的意思:凭什么有人为国为民累死累活的,甚至献出生命,有人就该躲在边上享受清闲?那偷懒逃责的人该不该羡慕?

北大有位数学天才柳某,也是偷偷出家当和尚,失踪了很久,他的父母花了很多精力才找到山门,他仍坚持不愿回家,说这个世界太混乱了,数学救不了世人。可气的是,他明知世道艰难,难道不知道是谁在这艰难的世道中把他供上了名牌大学?又是谁在这“混乱的世界”中保护着他让他当太平和尚的?看吧,这一类人,把当太平和尚当作心安理得的归宿。难道他躲在深山里当和尚,就能拯救得了这个混乱的世界?

他倒是从此清闲了,却把他的父母推入了伤心的地狱。别拿什么宗教的神圣来忽悠我们的智商。

3. 享受着别人的奉献,还埋汰为他奉献的人,可不只是柳某和《琵琶记》中的主角,在当下的抗疫战争中也在发生。

S城正处在水深火热中,有无数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全国各地的支援纷至沓来。可该城有些市民的表现呢,各种居高自傲,挑剔嫌弃,在大灾大难面前不但不齐心抗疫共克时艰,还摆出一副贵族的臭架子,制造各种负能量,这人性从何谈起?他们冷漠刻薄、不知感恩的表现,正是我读了那首诗后,自然而然产生强烈反感情绪的缘由吧。

其实,他们的各种巧辩、怨嫌,正是人性中自古存在的一种通病,叫“得了便宜还卖乖”,我们经常把这种病名挂在嘴上,用于讽刺别人,其实自己也照犯不误。它的意思虽然简浅,但要修正其中非故意的忽视感恩的言行习惯,却非常难。

4.

比如有一首更古老的先秦民谣,《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与我有何哉!

和上面的那首诗一样,这首民谣也表达了羡慕官场之外自然安逸的生活,人们没有太多的欲望。不同的是,这里都是自食其力的平民,社会上还没出现僧人群体;“朝臣边将”换成了“帝力”。

但有个问题是差不多的:以舜、禹等首领君主们为代表的帝力,对老百姓是多余的吗?没有帝力统一组织管理下的大量分工合作与维护治安等,平民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吗?显然很难很难。四川盆地古时人口很少,有一个说法就是那儿一半人都是死于虎患,可见古代自然条件的恶劣,没有帝力的组织管理老百姓也是很难生存的。这首歌谣虽然情感纯朴,却犯了生活实践上的幼稚病,因为不满统治阶级欺压百姓的一面,就全盘否定了它们的付出与作用。

用现在的话说,靠着“击壤”这样原始的劳作方式去生活,还会有房有车有老婆吗?

图片

5.

苏轼和佛印,一官一僧,有关他们俩的各种佛理小故事在民间流传颇多,他们之间的机锋较量,最后大都以佛印胜出,比如“苏轼说佛印像一坨牛粪,佛印说苏轼像一尊佛,苏轼听了沾沾自喜”。这些故事都是由民间杜撰的吧,我倒是从中看出民间的态度,更认可亲近的是僧人,而不是官员,即使是像苏轼这样极具人格魅力的人。

但事实上呢?苏轼的一生,是实实在在为民间造了很多的福,他才是真正的“佛”,而不是那位善于空谈的和尚。那些编故事的人,和愿意傻傻的相信这类故事的人,大概都不识佛的真面目吧?

佛印只是说了一句实话,苏轼听了沾沾自喜——他为什么不该高兴呢?一个正常的人都会高兴。

6.

中国四大名著,有三部是蔑视入仕为官的,只有《三国演义》是例外,视做官为救民酬志的正常途径。有次我读到太史慈临死前大喊“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真的头发直竖,慨然顿生。《三国演义》中类似这样的场景有很多次。过后我隐隐觉悟,知道自己读到的其实是作者罗贯中的一生壮志未酬,心犹裂痛。

其他三部:荣府里的贾宝玉,一边享着怡红公子的生活,一边骂遍男仆女管,最是一个“得尽便宜还卖乖”的货。《水浒传》里的诸多好汉,没几个不是无法无天的,一边打杀抢骗坏事干尽,一边骂着世道不仁。《西游记》更是不得了,一边把不事生产劳动的佛道神仙捧上了天,一边把供奉他们的衣食父母老百姓当作草芥处理,总是在神仙妖怪面前战战兢兢地活着,没一点平等与尊严可言。

四部名著,都能看出古代(落魄)文人的心态,一边蔑视朝廷愤恨世道,一边又瞧不起从事劳动生产的百姓,还没树立以劳动人民为历史主体的观念。文人的作品往往都是“得便宜卖乖”的结晶,尽管这可能是他们不愿承认的。

7.

近现代作家中,鲁迅其实是一位披着文学外衣的战士。他以笔为匕投向无药可救的社会,扎醒麻木不仁的国民,这成了鲁迅的事业,也是鲁迅相比其他作家更伟大的原因。

但同时,鲁迅也是当时受争议最大的作家,骂他、排斥他的人很多,比如有个叫林语堂的说鲁迅“此人已成神经病”,郭沐若说“他除了自己,谁都骂”,梁实秋说“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他才是谁给草吃,就给谁干活的丧家之牛”……等等,不必尽列。鲁迅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异类,怪物。

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整天大谈生活品味与作人技巧,还抱团互粉的作家们,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有鲁迅替他们冲锋在文化战线最前沿,他们可以安逸享受革命文化渐渐取得最后胜利后的幸福果实。

8.

解放后面对美、苏两大帝国的核威胁,我国核武器的研发过程十分辛苦,付出的代价非常巨大,邓稼先就是其中最让人痛心的一位科学家。那些为祖国奉献了一切的爱国者们,才是我yyds。

当时身在香港的大作家金庸由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曾写过文章讽刺祖国的核武事业,他说:“百姓有的人还过着吃不饱的生活……造原子弹有啥用,不如多造几条裤子给人民穿!”没有原子弹,祖国还会有长期和平的生活吗?老百姓还能安心地穿上好点的裤子吗?

别以为生活在所谓自由空气下的人就能明辨是非。香港至今还存在各种反中势力残余,那些人难道不知道香港能摆脱殖民统治,能发展富裕起来,靠的是谁的力量?

9.

有个当红作家,几年前在某地演讲时说,“替当官的歌功颂德,那样的事我坚决不干……”。

这话听起来清高正直,其实有失偏颇,过犹不及。他的小说里不也赞颂过古代官员吗,岂不知现在的官员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他们确实干得好,为什么不歌颂呢?为官只是一个正常职业,你定要把他们当作官长进行吹捧或棒杀,那是你自己的思想观出了问题。他们其实都是一个个普通人。因为嫉恶,为了取悦读者的嫉恶嫉贪,就刻意去隐善,这也不是作家应该干的事。

事实求是,放在哪儿都是真理。我一点也不想为官说话,但每个人应该懂得尊重担任了官员职责的那些普通人,他们也可能比我们奉献得更多。

10.

不要端起碗吃饭,放下碗就骂官。

不要把时代的繁荣当作个人的成就。

不要把平台的成功当作个人的能力。

不要相信商家说的话:“我这是亏了血本卖给你的”。

也不应该随便说出“妈,你这做的是啥东西呀,太难吃了”这样的话。

我有一位长辈亲戚,没读过什么书,五十多岁时因为信了外教,很多年来,就再也没去过她父母的坟头拜祭,即使墓碑垮塌也不管不问。别人说她,她说她已经是信主的人,不搞那些“迷信”活动。一个人忘记父母大恩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没任何道理可讲了。

电视剧《人世间》最近挺火。同样是儿女,其中老大、老二在外工作很少回父母家,偶尔回家一次,就被父母夸非常孝顺。而一直在家照顾父母的老三,因为日常没能让父母称心如意,老被父母斥责,说他不孝顺。这父母当得真是可以。父母对儿女也会“得便宜卖乖”,人性的本质是一样的。

11.

明代朱柏庐《治家格言》中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契诃夫在《酣梨》中说,“幸福的人之所以感到幸福,只是因为不幸的人们在默默地背负着自己的重担……”

每一个为生活为事业或者为理想而打拼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值得所有人尊重。“行胜于言”,是我们依据事物的本来关系进行评判最重要的一个标准。一瓢一饮,也当饮水思源,才能常怀朴实感激之心。也感恩天地自然之造物。

20220425,傅安平随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