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养胃话粥疗

标签:
药粥健康膳食营养健脾养胃 |

从粥中又演绎出药粥。药粥是中国药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药粥防治疾病,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就开创了用粳米粥随同中药汤剂服用的新风,以增强疗效。
药粥与汤食一样,具有制作简便、加减灵活、适应性强、易消化吸收等特点。食用时,可根据不同的症状,运用不同的中药食材,制成相应的食疗粥。粥在制作时,注意水应一次加足,一气煮成,才能达到稠稀均匀、米水交融的特点。
在制作药粥时,对于可供食用的中药,如扁豆、山药、枸杞和大枣等,可直接与粳米同煮成粥。若配方中有不宜直接食用的中药,则可先将中药煎取浓汁后去渣,取汤汁,再加入米,煮粥。至于药粥的口味,可根据各人的喜好和食物的种类,做成或咸味或甜味。如果药粥中有百合、红枣、花生、莲子之类食物,可在粥中加入少许冰糖,做成甜味口感,以增强粥的补益作用;如果粥中有鸡肉、猪肉和鱼类等动物性食物,可加入适量的葱、姜和盐调味等。
健脾养胃:白茯苓粥
白茯苓粥源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弟弟苏辙所用,因其疗效显著,后广为民间
传颂。方中茯苓15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先将茯苓研成粉,粳米洗净备用。将粳米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成稀薄粥。待粥将成时,调入白茯苓粉,再用小火熬煮约5分钟即可。本品可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强身健体、防衰抗癌,尤其适合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腹泻的人群。
关于茯苓粥,历史上还有则“三苏喝茯苓粥”的故事。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弟弟苏辙少时多病,夏则脾不胜食,秋则肺不胜寒,久服药不愈。一次,他在和朋友交谈中得知,练气功、食茯苓可治此病。于是他按照朋友所说的做了一年,果然痊愈了。此后,他认真研究《神农本草经》等医学著作,并制作了“茯苓粥”。后把此方告诉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全家服用。
四时神药话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