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级营养师孙丽红
高级营养师孙丽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012
  • 关注人气:8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饮食行为变迁:关乎健康大问题

(2017-01-17 18:11:23)
标签:

膳食

营养

健康

饮食

科学

                                   饮食行为变迁:关乎健康大问题
       营养,说到底,就是人类摄取食物以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一种生物学过程。营养的问题,其实最终就是“饮食”问题。

饮食行为的变迁

回顾几千年来有史记载的中外人类发展历史,地球上的人类饮食行为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重叠与交叉。

第一阶段——以果腹充饥为目的,可称作为“充饥型”或“温饱型”。这类饮食行为在人类历史上占据着绝大多数的时期。直至今日,在中国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温饱尚未真正解决,他们的饮食行为仍处于这一阶段。

这时的营养问题可以说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以寻求能充饥果腹的食物为目的,营养不良普遍存在,尚无暇顾及食物的其他进一步要求。

第二阶段,可以说是以追求满足口腹欲望为主体的阶段。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中国少数地方或某些人群已不存在饥饱问题,因此,食不厌精,追求高梁美味,山珍海味,且以酒为浆,一醉方休,乐此不疲,就是这些人群的特点。

这一阶段的营养以追究美味,讲究珍奇,精于烹饪为特征。虽也一定程度讲究食物的营养价值,却让位于满足口腹之欲,故可称其为“口福型”或“遂欲型”。

中世纪的西方是个宗教统治下的漫长社会,一方面,宗教戒律下的百姓只能以果腹为求,另一方面的贵族则享受着美味,也属于这一状态。

这一类型目前在世界范围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在中国的某些地方还相当甚行。它以营养失衡或营养过剩同时存在的方式,造成了对人类健康的很大伤害。

  东西方饮食的差异  

 如果说,第一、第二阶段的营养特征就本质而言世界范围内尚表现为大同小异的话,第三阶段的营养特征,中国与西方却表现为截然不同的趋向。

在传统中国,第三阶段的营养主要可归纳为补益型特征。它很早便已出现,可以说有“遂欲型”便有了“补益型”。至少《庄子》在讨论“卫生”时,已有涉及。更早期可追溯到周公以商汤因嗜酒而乱性亡国,告诫汤液醪醴,戒之有时。到了《黄帝内经》时代,传统中医饮食营养的“补益型”特征已初具雏形。它的特点可概括为:反对纵肆口腹,满足欲望;讲究以饮食补益身体;同时,借饮食适当纠正个体的阴阳偏差。

  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三阶段营养可以说是萌生于近二百年的近代营养学诞生以后,它强调须分析人体对不同营养成份的平均需求,并逐一制定理想化了的各种营养成分,或营养素的“每日(最佳)推荐摄入量”,并广为宣传,要求人们按此摄入营养成份和营养素。故这又可简称为“营养型”或“标准量型”。这无疑是营养学的一次革命。但它难免烙有“机械论”和讲究共性的“工业化大生产”之印证。

快速嬗变中的中国膳食结构    

一般认为:国民营养状况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中国膳食营养结构正处于迅速变化的关键时期,改善国民营养失调已成当务之急。而这就迫切需要有正确的营养科学知识作指导。从另一方面而言,欲应对这一特殊的国民营养状况,就需要有针对性的、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且又遵重民族膳食习惯的科学合理的营养知识作为支撑。

    膳食结构的形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以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膳食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异。膳食结构不仅反映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水平高低,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国家经济发展和一个地区的环境及资源等多方面综合因素。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孙丽红”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饮食行为变迁:关乎健康大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