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笔者有幸阅读了何裕民教授的新书《何裕民话肿瘤》,在认真拜读之余,感悟颇深,甚为折服。何教授在书中不仅点出了“中国式治癌”的种种弊端,更结合自己三十余年的从医经历,指出了癌症防治的新模式。
何裕民教授一直是中医界学子仰慕和崇拜的对象,拥有无数“粉丝”,我也是何教授的“铁杆粉丝”。2005年我有幸成为何教授的学生,博士期间,何教授指导我完成了数千例肿瘤与饮食关系的研究,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并指导我完成了《生了癌,怎么吃——何裕民教授饮食抗癌新视点》一书,该书多次被评为畅销书,这也是何教授多年肿瘤临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何教授对我的影响很大。何教授原创性地归纳出"癌症是慢性病"、“群体抗癌”等观点,并先后出版了《癌症只是慢性病》、《从心治癌》、《生了癌,怎么办》等一系列抗癌权威书籍,在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癌症认识革命",极大地鼓舞了癌症患者及其家属,也使我对癌症的防治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何教授的学生和何教授创办的和合学派的弟子,我一直认真拜读和学习导师创办的“何裕民-新浪博客”,每次阅读,都受益匪浅。“何裕民-新浪博客”给寻医问药路上的患者和家属一盏明灯,向大众不断传递着“癌症只是慢性病”、“中西医治癌:异趣的慧根”等正能量。将部分博客内容充实到本书中,在与读者的轻松漫谈中,纠正旧识,传递丰富新知,深化了人们对癌的新认识。
何教授从事肿瘤研究三十多年,他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明确提出:我们需要对癌症重新定义,亟需变革“中国式治癌”方式。他在指出“中国式治癌”种种弊端的同时,提出要调整癌症治疗策略,面对癌症,根本目的是让患者活下去。因此,提出与癌博弈,悠着点更好的策略。他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各自有着诸多易趣之处,从认识背景、文化基因、思维方法、价值体系等,都存在着相互映辉之处,因此,他结合自身三十多年的肿瘤临床经验和基于数万例肿瘤患者的治疗成败经验,认为中医学在肿瘤防治的四大方面,如肿瘤的防范、手术和化放疗的辅翼、难治性肿瘤的治疗以及巩固期和康复期的防范转移复发等可发挥重要作用,甚至起主导作用。何教授在长期临床中,借鉴其他慢性病治疗经验,把癌症的治疗过程看作是一场攻坚的大战役,需要制定相应的战略及战术,提出并实施了“GI4P”这一癌症治疗的新模式,即预测、指导、整合、预防、个体化以及参与等,一个个环节紧扣,整合实施,大大提升了癌症治疗的效果。他立足临床,治癌倡导“三驾马车(整合治疗)”的原则,主张:中医、西医、非医学(如心理、社会、营学、家庭支持等的不同)手段有效整合,这已成为很多癌症患者和医生信奉的原则。
何教授在书中形象地提出了癌症形成的“同花顺”理论——是多重因素叠加,多种因素促进了癌症形成,但一定程度可防范,防范关键在于别自我凑齐“牌”(不良生活方式就是这一类“牌”)。因此,既契合今天科研揭示的多因素致癌说,也为百姓从日常生活做起,平素努力防范癌症(避免凑上最后一张牌),提供了理论基础。何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心身分会主任委员,一直非常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对癌症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他强调“人比病/癌重要”是医学(含治癌)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人性呵护,防治癌症的必修课”,突出了“治癌先救心,救心先给予希望”的医学人文思想,这对于今天的中国医学尤其重要。在书的最后章节,他提出从康复到康宁:感悟人生,学会生活的观点。希望人们重新深入思考生命的真正及本质意义,如此,往往可以活得更明白,更轻松惬意些,也就更康宁些!不管是患者,还是明天潜在的病人!
本书以现代语境,传递了中医药学防治癌症的知识,轻松而易于接受。一个个深奥而抽象的理论通过形象的比喻,加深了人们的理解和认识。故事与说理相结合,有骨有肉,起到了循循善诱,相得益彰的很好作用,作者要传递的观念和思想,也被潜移默化的接受了。
今年2月本书刚一出版,何裕民教授即于4月和5月,分别应邀在上海图书馆和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了大型公益讲座暨新书《何裕民谈肿瘤》签售会,当时偌大的报告厅,被挤得水泄不通,大家听着何教授的报告,如痴如醉,深受启发。会后,很多人紧紧围着何教授,向他咨询,何教授都一一耐心的解答,看来民众非常需要这种高水平、有智慧的专家和科普!
多年来,何教授一直给我很多指导,敦敦教诲,让我终生受益!也促使我不断进步和提高。今天何教授不断在为大家指出一条积极防治肿瘤的康庄大路。笔者坚信,《何裕民话肿瘤》一书将积极显著地影响中国肿瘤防治事业。书中很多创新性的重要观念,将会引领中国肿瘤领域观念和认识的变革,也将确立本书在中国民众癌症防治中的历史性地位!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孙丽红”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