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级营养师孙丽红
高级营养师孙丽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012
  • 关注人气:8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进化”视角看人类饮食

(2015-04-30 09:51:56)
标签:

生物进化论

饮食

生命进化

素食

物竞天择

                    从“进化”视角看人类饮食
     真正的祖先是茹素的             
 生命进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事件,有多种理论解释进化机理。民以食为天,在人类进化史中,饮食对人类的生存无疑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中国国父孙中山曾说:人类谋生的方法进步之后,才知道吃动物食品的。

关于食物与进化的关系,许多研究者也给出了他们的解释。近代许多考古学家与人类学家发现:人类在最初几百万年的演化过程,都是只吃蔬果而不吃动物的,这样的情况经过三次的冰河时期都没有改变。可是,到了第四次冰河时期,被冰封雪盖的大地再也无法长出足够的蔬果供应人类所需,为了能继续活命,我们的祖先才被迫去取食动物身上的肉。最后,这次的冰河时期虽然安然度过,可是大家却已习惯把肉类当做食物。

所以说,我们真正的祖先是茹素的!

早期发生了转变                

以色列的演化经济学家奥菲克对人类早期的食物结构演变给出一个解释。距今一百八十万年前到两百万年前,人类进入了狩猎和根块采集的时代,实现了由完全的食草动物向杂食动物的转变。即是说,人开始“吃动物”了。这种转变需要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社会组织和生理结构支撑。首先,人学会了使用火,降低了消化肉食的难度,建立了中心四周的辐射状采集和狩猎生产方式,逐渐形成复杂的分工合作模式。其次,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在获取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较少,但在消化过程中消耗能量较大(因植物富含毒素),所以食草动物需要相对强大的肠胃来反刍;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并不需要很大的消化器官来分解有毒物质,却需要相对强大的脑来设计追捕猎物。

考古学家的发现表明,原始人类大脑容量的骤增与肠胃容量的骤减也大致发生在这一时期。几百万年来,人作为杂食动物,其食谱结构并没有显著的改变。

通过对现在存活的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牙齿的观察,可以断定人类的祖先“猿”是有一对锋利而长的犬齿,长度是现在牙齿的3倍以上,犬齿是一些食肉动物的“标志”,是获取一类肉食的重要工具。而如今人类的犬齿已经退化了。

达尔文:原始人类以果实为生               

提出“进化论”和“物竞天择”这两项理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他本人是一位素食者。达尔文在《自然选择与物种起源》中说:“从形态上的阶段性变化,器官的功能,习俗以及饮食方面看,与类人猿与猿一样,人类正常的食物应该是素食,并且我们的犬齿不如肉食动物发达,在这方面(食肉方面)我们无法与野兽或肉食动物相比。”。

在另一本书《人类的起源》中,他告诉我们:“尽管我们对披头散发的原始人在时间与地点方面可以肯定有许多未知之处,但我们可以基本无误的断定原始人生活在温暖的适合于以果实为生的环境里,以此我们可以推断人类也应该过这样的生活”。

偏素饮食并不比肉食营养差              
其实,从营养学角度看,素食不仅不比肉食营养差,而且在很多方面反而比肉食更有优越性。从动物的脑体比例与食物的关系上看,更支持以素食为主的杂食有助于脑量比例增大的假设。杂食主要帮助了早期人类祖先应对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植物性食物不足的困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