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放日#互动问答环节总结

(2013-08-09 10:54:17)

提问1: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奶粉为什么会被肉毒杆菌污染,有什么危害?与美容有关系吗?

刘秀梅研究员(评估中心技术专家):婴儿肉毒杆菌中毒曾经有报道,和成人发病机理不同,不是因为吃了污染肉毒毒素污染的奶粉,是因为婴儿肠道菌群还不完善,肉毒杆菌在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但是报道很少。2001年英国曾发生过,发现从婴儿粪便和污染奶粉的分离到的肉毒杆菌是相同的。相比肉毒杆菌,对婴儿奶粉危害更大的是阪崎肠杆菌,目前是必检的项目。原则上正规厂商的工艺控制较严,产品发生污染的概率已大大降低,目前我了解到的是相关部门正在对市面上的奶粉进行全面抽检,相信很快就有结果,大家还是先不要担心,虽然我们希望能尽快出结果,但微生物的检验需要一些时间,而且从现有的信息分析,受到污染的是有限的几个批次。

 

提问2:中国之声:食源性疾病症状有哪些?发现自己有症状时如何预防?

郭云昌:食源性疾病范围很广,细菌引起的主要表现有腹痛,呕吐,腹泻等;化学物质引起疾病症状差别很大,公众需要做的是只要怀疑自己有感染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可能的话尽量把吃剩下的食物留下,以便后期检验;但是人体也有免疫系统,有自愈性,大家不要过度担心。

 

提问3:肉毒杆菌芽孢和毒素的信息网上有些信息,还没生成芽孢的时候如何灭菌?

郭云昌:网上的信息不一定可靠,芽孢需要高温高压,一般家庭环境做不到,但肉毒杆菌和其他菌并无不同,一般的巴氏杀菌等加热方式都能杀灭。


提问4:京华时报:目前是否收到受污染奶粉引起的病例报告?

郭云昌:还没有。

徐进(微生物实验部 研究员):微生物实验部已经对报告的受污染的批次奶粉进行检测,但需要时间,大约1个月的时间,我们会及时公布信息。

 

提问5:人民日报:食源性疾病监控体系是怎么样主动监测的?此次肉毒杆菌污染奶粉事件,这个体系下一步发展如何?

郭云昌:我们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设我国自己的系统,但是人口基数太大,我们需要从哨点医院病例报告、病人粪便采集、检验、鉴定、分型,主动搜集病例等途径发现线索。如果发现散发病人检出的细菌相同,就要高度怀疑。我们这里是对国家层面进行监测,重点监测是跨省病例,如果不同省份发生了相同的病例,我们就要高度关注这样的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很好的经验。

 

提问6:如果已经吃了受污染的奶粉,如何预防,会对未来孩子发育有什么影响?有没有可能长期摄入慢性中毒?

郭云昌:目前还没有必要过度担心,肉毒杆菌产毒有苛刻的条件,如果检出,应该马上有病例出现。

刘秀梅:先不要盲目的担心。国际上目前报道的婴儿感染肉毒杆菌事件只有蜂蜜。给孩子喝奶粉要喝多少冲多少,不要剩了下次再冲。

郭丽霞(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宣传部 主任医师):我们在家中也要注意和食品接触器具的清洁。

郭云昌:国内外因为肉毒杆菌导致的疾病有很大不同,我国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时有发生,主要是因为肉类、家庭密闭自制发酵面米制品等,高原地区气压低,贮存条件差,把肉码放时比较密,容易被污染。

 

提问7:送检成本高,能不能推荐家庭自测工具?

郭丽霞:微生物检测条件要求较高,时间较长,尤其是致病菌,家庭自测很困难,很难掌握规范的操作流程。

 

提问8:此次奶粉污染事件由于进口奶粉,有没有可能修订标准?

刘秀梅:目前全球各国都没有标准,因为从各国制定标准的原则来看,标准制定时主要是针对食品中的高风险污染因素,如果每个污染因素都检验,一个是时间很长,二是食品的成本将非常高,消费者无法承受,三是带来过度监管,是得不偿失的。

郭丽霞:很多污染因素是通过产品生产的工艺控制来实现,比如奶粉中比肉毒杆菌风险更大的阪崎肠杆菌,我们强调的是生产过程控制,而不是单纯的终产品抽检,抽检有很多局限性。

 

提问9:健康报:目前环境污染给食品安全带来的巨大风险,能不能介绍下食源性疾病监控体系对各类污染因素是怎么监控的?

郭云昌:我国对蓄积毒性造成的慢性中毒越来越关注,但是只依赖这个系统去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这个系统的范围主要是针对微生物方面的监控。

严卫星(评估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大家主要关注的是肉毒杆菌,但是从整个致病性微生物来看,肉毒杆菌的风险远远不如其他微生物。从国内外来看,致病性微生物均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给公众健康和国家卫生资源都造成了沉重负担。由食品引起的健康问题也是很大的概念,除了食物中毒以外,还有日常膳食结构不合适引起的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但是那是属于其他的政策管理范围。食品安全的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比如消费者,当我们怀疑食品有问题时,往往是自行吃药,或者上医院,如果能多一些投诉或报告,就会引起监控系统的注意,研究人员可以从更广泛的范围上更好地发现事故隐患。希望我们大家能共同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管理中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